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老电影少女(女社长红旗谱北斗)

——记著名剧作家胡苏

抗日老电影少女(女社长红旗谱北斗)(1)

《女社长》、《换了人间》、《红旗谱》、《万木春》、《北斗》(上、下)、《父女情》……这些老电影的编剧都是他。他就是长影著名剧作家胡苏。他的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曲折的情节编织故事,长于人物性格刻画,注重通过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因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3年初夏,我刚到报社担任编辑不久,便到长影宿舍登门向胡苏约稿。几天后,我就收到他的来信与稿子,信中说:“应约为副刊《星期天》写了两篇短文,如入选,可分两期刊登。我起了个总题目:《周日絮语》,准备陆续写下去,也许能写上一些篇什。第三篇可能谈“党是如何进入我心间的”,是针对某些党的观念淡薄者而写的。《絮语》就准备这样有现实针对性地写下去,未知你们喜欢否?望告!(包括用《絮语》为题,有何意见?)这两篇稿子如需修改,请告知意见,让我自己修改。……”

抗日老电影少女(女社长红旗谱北斗)(2)

稿子见报后,我带着样报再次来到胡苏家做客。长谈之后才知道,他的原名叫谢相箴,1915年农历十月初三出生于浙江镇海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幼时,他在家乡读小学。14岁读初中时,因家中无力负担学费,他被迫辍学,到上海一家呢绒商号当学徒,后到宁波一个钱庄当店员。1934年他与友人组织了宁波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并组织了时代剧社,他担任理事。这时,他又组织业余剧团时代剧社,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宣传抗日。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同年9月,他与友人共同组织战时流动宣传队。这时,他读到上海出版的《光明》月刊上一篇《丁玲在肤施》(“肤施”即延安)的文章,被深深吸引了,便率领十多个青年从宁波赴延安,进入青训班学习,同年10月转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毕业后,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38年3月5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结业后,他留校担任教育科长、普通部助教等职。在这期间,他开始戏剧创作,写了《好日子》、《买卖》、《冷淡酒》等剧,曾在延安演出。

1939年6月,胡苏调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系任教师,教授剧作法等课。1942年冬,他调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火线剧社副社长。这期间,他深入群众,参加农村火热的斗争,创作了独幕剧、多幕剧30多个,演出后影响很大,他在晋察冀边区也成为有名气的剧作家。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苏担任冀中容城县委宣传部部长。1947年他参加饶阳县土改。1949年春起,他历任冀中文协主任、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这期间,他开始写小说,创作了短篇小说《秧歌》、中篇小说《周贵春南下》等。1949年他当选河北省文联第一任主任。

抗日老电影少女(女社长红旗谱北斗)(3)

早在青少年时代,当观看了《渔光曲》、《大路》等优秀影片后,胡苏就对电影就着了迷。在延安“鲁艺”学习时,他第一次读到电影文学剧本《列宁在一九一八》就爱不释手,盼望能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1951年他的夙愿实现了:被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开始系统地学习、探索电影剧本创作艺术的理论与技巧。1956年他调至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编辑处长兼编剧。1962年8月,中共吉林省委任命胡苏担任长影副厂长。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没有让人放下手中的笔,他十分刻苦,先后创作了《女社长》 (1958) 、《换了人间》 (1959)、《红旗谱》 (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1960)等。正当胡苏在创作上步入巅峰,却遭到一场十年浩劫。他被扣上“走资派”和厂“反动学术权威”的双重帽子,受到残酷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又焕发了艺术青春,满怀激情地迅速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北斗》的创作。《北斗》(上1979、下1980)、《父女情》(1983)等电影剧本。

我对胡苏说,看过《红旗谱》与《北斗》,十分喜欢。他说:“我曾在农村长期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改编《红旗谱》很顺手。《北斗》是我在‘文革’后推出的第一部新作,是饱含着对党的深情创作的,荣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这两影片上映后都受到广泛的好评,算是我的代表作吧。”

抗日老电影少女(女社长红旗谱北斗)(4)

抗日老电影少女(女社长红旗谱北斗)(5)

多年以来,在努力从事创作的同时,胡苏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担任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及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省分会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

1985年12月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在首都举行,11台优秀戏曲犹如争芳斗艳的奇花异葩,在戏曲爱好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观摩演出结束后,我走访了曾任吉林省剧协主席的胡苏。这时,年届古稀的胡苏身体大不如前,重病在身,足不出户。不过,作为从事戏剧创作40多年的老剧作家,他一直通过报刊和荧光屏密切地注视着戏曲的现状。

“这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11台戏,我在电视转播时基本上看过。这些戏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突破。最可喜的是一批中青年演员表演精采,给戏曲带来一片生机。真是太好了!”胡苏同志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喷喷称赞道。

评论戏曲,我是门外汉,便请胡苏同志给予指点。他微笑着说:“就以河北省梆子剧团演出的昆曲《夜奔》为例吧。过去戏曲界有句行话,叫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意思是说林冲夜奔和尼姑思凡的戏很难演。但是《夜奔》的主演裴艳玲饰林冲,唱、作、念,无一不精。满台戏就她一个人,却把观众的心牢牢抓住,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很不简单哪!”行家评戏,令人折服。

胡苏接着说:“今天很多人都讲戏曲出现危机,没人看了,我不敢苟同。好戏还是有人看的。目前的舞台上有几出反映群众关心的现实题材的戏?很少。还应该指出的是,现在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戏剧的创作和表演的水平也应提高。编导、演员都要刻意求新。像裴艳玲那样的好角儿,看了过瘾,观众能不去看吗?”

1986年胡苏因病悄然逝世,享年71岁。如今斯人已远行,但是话音犹在耳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