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与一众逛大观园,有一段水路是乘船行舟,秋塘中的残枝败叶无法让船畅行无阻,宝玉便抱怨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1)

黛玉却竟然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然而令人诧异的倒是,林黛玉的性格与诗风却是最接近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陷溺执着与缠绵悲凄,都属于同一血脉。

如此一来,黛玉最不喜欢一个有如自我影像的诗人与诗歌,就如同最不喜欢自己!

许多人或许会问,这如何可能呢?事实是:这是可能的,而且合情合理,世间的复杂与人性的奥秘正是令人惊叹的神奇所在。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2)

若加以剖析,黛玉宣称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在欧丽娟老师看来,原因至少有两个。

其一,源于整部小说所持的正统诗学观,在“诗必盛唐”的格调派价值观之下,中晚唐诗都是被贬抑的,例如第七十五回贾政对宝玉、贾环的诗作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

温庭筠、曹唐都是晚唐诗人,却被比作难以教训的难兄难弟,同理,李商隐也以同代同气的特质受到排斥,是为晚唐诗人的共同命运。黛玉的宣称乃是统一立场之下的顺势表态。

其二,在风格、意象、心灵向度等各方面,黛玉又确实是李商隐的知音同调,从心理学而言,黛玉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这个现象,反映了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Jung,1875—1961)所提出的“心理投射”理论,亦即:

如果人们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没意识到的倾向,那就是“投射”。……投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机制,每当我们的某个与意识无关的人格特征被激活之际,投射心理便趁势登场。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3)

在无意识投射的作用之下,我们往往从他人身上看到这个未被承认的个人特征,并作出反应。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某些东西。事实上也存在于我们身上,然而我们却没有察觉自己身上也有。

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过目不忘的林妹妹,这次的引诗,居然记忆有误,把“留得枯荷听雨声”错背为“留得残荷听雨声”,今天我们要来细读这首李商隐的《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4)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一首静夜怀人之作

本篇为李商隐隔城外宿之时,即景有感,而写怀寄情之作。

从诗题来看,李商隐所宿之骆氏亭,其所在地有数种说法,一说为长庆初年乱臣王庭凑为相士济源骆山人所筑之亭;一说为善事权相李吉甫而受到擢用的骆浚所建之池馆台榭,则其地在长安春明门外。

实则此处未明其确址,或即某骆姓之人营构于某地之林水居所;冯浩则以为应当即是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所言,在京城东南之蓝溪;或则如杜牧《骆处士墓志铭》所言,乃骆峻栖隐之灞陵东阪。无论位居何处,“骆氏亭”都是一个让诗人立足眺望远方的据点。

从诗中第一联可知,其地临水而筑,周遭绿竹茂生如云,带有城郊水竹林泉的自然景致,而与深居城内的被怀思者之间,乃存在着“迢递隔重城”的距离与阻碍,由此遂奠定了启动相思之翅膀的基础。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5)

而所怀思者乃崔雍(字顺中)、崔衮(字炳章),两人为对李商隐有怜才知遇之恩的兖州观察使崔戎之子,亦为李商隐之从表弟;此处直称其名,可见此诗应是二人尚未入仕之前所作,故冯浩系于文宗大和九年(八三五),时李商隐二十四岁。

静夜怀人,作为全诗之主旨或内涵,乃是诗中常见的人生体验。在四下无声、万籁皆寂的夜晚,人类的灵魂平息了白日期间扰攘骚动的浮躁浑沌,反而得以从窒闷与沉睡中豁然苏醒,以无比清明之灵视逼近心魂的深处,让真正的思念更加活跃而深沉,形诸笔墨之中,便多诚挚恺切之词。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6)

如孟浩然有“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夏日南亭怀辛大》)之句,抒写其寻觅知音之渴切,以至于终夜辗转难眠之情状,笔调坦率热切;而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一诗则说:“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以清雅之笔墨叙写悠远之情致,比起孟浩然思念故人时的执着浓烈,显得是淡而有味。

相较之下,李商隐此诗就比较接近韦应物这首诗,同样是秋夜的清景雅致,怀人之情也含蓄蕴藉得多,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寓情于景,借秋气之清澄明净与夜晚之寂然静默,将那一份深幽清明的思念之情委婉表出。

二、竹坞水槛寄相思

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既是因夜宿有感而作,故首句之“竹坞无尘水槛清”便先从宿处着墨,所谓“竹坞”,为种植竹林而四面高中央低的地方;“水槛”者,乃临水所建有护栏之台榭。至于诗中分别所下之“无尘”与“清”字,除了描绘出一种清彻不染的视野,而展现骆氏亭竹水幽然的清雅景致之外,仿佛也蕴含着使人心虑澄净的意味。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7)

独自不寐的诗人凭栏悠思,感受到竹林中细叶吟风、水槛外清澈见底的秋景,四周沉降之夜气过滤了空中浮游之埃尘,虽然笼罩在重重秋阴之中,无法领略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的盛夏风光。

但在如此水清天凉、清新不染的环境浸润之下,空明的心灵反而使思绪感觉都更为纤细敏锐,而那股油然生起的相思之情,也就显得加倍透明而纯粹,带有晶莹剔透的性质。

然则,这种纯净无垢的相思之情,却不能在无阻无碍的情况下直达怀想的彼岸,那倾心缅怀的对象一方面是如此遥不可及,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又是如此山阻水隔,以致对难以促膝接语的双方而言,连相思都是无比之悠长不绝。

三、迢迢万里相思意

所谓的“迢递”,与迢迢、迢遥义同,于此便用以点出距离的遥远;而所谓“隔重城”者,则是在距离遥远之外更进一步勾勒出重重的阻碍。

重城,本意是宏伟高大之城,此处指长安,尤其当时长安亦有内城、外城之分,“重”字一方面是实写其境,一方面则是加强了“隔”字的效果,如此一来,这既远且隔的处境,便使得相思的双方落入到更难以相逢的绝望之中。

因此“相思迢递隔重城”这整句诗,可以说是李商隐悲剧情怀的典型表现,对李商隐而言,在理想物最终被触及之前,总不免横隔着重重的障蔽阻绝和遥远难企的空间距离,使他终究徘徊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而只能徒劳地追寻、怅然地远眺,《无题》诗中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是如此,“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亦是如此。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8)

就在这特属于李商隐的“远隔情境”之中,便产生了两种结果,一个是导致相思之情更为纯粹,也更为强烈,因为只有纯粹的相思之情才能具备足够的强度超越距离的阻隔。

而另一个结果便是产生深受困陷的悲剧心灵,只能在绝望和孤独里另行开辟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以残缺美或凄清的美感作为心灵之安顿寄寓的所在,成为心灭肠断而一无所有的人生中的唯一所有。

四、相思无成,追寻无望

于是末联先以“秋阴不散”的物候现象,象征整个外在环境所施加的浓厚压迫,虽无“万里重阴非旧圃”(《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二)、“百里阴云覆雪泥”(《西南行却寄相送者》)的四顾茫茫之意,沉重低迷之心绪却依然自在其中。

然后在秋阴不散的沉沉阴霾之外,诗中又复加以“霜飞晚”的描写,意谓深夜之际开始降霜,则在亭槛边眺望竹林水塘的诗人,应该就可以见到“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的景象,秋寒更深,绝望也更进一层。

而秋阴不散,早已使池中荷花失去阳光而黯然萎落,一旦晚霜飞降,那就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只能彻底地红消翠减,再无一丝希望,遗留下来的仅仅只有几枝枯荷,如同夏季挽歌般,勉强作为完全零落前的最后见证。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9)

至于另一种说法,则是将“霜飞晚”的现象放在一年中来衡量,解作今年降霜较晚,如此则语中犹带一丝庆幸,意谓荷花虽已凋落,秋阴亦凝结不散,然而承蒙天意眷顾,今年之秋霜竟然延后飞临,故眼前秋阴虽浓,而池上尚得以残留枯荷。

以上两种说法表面上虽有一幸一忧之别,但其实都无碍于整体诗境之内在脉络,因为夏荷亭亭如碧之美,至秋早已无从得见。

而无论秋霜是当夜初降还是迟迟未至,都还能争取到“留得枯荷听雨声”那短暂而凄清的美感。枯荷残枝,犹可听赏雨声,此中别具慧心之灵思,乃撷取自孟浩然《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的“荷枯雨滴闻”,宋代的欧阳修也于《宿云梦馆》诗中说:“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成。”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10)

这些诗句说的都是听觉上虚拟巧喻的感官错觉,而不是风吹雨打的实有其事。风吹枯荷,摩娑如雨,仿佛雨打残枝,淅沥成韵,对诗人而言,风吹枯荷之声比诸雨打残枝之音,彼此实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若就艺术的心灵而言,那“风吹枯荷,摩娑如雨”之感虽然是从虚幻中形成的错觉,比诸“雨打残枝,淅沥成韵”的实况描写却意义重大得多,因为它无形中使得秋风与枯荷的自然关系产生质变,脱化出物我之间崭新的体验与诠释,而提升了人类的感官能力与审美内涵,有如弹奏乐器一般,一旦诗人以灵心慧眼启动想象的指挥棒,秋风与枯荷在摩娑互动的过程中便奏起了前所未有的天籁。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11)

然而,这样的天籁固然是俗眼所难知的艺术意境,是李商隐身为“人类的感官”(维柯形容诗人之用语)的高度发挥,但就李商隐个人而言,这更是他在一无所有中唯一能够自主的创造物。

既然李商隐常常面临相思无成、追寻无望的情况,而落入“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落花》)的无情幻灭,则除了沾衣的眼泪之外,诗人唯有无中生有,才能向不断剥夺他的残酷命运挣回一些人生的幸福。

换言之,在废墟中开创想象的殿堂,虽然不能改变其为废墟的事实,却能够让废墟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处身在废墟中的李商隐唯一能够超越现实的着力点所在。

一如《花下醉》一诗乃是在“客散酒醒深夜后”的满目凄清中,逼出末句的“更持红烛赏残花”,此处“留得枯荷听雨声”(《红楼梦》第四十回林黛玉误引作“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是从“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四顾荒寒里陡然转进的崭新意境。

林妹妹写的诗 林妹妹点名却背错的这句诗(12)

残花可赏,枯荷可听,则深夜持烛荧荧、倾耳风吹飒飒的诗人,确然是打开天眼天听,察人之所未察、见人之所未见,提炼出别具心窍的审美之情趣,而其幽隐深微的一份心怀亦自在其中。

而相思无成、追寻无望的李商隐,便在枯荷残花中离析出一种残缺美,透过幻觉或错觉产生真实世界所没有的美感,这就是一无所有的诗人在“所得是沾衣”的眼泪之外,最后得以真切拥有的人生归属。

你怎么理解李商隐的这首诗以及林妹妹对它的偏爱?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小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