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哲学意义(大鹏一日同风起)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哲学意义(大鹏一日同风起)(1)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闲庭叙话

电影《大鱼海棠》上映的时候,引发了不小的热议。作为国产动漫,电影选取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这一意象,创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神话故事。而说起鲲鹏,就不得不提李白这一首《上李邕》。此诗中,李白化用鲲鹏典故,赞颂了其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势,也暗喻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出仕之心。

鲲鱼化大鹏,一夜随风起,日行千万里。这样玄幻夸张的比喻,在李白的诗歌中很是常见。鲲鹏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代表了自由与理想。这一点,放诸青年时期的李白身上,正合时宜。李白性疏狂,少年意气,更是如此。所以他以鲲鹏鸟自比,说他也想同鲲鹏一般,扶摇直上。

另一方面,在庄子的《逍遥游》里,大鹏是借风势而起,颇有些无风不作为的暗喻。可李白却认为,即便不凭借风的力量,它亦能将沧溟水簸干。这是一个极其形象也极其夸张的比喻,却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诗人对鲲鹏的喜爱与向往。他渴望如鲲鹏一般,心怀天下,展翅高飞,在这壮丽山河间,能有一番大作为。

只可惜他这理想,还没到实现的时候,便为当时的一名权贵李邕所阻。那时李白游渝州时拜见李邕,因不拘小节,放言高论,使其不悦。史称李邕为人自负好名,对李白所言未及听完,便冷笑拂袖。他傲慢的态度,对后生的轻视,让李白很是不满。

那时的李白,虽然渴求官名,但他不畏强权,也不愿阿谀献媚,见李邕态度轻浮,他也毫不客气,写下此诗回敬。诗的最后一句说,孔圣人也曾说过后生可畏,李邕你一堂堂大丈夫竟如此看不起年轻人,真是可悲啊。

不知道若干年后,当李白诗名满天下时,李邕是否后悔当年渝州之事?

文史拾遗

后生可畏

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后多用于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人,或赞扬少年聪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该成语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李白的干谒诗

在唐朝,许多文人将干谒视为人生的必由之路,终其一生上书行卷,献诗权门。立志大济苍生的李白更是对干谒情有独钟:从年轻时在蜀中投刺谒见苏颋,到中年在安陆时向李长史、裴长史的先后上书,以及在长安时与玉真公主的来往,直至出宫廷后的四处干谒。李白在对干谒王侯孜孜不倦的同时,又保持着尊严的独立,散发着平交王侯、傲视权贵的意气。李白终其一生都在干谒,归结起来比较集中于三个时期:

蜀中时期,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说明早年在蜀中之时便已开始干谒。李白曾于路中投刺苏颋,得到苏颋的常识。李邕在开元年间曾为刺史,李白在《上李邕》中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看来此次干谒未能成功。

李白入长安之后,曾谒见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为唐玄宗之妹,喜欢结交文士。这次干谒虽为以后的“奉诏入京”做了准备,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响应。李白的这次长安之行无所知遇,以失败告终。出长安后,李白四处漂泊,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结交官员、诗友、隐士,在见到各地官员时,也免不了有干谒之事。

安史之乱前期至流放夜郎时期,晚年的李白已渐渐消去了辉煌时期的傲气,思想也在入道归隐与出仕入幕间徘徊不定,左右游移,因此表现这两种思想的诗歌有很多,但是李白的干谒在其晚年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与各地官员交流酬赠干谒之作明显多于前期。

此后不久,李白在当涂去世,结束了其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并执着干谒的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