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穷养小孩的道理(养儿防老对不对)

前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如何爱我们的孩子》的文章,其实这一篇是对上一篇的延续。

很多年以前,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天道》。主角叫丁元英,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中年男人,用他好朋友韩楚风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明白人。

他的这个明白是看透了人世间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曾仕强穷养小孩的道理(养儿防老对不对)(1)

里面有一段他对孝道的阐述,具体的背景是这样的:

丁元英的父亲突发疾病,奄奄一息,即便花很多钱抢救过来也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丁元英的父亲一辈子都是个硬骨头,而且他的父亲明确表示过如果有什么大病,千万不要折磨他,让他好好地走。他明白父亲的心思,不希望父亲这么痛苦的活着,他希望父亲可以有尊严的离开,如果父亲成为植物人他就会拔掉氧气管,他的大哥和三妹还有母亲都不能理解。

于是一场事关父亲生死的家庭会议就这样展开了:

大哥:咱开个会,看看咱爸这事该咋办,这钱该咋摊。

丁元英:如果是摊钱的事,我就不参加了。

大哥:为啥?你凭啥不参加?

丁元英:我只知道他是我的爹,他还是谁的爹我不知道。

大哥:你这是啥话呀?你不知道他也是我爹吗?你不知道他也是秋红的爹吗?

三妹:二哥,你说一下你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嘛,我是真的没听懂。

丁元英:大哥现在说的是摊钱的事,如果我知道咱爹不仅是我爹,也是你们的爹,那就一定会想到分摊责任,否则心里就会不平衡,只要你是个人就会这么想。我和大哥都在外面,如果秋红在给父亲端茶倒水的时候也这么想,他也是你们的爹,那么这碗水就端不下去了,结果就是咱爹喝不上水了。

大哥:秋红照顾父母,将来遗产都是她的。

丁元英:那没有遗产的父母就应该扔墙头上了。讲责任本来就已经错了,说孝顺再加个美德就更错了,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孝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美德,是非得把所有干净地都弄脏了才踏实的东西。

大哥:我说不过你,你也别净捡好听地说,你就说你该咋办吧?

丁元英:原则上说,父亲的医疗费和可能的长期医护,可能的后事所发生的费用都由我来负担,为什么说原则上说呢?因为他也是你们的爹,这里面有一个感情表达的问题,如果大哥觉得秋红这两年照顾老人挺辛苦,想放几个钱表达一下心情也可以。

大哥:你那是有钱,你要是没钱呢,没钱你也会这么说吗?

丁元英:没钱的子女多了,办到哪里是哪里,尽心尽力是标准,办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

三妹:二哥,你在北京给的那些钱不就是为了两个老人准备的吗,现在还多,现在还是说一下眼前该怎么办吧。

丁元英:爸还在病危阶段,先抢救生命,爸的左手还有反应,现在不能确定是病危的无意识还是植物人的无意识,不到确定是植物人的最后一刻绝不能放弃,如果过了病危阶段确定是植物人了那就停止缴费,我就把氧气管子拔了。

大哥: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把氧气管拔了,我是长子这个家轮不到你说话,我们不能让别人说我们做儿女的不孝顺,不能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别说家里还有点钱了,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保住爸的这一口气。

丁元英:注意我下面说的话只针对我自己,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的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了。

大哥:你也注意了,你的是个东西,是以要咱爸的命为条件。

丁母:元英啊,那可是你爸,拔管子这种绝情的话你也说得出口。养儿防老,他落就落了这么个下场,自己的亲生儿子要给他拔管子,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啊!

丁元英:妈,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不要说母爱有多么的伟大了,您养来养去就是为了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呢,碰到我这么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曾仕强穷养小孩的道理(养儿防老对不对)(2)


当时看了这段对话,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养儿防老”这句话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于是我对这句话的出处进行了查阅。

“养儿防老”这句话出自南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

其实这部书并不是经典著作,它只是一部百科类的生活指南性质的书。另外“养儿防老”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积谷防饥”。

那么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打算。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只记住了前半句。当然这也符合人们的利益,那就是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事。

曾仕强穷养小孩的道理(养儿防老对不对)(3)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那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沿着两条轨迹继承和发展的。

“养儿防老”就是被人们曲解出来的民间文化。

关于孝道,中国有一部经典的著作,那就是更早的《孝经》,这才是正统的儒家文化。然而我在这部书里通篇没有找到养儿是为了防老的描述。

下面来看看我节选的三段: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翻译: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

翻译: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在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

曾仕强穷养小孩的道理(养儿防老对不对)(4)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呢?

《孝经》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然而,身为史官的司马谈却被要求留在洛阳等候,不得前往泰山。为此,司马谈心中愤懑忧郁,最后得了一场重病,奄奄一息。此时,恰好司马迁路过洛阳,便拜见了父亲。

司马谈拉着迁的手抽泣地说:“儿啊,现在天子登基继承大统,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作为史官,却不让我随行,这是我的命啊,是命啊!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替我的任务,继续做史官;你做了史官以后,千万不能忘记我想要完成的著作啊。孝道是从孝顺父母亲开始的,然后是侍奉君主,最后就是名扬后世。通过扬名后世来给父母争光,这就是最大的孝道。”

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低下头,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父亲,坚定地说:“父亲,儿子我虽然笨拙,但是我一定会牢记您的教导。我当上史官以后,一定会详细记述先人所整理过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任何遗漏。”

正是由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遗言,所以即便在他得罪汉武帝之后,遭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他依然忍辱负重,在坚持了十四年才终于完成了不朽的经典著作《史记》。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经典,也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们父子。

曾仕强穷养小孩的道理(养儿防老对不对)(5)


作为新一代父母,我们确实无法改变上一辈的思想观念。然而在我们孝顺父母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如何教育下一代。

如果我们总是灌输给子女,我养你就是要你为我养老,那就等于给子女上了一把枷锁,他们总感觉亏欠父母的,带着这样的束缚,他们如何自由的去打拼,如何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如何才能成功。

作为新一代父母,我们应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财务,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力行的孝顺父母,做给他们看,让孝顺自然而然的发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也许自然生发的反哺会让我们得到的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