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北非战场概述(二战史五卷二部19)

第十九章 魁北克会议和意大利战役准备第一节 魁北克会议

鉴于意大利政府更迭,地中海战场出现新的有利局面,丘吉尔提议英美两国首脑再次会晤,就下一步战略展开新的商讨,作出新的决定,新的会晤地点选在了加拿大的魁北克,8月14日到24日,两国首脑和参谋长们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和争论,对下一步战略作出了更明晰的决定。魁北克会议的主题范围实际上与“三叉戟”会议差不多,讨论和争论的依旧是各大战场资源分配问题。

在欧洲战场,争论的中心依旧是如何处理地中海战场和第二战场关系问题,现在意大利新政府投降意向日益明显,地中海战场的形势无疑愈加有利,英国方面的倾向自是要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扩大地中海战场,如果能把战事扩大到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诸岛上,那当然更好了。而美国方面照例一切以不影响第二战场开辟为转移,这一有利形势自然要利用,盟军可以攻入意大利本土,并向意大利北部推进一段,然后利用这一战场为第二战场开辟服务。只要英国的军政领导一出现把战事扩大到地中海东部的倾向,美国方面是坚决反对——其实也不能说是反对,只要英国方面只动用自家的资源搞地中海东部的行动,而不是牵扯到美国的资源,它还是可以搞的,但是没有美国雄厚资源的支持,英国自个儿能成事儿吗?

英国的参谋长们很是恼火,认为美国方面太“固执”,总是执着于未来的战略,而忽视当前的好机会,不给当前以更多的资源分配灵活性,而美国的参谋长们宣称宁可放弃当前的好机会,也要紧紧盯着未来的战略。英国参谋长们总是说不能为了等待几乎一年后的行动,而忽视当前的积极行动。是的,当前的积极行动和未来的一年或至少是几个月后的积极行动有矛盾吗?有矛盾,因为盟国的战役准备都是经月不息,物资储备和各项准备都是宏大至极,精深至极,更何况准备的是开辟第二战场这样一场规模前所未有的行动,当前不停止积极行动,未来的积极行动很难搞呀。充裕的盟军总是感到资源不够,各个战场之间、当前和未来之间充满了资源的争夺。盟军是用十分资源打一分战争,苏军是用一分资源打十分战争。

不过,此次对欧洲战场的争论是短暂的,英国的参谋长们知道美国同行们的坚定决心,在第二战场问题上没敢太顶牛。因此,本次会议在解决第二战场问题方面又有新的进展,这包括:一是重申了“霸王”行动时间依旧是1944年5月1日;二是给予“霸王”行动资源分配的最高优先权,这场战役重要性第一次被提到最重要的程度;三是在从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的同时,准备从南面即从地中海方向也要登陆法国,该行动的代号为“铁砧”。“霸王”行动和“铁砧”行动将一起实施,南北对进,开辟第二战场。

此次会议对“霸王”战役的具体计划也进行了探讨。此前在伦敦成立了一个盟国最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没有总司令,只有参谋长。参谋长摩根将军率领这个司令部负责“霸王”战役计划的制定,这个计划的制定同样历经数月之久。计划第一次明确了“霸王”战役的登陆地域为诺曼底,首次登陆兵力为三个师,后续部队将以美军为主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大陆。鉴于登陆地域港口不够,计划规定还要修建人造港,以满足盟军高昂的后勤补给需要。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建造人造港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程,需要钢铁和混凝土一百万吨以上,人造港可能是提前造好模块,然后运到登陆地域进行安装。另外,据丘吉尔说,“霸王”战役的宏大需求还催生出大批技术创新成果。

“霸王”战役由谁来指挥也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深入讨论。原来定的是由英国将军指挥此次战役,不过鉴于此战美军投入的兵力将是最多的,因此丘吉尔主动提出由美国方面选派将领指挥此次战役,同时他想把地中海战场的指挥权拿到手里。丘吉尔的意见是,谁在哪个战场上兵力占优,谁更关心哪个战场,谁就成为这个战场的指挥者。这样做倒是公平合理,美国方面没有异议。此次美国方面准备内定马歇尔为“霸王”战役的指挥官,但是罗斯福心中还有个更宏伟的想法,那就是他想让马歇尔成为包括意大利战场和第二战场在内的整个欧洲战场的最高指挥者。后来,美英围绕着马歇尔是成为第二战场的统帅还是整个欧洲战场的统帅展开了新一轮争论。

好了,本次会议对第二战场的讨论更近了一步,美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心更坚定了。不过本次会议英国继续保留着对横渡海峡战役的否决权:德国在欧洲西北部的战斗机力量必须有实质性的削弱;在战役开始时,德国在法国北部的兵力必须少于12个师,而且以后两个月内,德国用于法国北部的预备部队不超过15个师;必须解决横渡海峡的后勤补给问题,即必须尽快解决人造港问题。这条件很苛刻呀,而美国方面也接受了这些条件,这表明美国的决心依旧不是百分之百坚定,依旧有为自己留后手的打算。另外,此次会议再次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即法西斯德国突然崩溃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显然来自惊天动地的苏德战场,如果出现这种可能性,老规矩,盟军要迅速开入西欧地区,抢占法西斯德国的地盘。另外,本次会议也再次讨论了苏军在东线迅猛进军带来的政治影响,讨论了苏联在这场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所带来的威望提升,而这继续给他们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带来了紧迫感。

此次会议对意大利战场的讨论。没有悬念,英美两国一致同意,利用意大利即将投降的好形势,要把意大利战役继续进行下去,会议开始前,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已经责成艾森豪威尔制定攻入意大利本土的作战计划。而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意大利战役的前途问题,这个意大利战役进行到什么程度呢?是攻占整个意大利,直至阿尔卑斯山,还是只攻取意大利一部分,到达某条战线后即行停止?美国方面的意见肯定是以不影响第二战场开辟而转移,只想攻取意大利一部分,到达某条战线即可,一方面利用这条战线牵制德军,减轻开辟第二战场压力,一方面利用已攻取的意大利机场加强对法西斯德国的轰炸,也是为将来开辟第二战场服务。而英国方面也多次表态,不打算占领整个意大利,因为从英国实现其地中海战略角度讲,似乎也没有必要攻占整个意大利,占领一部分意大利,就可以通过亚德里亚海对巴尔干半岛发生影响,而意大利投降,配合盟军作战,攻取爱琴海上的多德卡尼斯群岛也不成问题。因此,双方对意大利当前的战役没有分歧。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促使意大利新政府尽快投降,以便盟军尽快进入意大利本土。

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给出了意大利战役的具体设想,即本战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盟军推进到罗马地区,并在这里建立机场,当然如有可能,继续向北推进;第二阶段盟军准备占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第三阶段继续压迫意大利北部德军,为实施“霸王”战役和“铁砧”战役创造条件。看来,当前盟军明确的目标是罗马地区,至于罗马以北推进到哪,尚无定论,不过,从盟国军政领导人的私下看法来看,准备是要一直推进到比萨-里米尼一线。

在亚太战场,毫无疑问,争论的焦点再次集中于缅甸战场。对缅甸北部陆上进攻行动,英国方面基本没有异议,为此丘吉尔特意推荐蒙巴顿担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来指挥和协调缅北方面的行动。现在美英盟国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分工,欧洲第二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由美国主管,地中海战场和印缅战场由英国主管,这个准备成立的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部直接听命于英国参谋长委员会,正如太平洋战场直接听命于美国参联会。这表明英国方面是要积极参与印缅战场的,至于蒙巴顿能不能指挥动蒋委员长和史迪威掌控的中国军队,那是另一码事了。

但是对缅南地区的行动包括登陆行动,丘吉尔是坚决反对的,他一再宣扬其心爱的苏门答腊登陆战,异想天开地认为缅北行动与苏门答腊登陆战似乎搭配更合适。当然丘吉尔苏门答腊登陆战不要说美国方面反对,就是自家的参谋长们也不喜欢。英国的参谋长们对自家的最高统帅总是异想天开、不时增加自家军队的负担也是很不安的,他们只想集中兵力于地中海战场,集中兵力于意大利战场,不想心有旁骛于其他方面。美国对印缅战场的要求依旧是全面贯彻“安吉纳姆”行动,收复整个缅甸,完全打开中国的国际交通线,让蒋委员长的中国军队在打败日帝法西斯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好了,不管美英在亚太战场有什么样的分歧,他们最终打败日帝法西斯的决心是不变,在本次会议上,它们作出了这样的承诺,即在打败德国法西斯之后的十二个月内打败日帝法西斯,明确表示,一当打败德国法西斯就要集中兵力对付日帝法西斯。

第二节 意大利投降

意大利投降谈判是在魁北克会议之前即已开始了,8月4日,意大利通过驻里斯本(葡萄牙)大使馆向盟国进行了第一次和平试探,两天后,巴多里奥政府驻丹吉尔(摩洛哥)的外交代表与英国的外交代表又进行了接触,正式表达了媾和谈判的意思。丘吉尔经罗斯福同意后,给出了盟国的谈判立场,即所谓无条件投降:意大利政府没有资格向盟国提出投降条件,它应首先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立即投降,然后盟国向意大利提出投降条件,这个投降条件是盟国给予的一种“恩典”,意大利也无权讨价还价。而盟国提出什么样的条件,要视意大利政府在投降后的表现而定,它表现好,盟国会给予它宽大的条件,让它“体面的投降”。

以上这些接触都是秘密接触,意大利政府一方面通过密使秘密接触盟国,一方面其总参谋长、外交大臣之类的大人物还与法西斯德国在虚与委蛇,一再表明新政府的忠心耿耿。而盟国方面也在努力起草给予意大利政府的投降条件,这方面英美之间的主要分歧似乎是将来的意大利政权采取什么样的政体,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还是美国式的共和制,而这一分歧实质上是要不要与国王艾曼努尔和巴多里奥政府接触,还是把它推翻后另立新政府。由于对全面的投降条款一时难以达成一致,英美双方决定先制定一个“短期”投降条款以应急,只规定军事方面的投降要求,然后从容制定一个“长期”投降条款,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各项投降要求作出规定。实际上,“短期”投降条款在7月底已经制定出来了,而“长期”投降条款在魁北克会议后也出炉了。

8月15日,巴多里奥政府派出了它的正式谈判代表卡斯特拉诺将军来到里斯本,这位代表表明了本国的谈判立场,即他直接跳过无条件投降要求,宣布意大利准备加入同盟国,对抗德国。接着丘吉尔和罗斯福在魁北克会议上商讨了意大利的新要求,随后由艾森豪威尔的盟军司令部派出了盟国的正式谈判代表史密斯将军和斯特朗将军。盟国的谈判立场是:无条件投降要求不变,而意大利转入盟国阵营,对抗法西斯德国是无条件投降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投降后意大利要积极援助盟军打击敌人,而意大利对抗法西斯德国的行动也会获得盟军的积极援助,同时将来盟国的无条件投降条款对意大利宽大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意大利当前在对抗法西斯德国行动中的表现。

看来,巴多里奥政府想投机一次,用对抗德国的条件逃避无条件投降要求,而盟国立场还是坚定的,绝不放弃无条件投降要求。第一轮谈判8月20日结束,卡斯特拉诺带着盟国的上述要求回到罗马。罗马的巴多里奥政府内部经过激烈争论,针对盟国的要求,给出了自己新的要求。8月31日,卡斯特拉诺带着新要求来西西里岛,与盟国展开新一轮谈判。此次巴多里奥政府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谈抵抗德国的事儿,而准备做一滩烂泥等着盟国来把自己扶上墙。它说,现在德国军队大批开入意大利,自己已经不是一个“自由的政府”,无力接受盟国的无条件投降要求,盟国必须派出15个师的兵力并在罗马以北登陆来拯救自己,确保本政府的安全,才能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至于盟国方面,一方面怜悯地看到“意大利政府正迅速丧失它的勇气,而且除非使它深信英美进攻意大利本土时拥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否则它是没有签订停战条件的胆量的”,但同时又冷静地认识到盟军不可能因意大利的请求而改变既定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不是罗马以北登陆,而是罗马以南很远的地方登陆,不是在投入15个师的登陆兵力,而是只投入5个师登陆兵力。确切一点说,意大利政府越是表现出烂泥扶不上墙,盟军越不可能派兵拯救它。但是,在登陆行动开始前,无条件投降的成果必须尽快拿到手,意大利必须从敌人之列排除出去,一切以确保军事行动畅通无阻地顺利展开为转移,至于意大利政府是怎样的烂泥扶不上墙,已经不重要了。艾森豪威尔向意大利谈判代表表示,盟军将向罗马地区派遣一支空降部队,以保护意大利政府的安全。同时盟军谈判代表又是似而非地夸大了一下自己的登陆计划——意大利正式投降以前,盟军拒绝向它透露详细作战计划。

最后,在盟国的压力下,9月3日,意大利代表卡斯特拉诺在西西里岛锡拉库扎附近签署了投降条款,这是一个“短期”投降条款,大约规定了从宣布投降之日起,意大利军队就要停止对盟军的抵抗,同时调转枪口指向法西斯德国,而意大利海空军要脱离法西斯德国的控制,迅速向盟军海空基地转移等等。艾森豪威尔准备在9月8日盟军萨勒诺登陆战役开始后宣布投降条款,届时巴多里奥政府也必须同步作出宣布——当然此时此刻巴多里奥政府对9月8日这个宣布时间是不知道的,因为盟军没有告诉它登陆战役时间。

一当投降条款签署,丘吉尔就开始谋划它所带来的后续成果:意大利舰队、巴尔干半岛上的几十个师意军部队和多德卡尼斯群岛的意军海空军基地。他命令埃及的中东司令部立刻做好准备,攻取多德卡尼斯群岛,开始攫取这些成果。不过他也意识到这都是“令人畏惧的收获”,暗含着“特殊的威胁”,能不能全部拿到这些成果不好说呀。

第三节 意大利战役准备

意大利战役前,盟军在地中海地区有40个师的兵力,其中英军27个师,美军9个师和法军4个师,准备投入意大利战役的兵力为19个师,而可用于支援意大利本土登陆战役的飞机是3127架(其中运输机406架),用于登陆作战的舰艇(包括登陆工具)是700多艘。意大利则有84个师,其中本土47个师,其余部队驻在巴尔干半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法西斯德国此时在地中海地区应该有三十多个师,其中在意大利有16个师,其驻意大利部队的分布情况,我们之前说了,8个师的兵力驻罗马地区和意大利南部,8个师驻意大利北部,而扣除驻罗马地区部队,专门用在意大利南部抗击盟军登陆的兵力不到6个师。法西斯德军用于掩护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包括法国南部、撒丁岛、科西嘉岛、意大利本土的亚平宁半岛——飞机共有795架,其中专门用于掩护亚平宁半岛南部的是170架。至于法西斯德国海军,在地中海大约还有几艘潜艇。

二战北非战场概述(二战史五卷二部19)(1)

照例盟军占尽优势,手中有一手好牌呀,至于这手好牌能不能打好,我们拭目以待。当然,巴多里奥政府成了一滩扶不起的烂泥,不能算是盟军的责任,但和盟军所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密切相关,因为这个制度总是不敢依靠人民的力量,总是不能把人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地中海地区打败法西斯的人民汪洋大势。当然,话又说回来了,真有这样的汪洋大势,迅速铲除法西斯的狂妄之徒和虎狼之师岂在话下!

照例盟军十分资源打一分战争,此次意大利战役依旧遵循谨慎为上、小心为要的方针,遵循必须有制空权、制海权和港口的三原则,据此最终把主要登陆地域选在了那不勒斯附近的萨勒诺湾——此地离罗马十分遥远,而把辅助登陆地域直接选在了亚平宁靴形半岛的脚趾处——即直接跨过狭窄的墨西拿海峡进行登陆作战。把登陆地域选在了意大利南部甚至最南端,表明我们盟军准备走一条从南到北的稳步推进之路,什么出其不意、纵深迂回、拦腰斩断、直插敌后等作战形式再次排除在外,尽管在占尽海空优势的前提下,登陆作战的优势正在于此。不过,也不能说此次盟军作战没有改进之处,两次战役的间隔时间大大缩短了:从上次战役8月16日结束到下次战役9月3日开始,几乎只间隔了半个月时间。

此次意大利战役,盟军的指挥体系保持不变,艾森豪威尔担任总司令,亚历山大、坎宁安、特德分别继续担任陆海空三军指挥官。亚历山大的15集团军群下辖克拉克的美军第5集团军和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第5集团军担任主攻,将在萨勒诺登陆,它第一梯队要登陆4个师的兵力,第二梯队还有2个师也提前上船,部署在海上,随时支援第一梯队作战。在萨勒诺登陆战中,盟军准备出动700多艘舰船,这包括近700艘运输舰和登陆输送工具,由44艘巡洋舰、驱逐舰和浅水重炮舰组成的直接支援群,由10艘护航航母、5艘驱逐舰组成航空支援群,由4艘战列舰、2艘航母和20艘驱逐舰组成的掩护群。第8集团军担任助攻,它先以2个师将跨过墨西拿海峡,在脚趾处的卡拉布里亚登陆,然后向北推进。助攻登陆将在9月3日发起,主攻登陆将在9月8日发起——这一天同时公布意大利投降条款。

二战北非战场概述(二战史五卷二部19)(2)

法西斯德国的具体谋划。法西斯德国照例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以其16个师的微薄兵力,既要防备意大利政府及其军队的倒戈,更要防备盟军的登陆进攻。而对于盟军登陆,它又设想了盟军将在意大利北部登陆并封锁阿尔卑斯山脉和亚平宁山脉诸山口、盟军将在罗马登陆并切断南部德军退路、盟军将在意大利南部登陆以及在巴尔干登陆的几种可能性。基于上述几种可能性,法西斯德军将它的兵力散落于意大利各处,即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指挥的8个师要紧紧守住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口,守住驻意德军的最后退路;而凯塞林的“C”集团军群指挥的8个师则部署于罗马地区和意大利南部。

“C”集团军群在接下来战役中将发挥主要作用,其具体部署如下。2个师多一点的兵力(摩步3师、伞兵2师和坦26师一部)守在罗马地区,任务有二:一是一旦意大利政府向盟国投降,就迅速采取行动消灭这个政府及其军队;二是防备盟军在罗马地区登陆;看来这两个师多一点的兵力任务不轻哪。另外不到6个师的兵力统归菲廷霍夫的10集团军指挥,驻守意大利南部,防备盟军登陆。凯塞林基本猜到了盟军登陆地域,因此10集团军差不多是按照盟军登陆地域部署:坦76军(摩步29师、伞兵1师、坦26师另一部)部署在卡拉布里亚和阿普利亚地区,应对盟军越过墨西拿海峡的登陆行动;坦14军(“戈林”师和坦16师)和摩步15师部署在那不勒斯、萨勒诺、加埃塔地区,应对盟军在那不勒斯及其附近地区的登陆行动,其中“戈林”师和摩步15师在西西里岛战役中损失严重,正在整顿。

上述部署表明我们法西斯德军对守住意大利不敢抱太大的信心。它是前有狼后有虎呀,这狼和虎也许不怎么猛,但是它加在一起有绝对优势。凯塞林曾言,如果盟军在罗马地区登陆或空降,并与意军兵合一处,那么它的“C”集团军群只有等死的份儿了。而法西斯统帅部对这个集团军群不敢抱太大希望,如果它冒险把事干成了,那最好,干不成就权当做一次折本买卖。而保住阿尔卑斯山脉是法西斯统帅部的最后底线,因此越是情况不利,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越不会南调支援“C”集团军群。

�����S�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