乙流死亡率高吗(关于高发的乙流)

昨晚推送了有关 乙型流感(简称“乙流”)仍然高发的科普文章后,我在评论区收到了很多家长的留言和问题,当时在评论区回复了一部分,今晚再把共性的问题汇总到这里统一回复。

Q1:年前的流感疫苗包括了乙流病毒株吗?为什么打了四价流感疫苗,还会得乙流?

A1: 在昨天的推文中,我引用了国家流感中心的数据,大家都已经看到截止2019年第11周(截至3月17日),总体上我国流感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北方的部分省份出现回升趋势,但并未造成大流行。

之前检测到占优势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比例下降,而甲型H3N2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比例呈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当前乙流主要以Victoria系病毒株流行为主

我们对照一下年前流感疫苗的说明书就会发现,无论是三价流感疫苗还是四价流感疫苗,均包括了当前正在流行的乙流。

乙流死亡率高吗(关于高发的乙流)(1)

乙流死亡率高吗(关于高发的乙流)(2)

不过,即使疫苗中包含了流行的病毒株,流感疫苗的保护力也不是100%,接种后的保护力大概在60%-70%左右,因此,打了疫苗仍可能得流感,仍然要做好日常的卫生防护。

Q2: 去年11月给全家打了三价流感疫苗,请问到现在还在保护期内吗?疫苗的作用期间是多久呢?

A2: 还在保护期,流感疫苗通常的保护期是6-8个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去年11月份接种的是按照去年流感病毒株配方生产的流感疫苗,今年10月份即将推出的流感疫苗是根据今年流感病毒株配方生产的疫苗,两个疫苗含的配方会不一样,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建议你们全家今年10月继续接种。

Q3: 如何排查是不是流感呢?

A3: 在流感流行季,排查流感的主要依据是症状。如果出现发烧、咳嗽、咽痛、身体疼痛、头疼、寒颤、疲乏、腹泻、呕吐等症状,可能患有流感,就可以凭经验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不一定非要做各种检测。

但由于流感的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和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因此,想要确诊流感的话,仍然依赖于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等检测方法。

当然,平素身体健康的年长儿童和成年人,即使感染了,只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不用吃抗病毒药也是可以靠自己的抵抗力扛过去的。

Q4: 请问给孩子一天吃两包奥司他韦作为预防可以吗?可以在流感高发期间每天两包持续吃吗?

A4:奥司他韦不是预防流感的常规药物,它不能取代流感疫苗的作用。它只在吃药期间有预防作用,停药后作用消失。

另外,它的胃肠道副作用明显,利弊平衡之下,仅推荐流感并发症高危人群吃它预防,而且是在密切接触传染期病人后的48小时内开始吃才有作用。

同时,密切接触传染期病人特指密切接触了症状出现前一天到退烧后24小时内的病人。如果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特定情况下的病人,也不推荐吃奥司他韦预防流感。

Q5: 确诊为乙流的孩子,烧退了就可以送学校了吗?

A5:留给常见潜伏期为1-4天(平均2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具有传染性。一般在临床症状出现前24-48小时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感染后0.5-1天显著增加,在发病后24小时内达到高峰,烧退后至少持续24小时不再发烧再送去学校比较合适。


在昨天推文的评论区,我看到一位家长无奈地留言:“生了病的孩子送学校也是实属无奈。一方面是学校课业重,作业多,不去上学回家补作业辛苦。另一方面没人看孩子,病情不严重家长也无法频繁请假,不得已只能送孩子上学。这时候不该苛责家长,学校应想尽办法做好防护工作才是。”

我能理解这位家长的无奈,但我们都知道流感不仅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防不胜防。

而学校为集体场所,儿童在集体场所中聚集、接触密切,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就导致疾病的传播,出现更多病例;而且,儿童的个人卫生也很难做到位,不能完全做到咳嗽遮住口鼻、勤洗手等,从而造成疾病传播风险加大。

因此,无论是从自家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从同学老师的健康考虑,在流感仍然高发的当下(见下图,当前甲流和乙流的发病数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生病的孩子都不建议送去学校,而应该是家长想办法克服困难把孩子留在家里休息,直到疾病痊愈。

乙流死亡率高吗(关于高发的乙流)(3)

冀连梅个人简介

乙流死亡率高吗(关于高发的乙流)(4)

《问药师》创始人

畅销书:《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先后任职于北京国际SOS救援中心、美国新泽西沃尔玛连锁药房,北京和睦家医院等单位。擅长儿童、孕期、哺乳期用药指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