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骆驼祥子第十五章的连环画(钟情于京味三画)
孙之俊先生对于《骆驼祥子画传》的重视,不亚于老舍先生当年的文学创作。在短暂的一生中,他曾经三次用画笔表现老舍先生这部不朽的名著。1948年《平明日报》开始连载;1951年,上海华东书店出版发行单行本。而创作于1962年的第三次,惜憾毁于“文革”,最终未能出版。
一九四八年版《骆驼祥子画传》
作为中国漫画、现代连环画发展的开拓者之一,孙之俊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着密集的连环画漫画创作,用近乎“漫画日记”的形式对社会生活进行最及时的反映。而他对于《骆驼祥子》的热爱,也表现在一笔一画之间。
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骆驼祥子画传》,迄今已经10年。时光荏苒,2016年,孙之俊先生的女儿孙燕华在资料整理过程当中,又发现了诸多《骆驼祥子画传》相关内容。
在孙之俊先生仙逝50周年之际,本刊特别邀请孙之俊之女孙燕华女士讲述其父在《骆驼祥子画传》创作中的“几件小事”。
记忆里的北京
1950年12月5日父亲写了《骆驼祥子画传》的前记,文中说:“远在十年以前就开始试着给祥子作插画。”那就应该是在1940年,也就是祥子的故事发表的第四年(1936年9月《骆驼祥子》开始在《宇宙风》杂志连载),他就开始以祥子为题材进行绘画的创作。
眼下,我手头保存着一张父亲最后一次画祥子时的创作草稿,稿纸的左上角清晰地写着“1962年”。这就是说,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总是不断地思考、创作着这部名著。
这是一件非常引人深思的事情。
为了再版连环画,我反复研读了原著,反复琢磨了每一幅画面。面对着手头的两个版本,面对着画面上的人物、环境、动态、表情、追寻着书中的文字描述,我总是不停地问自己,父亲为什么这么画?为什么又进行了改动?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存有不少父亲画的北京景物水彩写生:北海的桥、颐和园的船码、荒凉的陶然亭窑台、西直门外的高亮桥、西山的香界寺……他也画过大量的人物写生:胡同里卖驴肉的老者、拉洋车的大爷、城门洞卖西瓜的小贩、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北海滑冰场上的少女……有的是速写,有的是国画,有的是漫画,还有的创作为油画。
在我出生之前的1943年,父亲买了复兴门里柳树井的一块空地,盖起房子。他把工人施工干活的场景和动态都拍成了照片:淋灰膏的、择麻刀的、挑砖瓦的、砌墙的,还有独轮手推车、脚手架、运灰的马道等等,足足存了一本。小时候,我特别爱翻这本相册,总是指着问,这是在干什么?那是在干什么?长大一些我才明白,这,都是他积累的素材。以画家的视角,记录人生、社会,他认为这是一种使命。
父亲没有停留在这一步上,他很聪明地把大量的对北京人物的速写、对古城景物的写生、对民俗生活的印象,依托在了“祥子”的故事之中。让那些在他的头脑中积累起来的、无名无姓的、散乱的人物和场景,借助于祥子、虎妞、刘四爷和他们的故事,串起来,给他们以灵魂,让他们真实地出现在画面上,再现给读者。
那些散乱的素材经过父亲的组合有机地活了起来,从人物的形象、表情、动态、衣着、房屋、桌椅、板凳、茶壶茶碗……都以故事情节为连线,结构出一个个充满了“京味”的画面,忠实地、真实地,生动地再现了老北京那个时段的生活。
我想,父亲也和老舍先生一样,生活在北京,深爱着北京,洞悉这里人们的灵魂和情感。书中的人物始终活跃在父亲的心里,总能引起他的眷恋与共鸣,才使他不断地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他是个画家,用自己的画笔把这种爱表现出来,应该是他极想做的事情。这应该也是他用20多年的思考和追求,完成一个题材创作的原因和意义。
1951年版《骆驼祥子画传》
两个版本
从数量而言,父亲的第一版《骆驼祥子画传》应该是从1948年10月份起,在《平明日报》上连续发表了59幅。这个版本酝酿和创作的时间很长,推算应该有七八年的时间。
到了1951年4月,上海华东书店发行《骆驼祥子画传》上下集本,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和改进的,然而画风却大不相同。
1962年以后,他又全部重新构思创作了“祥子”,完成了100多幅。可惜,经过“文革”浩劫,早已荡然无存。这一套画稿完全是铅笔素描,尽管人物造型基本没改动,但与前两次的画稿风格差异很大。
而且,我发现,1948年、1951年,虽然仅隔两年,但父亲对同一个题材的作品绘画风格却很不相同。前期比较夸张、粗犷、后期却非常写实细致。
这种风格和技法的变化,要从父亲的绘画经历说起。父亲早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在校学习时,他已经成为社会上有影响的漫画家,应该说,他是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早期漫画家之一。因此,功底坚实是他的优势。而漫画家所具有的思维敏锐、造型夸张、感情充沛、犀利锋芒等特点,对于幽默活泼的父亲来说,表现得更加突出。
1936年,在段承泽先生的邀请下,父亲经过半年的合作(段承泽写文,孙之俊绘图),完成了《武训先生画传》画稿。这本画传在重庆经陶行知先生作跋再版多次。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这本画传不是以漫画的形式完成的,也不是用绣像的办法画的,虽然是用线造型,父亲并没有用中国传统的“十八描”来画人物、衣纹等,他以人体结构为基础,采用了硬笔、写实的造型方法,但在画房屋砖墙时即使用了焦点透视又运用了传统界画的画法,这在连环画发展过程中也是一种推进和尝试。
比较1948年版的《骆驼祥子》与1936年画的武训已有很大的不同,而1951年版的祥子显然是用硬笔画出造型,用水墨分出明暗层次,画面上突显出来的是丰富的素描关系,与1948年的祥子又不相同。
在画面处理上,他十分巧妙地吸收了电影特写镜头的表现手法之外,同时采用了装饰的画法。如虎妞与祥子发生关系的那一幅,根据老舍先生对流星和秋萤的描写,他完全摆脱了写实,用一种象征的手法,用潇洒的、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和小星,簇拥着虎妞与祥子的剪影,把情节交代了过去。
法无定法,连环画应该属什么画种,用什么技法,谁也没规定。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
永远的“祥子”
老舍先生说:“小说创作的核心是人物。”祥子,是他笔下极为成功的人物。从18岁进城到26岁的秋天,祥子在一次次打击和沉沦后,从一个努力好强可爱的农村小伙子,堕落成为偷奸耍滑的无赖。在这些吉凶顺逆的故事里,祥子鲜活地、有声有色地显现在读者的面前。
父亲和我讲过,画连环画就跟当导演似的,你的笔得把每个人物画活了,让他哭就哭,让他笑就笑,不但情节让读者看懂,而且得把每个人的性格塑造出来,让人看着合理真实、有趣、耐看。父亲画画儿时十分投入,他的表情经常随着笔下的人物变化着,每到此时,我和妈妈都会在旁边笑他,我还赶紧去查找原文看故事发展到哪儿啦,为什么人物会出现这样的表情……
由于画家是通过画面——平面,把人物的造型、动态、表情,空间、景物、环境,以及故事的情节,交代给读者,因此,画家画谁就得自己扮演谁,自己设计所扮演的这个人的一切:外貌、穿着、动态。
与此同时,连环画则要随着故事的进展,不断地变换场景,这就要求画者要搜集,整理出各种环境和道具。构思出多种构图,调度笔下的人物。而在绘画过程中,画者需要独立地缜密地思考,从构思到绘画,从宏观到微观,尽心尽力地去完成,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想,能够把人物“定格”在最典型的方位和角度上,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本文节选于孙燕华著《对比·推想·赏析》文,有删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