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谣言千万别相信(谣言真相傻傻分不清楚)
谣言vs真相
如何能真正辨别
你的朋友圈里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文字: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冠肺炎疫苗,而是陈薇院士在出征武汉前打的提高免疫力的针剂。被辟谣后,网友纷纷表示“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CNN的新闻标题是: CDC confirms the first US coronavirus case of 'unknown' origin in U.S. 翻译过来就是:CDC确认,美国出现了第一例来源“未知”的新冠肺炎病例。由此说明,学好英文是多么重要。
趁着“315”,咱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精准识别谣言,做朋友圈的打假达人。
No.1 谣言套路了解一下
套路1某某专家说
如果信息开头就是“某某专家说”,这时你就要多几个心眼了,多问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
哪个专家说的?
-
在什么场合说的?
-
有没有采访视频?
举个例子,《新闻1 1》采访李兰娟院士时,李院士说道,接触过病毒的宠物也有可能会被传染。原话是:
主人要对宠物加强管理,如果宠物在外面接触到疫情,接触到病人,那宠物也需要监控起来。这个病毒是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所以我们对哺乳动物也需要加以防备。
本意是宠物也最好减少出门,接触了传染者有可能传染给主人,所以要加强宠物管理。有人篡改了院士采访原话,为视频自行配了字幕,改成“猫狗会感染疫情”,造成居民恐慌,引发了遗弃宠物的风波。连WHO都惊动了,紧急辟谣。
套路2模糊关键信息
如果你在朋友圈发现了一张截图,上面写着“重大消息”,比如说:
但你发现没有,里面的关键信息都是模糊的,明天具体是几号?谁发出的消息?最关键的是,这样关乎民生的消息,为什么权威媒体没有第一时间报道,而是在聊天消息、朋友圈等小道传播?如果你花几分钟在网上搜索,就会发现五花八门的“喷洒消毒药水”版本。
几乎全国各大城市的版本都有了:
套路3偷换基本概念
谣言制造者很擅长玩文字游戏,只要把信息里面的几个字替换掉,意思就会完全不一样。下面这条信息可能大家都看到过。
消息一出,谣言制造者们开始加班加点,最后变成:双黄连口服液可以预防新型冠状肺炎。双黄连口服液立刻成了抢手货,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双黄莲蓉月饼都被哄抢一空。
如果你再仔细看看报道,就会发现这只是初步的研究。连央视新闻说了,目前只是在药理学实验中发现双黄连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用它预防、治疗还没有证据。
No.2 观点对对碰
在关于谣言的调查中,同学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A
谣言都是虚假的,只要是不符合事实的信息,我们都不能相信。
B
造谣很容易,但确认真相却很困难,比如宣传“吃大蒜能杀死病毒”太简单了,但是验证这个谣言却很难,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确认真相的速度跟不上谣言产生的速度,所以真相总是比谣言慢。
C
什么“大蒜杀毒”“香蕉传染病毒”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们缺乏知识,不去学习,所以容易被谣言蛊惑。
问题来了,有些“谣言”里的内容不都是假的,有些“真相”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我们怎么才能确定一个信息是真是假?判断真假需要哪些依据?
No.3 如何精准识别
几千年来,从玛雅人预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到霍金警告人类不要登月,这些看似证据确凿的谣言一直伴随着人类。虽然我们都知道不信谣不传谣,但同学口中的小道消息、自媒体里的八卦新闻对你的诱惑,是不是比权威媒体上的播报要大很多?
为什么我们会对谣言感兴趣呢?因为在进化过程中,谁能获取更多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比如猎物的巢穴,野果的分布,谁就更有可能活下来。这是人类的本能。同时,你在和别人分享这些信息时,你也会获得相应的满足感:你看我多厉害,最新的消息我都知道。
想要精准识别谣言,传播有效的信息,你需要做到:
1
主动出击
关注权威官方微信微博公号,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掌握第一手官方信息。
2
加强科学素养
如果你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基本常识,对谣言进行理性判断,就能很容易找到疑点。
3
积极查找信息来源
遇到不确定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源头。如果不确定信息真伪,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辨别。当你收到不确定信息时,不妨先动手查一查辨别真假。
4
理性对待存疑信息
面对不确定、不科学、不权威的存疑信息时,先让子弹飞一会儿,不要转发评论或者分享,不做存疑信息的传声筒。
策划|《深圳青少年报》
编辑|庞敏盈
新媒体编辑|罗珊滢
感谢浏览
深圳少年派
在这里,我们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合作电话:0755-8352179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