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关于“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的出处有三: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1)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存天理,灭人欲”是对谁说的?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2)

出处一是对皇上说的,“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都是对学者士人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对平民大众说的,不属于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及立志成为杰出的知经识理的男人提出的,这些人都有条件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3)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儒家的先贤们绝没有要灭人欲的念头,相反还要存人欲。孔子言“食色性也”,孟子曾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大欲存焉——这不明摆着是要存欲 ——存人欲?他并没有否定为人即有"欲",孟子的“寡欲”说:“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儒家及整个中国文化所反对的是纵欲、贪欲、私欲,不是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4)

宋儒言“人欲之中是天理”,“天理”不在“人欲”之外,“人欲”达到了“中”就是“天理”。有人问朱子何为天理何为人欲,朱子答:“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宫六妾,人欲也。”所以,即使是宋儒不反对人合理的欲求,只是说不要太过分。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能全盘否定。

宋儒把“人欲”看做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

但是实际上,天理和人欲并不是完全矛盾或冲突,存天理存人欲,也并不矛盾和冲突;天理是哪儿得出来的?天性即理性,而理性是以人的本性做为基础的,这是理学的哲学观念进步之点,灭人欲却是其谬误之处,违背自然之处。但是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存人欲,灭天理”同样也是错误的。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原因(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5)

​一句话总结:把“存天理,灭人欲”改为“存天理,灭纵欲”应该更准确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