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我们是一群越来越恐慌的乌合之众行为投资者笔记1)
今天阅读的是丹尼尔·克罗斯比的《行为投资者》的第一章、第二章。知道了了解大脑是投资最好的起点,学习市场历史是最好的方法。
人是市场的基本单位
人类能进化过程中胜出,是因为人们能相互合作,是因为比蜜蜂和蚂蚁在认知上更具有灵活性,比猩猩更有效地处理交往的数量,建立复杂的社会结构。
究其根源,是因为人类能针对虚构的事物进行沟通,建立共同的信仰。比如宪法、佛教、国家、货币、金融市场……
共同信仰是我们物种成功的基石。
人习惯从众,不讲逻辑的从众让人类社会探索发展中受益匪浅,因为这种不讲逻辑的从众,让人群更容易建立起共识。
但是也有弊端,《乌合之众》里写过,一个单独相处智商98的人,在进入一个群体后, 智商快速下降到这个群体的平均智商29。
所以在大家通过建立共识组建的金融市场里,人们的行为并不是理智的,更多的是受群体行为在市场反应出的信号影响,做出不符合逻辑的行动。比如一直不知悔改地追涨杀跌行为。
在人类社会探索发展过程中,从众常常胜过逻辑,而权益市场则是一个例外。
如果你想成为金融市场里的成功投资者,只了解所谓的数学模型、金融知识是无法成功的,这些都是表象。
作为人类,要有对共识的信任,但作为成功的投资者,要学会质疑共识。
你需要从深处根源上出发研究,去研究市场主体的这些“人”。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人则是市场的基本单位。
在金融市场上,我们是一群越来越恐慌的乌合之众。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前面说了,作为想进入、或正在市场中的人,研究数学、统计并不是最根本的,了解市场里的主体人是根本的。
再往深说,通过研究先了解自己才是成功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了解大脑是投资最好的起点。
1.我们长久但简单的大脑,天生不适应新兴的金融市场。
我们的大脑占人体重的2%-3%,却消耗着全身25%的能量。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更好地生存,我们的大脑习惯从众、走捷径,并随时做好了行动的准备。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是为快速反应而设计的,天生不习惯精准思维。
金融市场是近400年才发展起来的,它只占人类15万年历史的qm分之一。我们在这个新发展的市场里,还是习惯用在原始森林里的状态生存,一有风吹草动就逃跑。所以我们一看到价格上涨就心急火燎的马上买入,一看到价格下跌就惊弓之鸟的火速卖出。
结果,就是我们这样时刻紧盯市场、随时行动的人的成绩,远远不如那些买入就长时间不动的人的成绩好。
基金行业巨头先锋领航集团研究比较了那些无变化账户和进行了微调的账户的投资收益表现。他们发现保持无变化状态的投资收益表现明显优于那些经常修修补补、变来变去的投资行为。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让天生的大脑,通过后天的锻炼适应这个市场。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很少,更多的人是凭借着一腔热血杀入了市场……
人类往往容易行为冲动,市场却常常奖励按兵不动的行为。
2.人们喜欢的是钱本身,而不是它能为我们做什么。
损失厌恶在我们对待金钱上,表现得尤为严重。有可能损失一块钱的恐慌感、痛苦、焦虑远远大于已经赚了20元的感觉。
同时大脑对金钱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并不会因为赚取的100百万,就能主动停止下来享受生活,我们幻想得到更多,1000万,1个亿……
“当你把钱装进口袋的时候,贪婪的刺激已经消失在类似于神经刺激的哈欠之下了——尽管你已得到了你想要的收益。好吧,赚钱的感觉很好;可是期待赚钱的感觉更好啊!”——贾森·茨威格
我们热爱金钱、崇拜金钱,让我们忘记了金钱只是一个媒介,它没有任何的价值,重要的是它能带给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为了获得钱,我们会冒更大险,采取更冲动的行动,破坏更多我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底线。
3.大脑的几种运行机制
①非理性首因效应:即更重视较早出现在列表或句子中的信息。
事实证明,人生第一次了解或学习的经验会影响我们今后对事物的看法,这不仅真实地反映在人们的沟通中,也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先学到的教训也是保持最久的教训。
②近因效应: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比如,人们在阅读文章,如果能全篇阅读完,往往会只记得最后的几个观点。而忘掉中间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做不到吃一堑长一智。因为他过一阶段就忘了那个“堑”。
结论了解大脑是投资最好的起点
我们有限的经验不可靠。我们需要认真地学习市场的历史,了解这400年的金融市场的历史上犯下的错误,取得成绩,发现的规律,形成的原则。然后学习它,掌握它,锻炼大脑理性逻辑思考,做出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决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