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86章原文及译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②,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③,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④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德经第86章原文及译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第86章原文及译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道德经第86章原文及译文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②,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③,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④。

[通释]

百姓挨饿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吃掉的税太多,所以挨饿;百姓难治理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有作为,所以难治理;百姓轻视死亡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太想谋求长生了,所以轻视死亡——只有不损害他人利益来谋求长生的人,比一味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尚。

[注释]

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百姓挨饿,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收税太多,所以挨饿。“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为判断句。第一个“之”,放在“民”与“饥”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其上,他们的统治者,犹今言“他们的领导”。其,他们的。上,指统治者。食税,收税,老子之时的税是以粟(粮食)的形式上缴的,统治阶层又是以多少户农夫供应作为标准的,所以称为“食税”。第二个“之”,放在“食税”与“多”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②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百姓难治理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有作为。本句也是判断句。有为,这里指统治者好大喜功,大搞土木建筑,侵伐征战等。两个“之”用法同上,均是放在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

③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百姓轻视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太想长生了。王弼本缺“上”字,据傅奕本等补。第一个“之”是放在“民”与“轻死”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独立性的助词。轻死,看轻死亡,不把死当回事儿。求生之厚,追求长生十分强烈。求生,追求长生,谋求长寿。第二个“之”是助词“的”。厚,作动词,要求多,要求强烈。

④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只有那不一味求生的人,比只重视自己生命的人高尚。夫唯,只有那。无以生为者,不过分谋求自己生存的人,不把谋求生存看得太重的人。无以,不把。生为,谋求长生作为(最重要的需求)。者,……的人。是,代词,此。此“是”更接近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贤于,比……高尚,胜过。贵生,看重生命,看重生存,以生存为贵。

[意义归纳]

本章分析了造成民饥、民难治、民轻死的根源是统治者,警示统治者不要谋求长生的作为。

[考辨]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句,王弼本缺“上”字。有“上”与无“上”意思截然相反。有“上”,则是统治者“求生之厚”;无“上”,就变成了百姓“求生之厚”。既说百姓“轻死”,又说百姓“求生之厚”显然自相矛盾,据傅奕本等补“上”。

[解读与点评]

百姓挨饿,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吃掉的税太多;百姓难治理,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太能折腾百姓;百姓把死看得很淡,是因为统治他们的人总想活得更好而逼得百姓活不下去。 “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全源于“其上”。统治者苛捐杂税必造成民饥;统治者要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又要表现治绩,必多为;花样频出,必劳民伤财;民不适应,必怨声载道,统治者自感难治;统治者为其生存,骄奢淫逸,贪污腐化,不断侵害百姓利益,欺压百姓,官逼民轻死。

“是以~”表现出许多无奈。此“饥”无非是养了太多的“硕鼠”,此“难治”无非是统治他们的人太多事,此“轻死”无非是统治他们的人为了他们的多活使得自己被迫面对死的危险——“饥”“难治”“轻死”是被逼迫的结果。上贪则民饥,上求政绩则民难治,上贪生多欲则民不聊生而轻死。不是小民天生贫贱,是统治者不让小民富有,是统治者太高贵;不是小民素质低,是统治者素质不高而又要求太高;不是小民活腻了,是统治者太顾及自己的利益,逼得小民不得不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损害他人利益来谋求长生的人,比只重视自己生命的人高尚。 “无以生为者”即“无身”的“以身为天下”(第十三章)的人,是老子希望的统治者,是不过分谋求生存利益的统治者,是不把谋求长生看得太重的统治者。老子认为这样的统治者比“以自己的生存利益为重”的统治者高尚。

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某高级领导到某地视察,为了赶时间,在夜里乘坐铁路专列到达。为了保证领导安全和安静休息,铁路沿途两侧都布置了警力和干部,其中某路段“秘密动员”了所有副处级以上领导参加夜里的护路保卫工作,铁路两侧隔若干米就有一名干部静候(这个举措本身就是妄为)。其中一名干部站着睡着了,凌晨时刻列车静悄悄地驶来,这名干部浑然不觉,居然被卷入列车的车轮下丧命。这个事例中的某高级领导可能至今还不知道这件事,然而为了他的安全生存,比他小若干级的一名干部被动地死于非命。 因为他的上级领导要表现自己对领导效忠,因为他的领导的领导——被效忠者,这个副处级干部不得不“轻死”。这个事例可能还不够典型,比这个还典型的事例历朝历代都太多太多了。然而,我总觉得,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当今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是人人平等的社会,如果还出现这类问题,令人悲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