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日子剧情一共多少集(我们的日子首播2集漏洞多)
昨晚,被誉为收视率或超越《狂飙》,人气或胜过《人世间》的年代大戏《我们的日子》,在央视一套开播了。
总体来看,人物的造型、服装道具、剧情安排,基本都符合年代的特色。
当然,为了让前两集就把观众留下,本剧在剧情上还是做了一些比较辣眼的设定,比如老公替孩子吃奶那段。
从前两集的播出效果来看,小伙伴们还挺喜欢看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本剧对于历史知识仍然有太多的缺乏。
要知道上世纪八零年代的历史,那可都是鲜活的铭记在观众的记忆中。
根本不用查什么资料,相信每个人对于这个年代的历史,都能说出自己的记忆。
而本剧的剧情,仅仅在这些广为人知的记忆点上,就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漏洞,首播2集至少有5个。
01. 1980年的职工想要生七个孩子
1980年,刘淑霞(李小冉)生了第二胎王雪花,此时她的儿子王明中已经5岁了。
剧中交代了,刘淑霞跟王宪平(李乃文)的理想是生7个孩子,老大王明中,老二王明华,老三王明人,老四王明民,老五王明共,老六王明和,老七王明国。
虽然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很骨感。
我就想知道,剧中的刘淑霞、王宪平这两口子没听说过计划生育吗?
那可是在1970年就开始实施的呀,到了1980年,更是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
刘淑霞、王宪平的脑袋里那得灌进多少水去,才敢有生七个孩子的想法呀。
不要说生7个,哪怕是生了第二个,也要把头一个孩子送到别处生活才行,要不真挨收拾呀。
02 . 五岁小孩看见烧鸡无动于衷
说实话,当年我要看见那么一大盘烧鸡的话,别说木头枪,给我的真枪我都不带玩的。
王宪平被领导找去谈话,准备提升为保卫科长。
王宪平很高兴,下班就买了一只烧鸡回家。
要知道在1980年,买啥都还在凭票的年代,对于普通的工人家庭来说,别说能吃上一顿烧鸡,就算能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那都是过年的感觉。
尤其对于那些天天吃酸菜土豆子的小孩子,一年到头盼望的,就是老爹回家能买回来一包槽子糕,或者是一袋油酥豆。
能看见烧鸡的情况,这么说吧,三五年看不见一次很正常。
所以您想,当时的小孩子看见烧鸡那得是什么眼神?
不夸张的说,就跟上海滩的三毛,看见奶油蛋糕时的表情是一样一样的,眼珠子都得掉在上面。
可是您再看我们片中的这位小演员,看见烧鸡就跟没看见一样。
即便这么一大盘烧鸡摆在眼前,可是人家仍然在玩木头枪,就当烧鸡是透明的一样。
这就不得不说是导演的水平问题了,小孩子不懂演戏,导演更是不知道怎样调配当年的氛围。
因此本该看见烧鸡如狼似虎的年代感,展现出来的却是云淡风轻,等于说这场戏,就被一个小孩子给毁了。
03. 小男孩王明中男性特征缺失
剧中王宪平的儿子王明中已经5岁了,身体看上去一切正常。
可是在一次去厂卫生所治感冒时,却被卫生员无意中发现这孩子有严重的生理缺陷,有枪却没有弹仓。
专家检查的结果也是,不属于隐藏,更不属于没落下来,就是天生没有,
也就是说,王明中天生就没有男性的繁殖功能。
咱就说这孩子都5岁了,家里除了一个爹一个妈,还有一个姥姥,三个大人这么多年竟然没有发现这孩子这么大的生理缺陷。
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如果根据当时的相关政策,头胎有异常或者有相关生理疾病的才可以生二胎,这个设定也算合理。
可是问题是王家头胎的这个生理疾病却是在二胎出生之后发现的呀,这总不能成为王家敢违反政策生二胎的理由吧。
04. 保卫科长要流氓小混混来当
这个情节设定确实太缺乏历史常识了。
从剧情中可以看出,王宪平所在的工厂职工众多,肯定是国家大二型企业,王宪平刘淑霞两口子肯定是全民工。
王宪平是复转军人,在保卫科工作,
同科室还有一名杨大山,进厂之前是社会上的流氓混混。
此时保卫科长已经调走,最有希望继任的就是王宪平和杨大山。
二人还因此在厂办公楼里上演全武行,打了一架。
最终杨大山因为能打架而当上了保卫科长,这就有点离奇了。
要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北,所有的工厂几乎都是国有企业,区别就是有的是国家直属,有的是各局直属。
工人则分为全民工,大集体,小集体。
对于各个厂矿中层干部的任免,那是要报到市里省里的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审批的。
尤其是保卫科的干部任用,因为将来是要升任到武装部的。
基于这样一条晋升之路,对于人选的履历,审查的也就极其严格。
别说你曾经是个小混混,哪怕就是家庭成分不好,都不能到厂里重要职位任职。更别说当保卫科长了。
05. 东方玉树帮儿子吃奶,确实有点辣眼睛
在本剧中,王宪平家,东方玉树(孙浩)家,还有杨大山家,三家的媳妇同一天在同一个病房生孩子。
孩子出生后,王宪平家刘淑霞因为是二胎,奶水不够,王宪平只能抱着孩子到东方玉树家给孩子“讨饭”。
东方玉树的媳妇儿奶水充足,孩子喝不完,老公只能上前帮忙消化。
这一幕刚好被前来王宪平的“讨饭”王宪平看到,于是就产生了一幕极其尴尬的情节。
按理来说,这在当年的东北也很正常,都是过来人了,谁还不知道个三七四六的呀。
不过观众小伙伴们可不管那个,觉得此情此景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拍就是在制造擦边级别的噱头
历史剧年代剧,不是说服装、道具、造型符合了,就是完美了。
只有剧中的情景,氛围、言谈都符合了,才能让人信服。
您对剧中这些“变味”的历史记忆点,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