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惩戒教育中的老师是谁:沧海惩戒教育中的

沧海惩戒教育中的老师是谁:沧海惩戒教育中的(1)

【沧海专栏】

惩戒教育中的“巴掌”与“甜枣”

原创作者|沧海(天津五中)

有一句俗语叫“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先打你一个巴掌,然后拿一个甜枣给你吃。巴掌是张开手掌迅速厉害的一击,可能会让你身体感到疼痛,心理遭受损伤。甜枣是一个好的事物的象征。合起来讲就是,一个人在损害了你的某种利益后,又反过来给你一些好处,来博得你的谅解。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也是一些教师常用的惩戒策略。说是“惩戒策略”,是因为“打一巴掌”是根本目的,给个“甜枣”只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接受那一巴掌。人和人对于“巴掌”的敏感度不同,对于“疼痛”“损伤”记忆的深浅也不同,这就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因为“疼痛”“损伤”而牢记“巴掌”,不接受“甜枣”;有的学生吃了甜枣,忘了巴掌。

牢记“巴掌”,不接受“甜枣”

牢记“巴掌”,不接受“甜枣”的也分不同情况。有的记住了“巴掌”代表的“惩戒”,不再犯错;不接受“甜枣”代表的是一种与老师的决裂,或者是对自己的不宽恕。也有的是因无法消解“疼痛”“损伤”,对“巴掌”一直耿耿于怀;不接受“甜枣”代表的是一种与老师的敌对、仇视。这两种情况下,“甜枣”在学生看来代表的都是“虚伪”。而老师如果认为学生不接受“甜枣”,是不知趣,不识好歹,一怒之下,再“打一巴掌”,后果定然不堪设想,局面定然更加糟糕。

面对如此情况,老师要反思,那一巴掌一定该打吗?学生思想上、心理上认同吗?打的力度恰当吗?即便这些都没问题,也要允许学生就不接受“甜枣”。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改变、塑造,没有尊重是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和塑造的。

沧海惩戒教育中的老师是谁:沧海惩戒教育中的(2)

吃了“甜枣”,忘了“巴掌”

吃了“甜枣”,忘了“巴掌”。好的情况是,学生接受惩戒,有所改变且不会嫉恨;不好的情况就是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面对“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学生,老师要慎重给枣。否则,“巴掌”没少打,“甜枣”也没少给,“涛声依旧”,一切如故。

总的来说“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甜枣”是一种正向激励,积极暗示。但是如果调个个,先给个甜枣,再打一巴掌,那会是什么情况?

先给个甜枣,再打一巴掌

这就如同先表扬优点,趁其心情愉悦的时候批评缺点一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当然,如果这种方法在一个对“巴掌”敏感的人身上用多了,他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看到“甜枣”就会想到“巴掌”。有时候即便你只是给他“甜枣”,他也会惊恐万分,不敢接受。在这样的学生看来,你给的“甜枣”就是圈套、陷阱,即便接受了,也食之无味。

教育惩戒规则的制定是一项技术,运用却是一项艺术。道在“巴掌”与“甜枣”间。

沧海惩戒教育中的老师是谁:沧海惩戒教育中的(3)

(本文为沧海老师原创投稿,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