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与头孢类区别(头孢西丁vs碳青霉烯类用于尿路感染)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背景
头孢西丁(FOX)是一类β-内酰胺抗生素,属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头孢霉素类药物。由于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水解具有良好稳定性,头孢西丁因此具有良好的体外活性,对住院患者尿培养中90%的ESBL-Ec(产ESBL大肠杆菌)具有活性。
法国现行的急性尿路感染指南建议,在不能使用氟喹诺酮和磺胺甲恶唑-三甲氧苄啶的情况下,可将头孢西丁用于ESBL-Ec感染治疗。(注:ESBL能破坏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抗生素结构,导致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从而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产ESBLs的常见细菌有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
研究简介
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头孢西丁与碳青霉烯类(CP)在治疗男性尿路感染(M-UTI)上的直接比较。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比较FOX和CP在治疗产ESBL大肠杆菌所致发热性M-UTI,其在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上的差异。该项研究于近期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
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法国6所急诊教学医院的患者数据。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大于18岁,使用头孢西丁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总时间≥50%。患者连续入组但未匹配。抗生素暴露采用患者病历和药房数据进行评估。
研究终点:主要终点为临床治疗成功,定义为治疗开始后3天及随访期间,患者症状缓解,无复发。次要终点为微生物学治疗成功,定义为治疗开始后3天及随访期间,尿培养显示产ESBL大肠杆菌阴性。
研究结果
总共纳入66例患者数据:33例采用头孢西丁治疗,33例采用碳青霉烯治疗。治疗结束时,有16例患者无法评估。最终队列共纳入50例可供评估的患者(头孢西丁组23例,碳青霉烯组2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63天。患者平均年龄66±13岁,大部分患者(78.4%)有尿路病史。其中,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占36.4%,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占31.8%,医疗相关获得性尿路感染占31.8%。
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详细方案请见图1。总的来说,19例(28.8%)患者接受了有效的经验性治疗(碳青霉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氨基糖苷);47例患者没有有效的经验性治疗(17例(25.8%)患者没有接受经验性治疗,30例(45.5%)患者接受了无效的经验性治疗)。在后两组中(红框),15例患者仅采用头孢西丁治疗,17例患者仅采用碳青霉烯治疗,两组基线特征相似。
图1 研究人群经验性和明确性抗生素治疗。a Empirical therapy(经验性治疗):在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前根据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b Definitive therapy(明确性治疗):在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后给予抗生素治疗。c Cefoxitin only: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患者,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头孢西丁。d Carbapenem only: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患者,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碳青霉烯
➤在碳青霉烯组中,所有产ESBL大肠杆菌菌株均表现出对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中度应答或耐药,对氟喹诺酮类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类药物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
➤在头孢西丁组中,所有菌株均对头孢西丁治疗敏感。头孢西丁中位剂量为8000mg/天,亚胺培南中位剂量为3000mg/天,厄他培南中位剂量为1000mg/天。头孢西丁组和碳青霉烯组的有效治疗中位时间分别为22天和18天。
➤结果还表明,较高剂量的头孢西丁(8000mg vs 6000mg)和通过持续输注给药与临床治疗成功显著相关。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对头孢西丁出现耐药性。
➤学者发现,头孢西丁组和碳青霉烯组分别有73.9%和81.5%的患者获得临床治疗成功,57.9%和50%的患者获得微生物学治疗成功。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两组间临床或微生物学成功率均无显著差异(优势比分别为0.90和0.85)。在头孢西丁组中,较高剂量的药物和持续输注均与临床治疗成功显著相关。
小结
该项研究表明,头孢西丁在这类人群中的治疗是有效的(特别是在高剂量使用和连续输注时),可以限制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从而避免耐药性的扩散。要确定头孢西丁的确切疗效,将来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
参考文献:Senard O, Lafaurie M, Lesprit P, et al. Efficacy of cefoxitin versus carbapenem in febrile mal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caused by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ith 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9 Sep 11. doi: 10.1007/s10096-019-03701-0. [Epub ahead of print]
欢迎投稿 │ tougao@medlive.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