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李现最好看的四部电视剧(豆瓣评分8.6万箭穿心)
《万箭穿心》是2012年由王竞执导,颜丙燕主演,李现参演的家庭剧情长片,改编自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长篇小说。
女主李宝莉是个没有知识文化的城镇居民,干着商贩的底层活,吃苦耐劳,性格泼辣强硬。
老公马学武是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乡下人,工作能力强但是性格软弱,因为娶了李宝莉他成了城里人。
两人育有一个儿子名唤小宝(李现饰演长大后的小宝),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单亲家庭,性格有些乖戾、隐忍。
电影讲述的武汉人武汉事,拍摄地点在武汉,配音是武汉方言,加上演员的实力出演,和导演王竞一贯的写实风格,《万箭穿心》被誉为中国影史上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下面,我从表现手法、人物命运、启示意义,三个层面分析这部现实主义力作。
01电影表达手法分析带着灰色调的方言电影:浓重的时代气息,底层人物生活既视感1.灰色调的运用:凸显浓厚时代气息,和现实生活的压抑故事、声音、画面,是一部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
张艺谋的《红高粱》的基调色是红色,彰显的是生命的张力,《幸福的黄手帕》基调属于黄色,整部电影弥漫着温馨和幸福。
《万箭穿心》的基调是灰色,没有红色的热烈和黄色的温馨,而是铺满了“模糊”,它的作用有两个。
一个是烘托时代气息。
影片中有很多老武汉的场景:长江上老旧的渡轮和大桥、企业上下班的人流、批发市场的人群、热气腾腾的热干面……
低饱和度画面所制造出来的柔灰朦胧的影像画面,以及质朴的场景氛围,还原了较为真实的90年代的风貌和底层人物形象。
当那个时代的风貌以灰色的画面呈现出来,再配上地道武汉话,观众瞬间就走进了最为真实、全面的人物世界。
一个是渲染生活的忧愁。
故事讲述的是90年代的事,那一代的成年人,童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青年经历过改革开放,壮年经历过下岗潮。
很多不同出身、不同学识、不同性格的人,阴差阳错地走到了一起,李宝莉夫妇就是其中一对。
他们在时代洪流裹挟前进中结识,互相依靠大过情投意合,所以很多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甚至弥漫着淡淡的忧郁。
影片就是在描述那个年代底层人物的挣扎,主旋律也是个悲剧,灰色调就是在渲染这种氛围。
2.方言电影的叙事优势:增强底层体验感,刻画人物形象
《万箭穿心》有两个版本,其中武汉方言版本最有味道。
武汉方言版本属于典型的方言电影,该类型的电影在表现底层人物的生存体验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方面是增强底层生活感。
影片中涉及到市场小贩、街头混混、中学教师、警察‘、企业领导,他们无论做生意、吵架、办案、讲课,用的都是武汉方言。
“过早”、“说不清白”、“么样”、“么事”等方言,把武汉市民的生活场景勾勒出来,增强了观众的底层体验感,这在普通话版本里是找不到的。
一方面是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本身是表达个人化风格、塑造个性化人物的重要方式,它还可以标示人物的个人身份和表达立场。
扇着蒲扇,手抱胸前的李宝莉,用武汉话骂骂咧咧的说到“老子”、“婊子养的”,一个泼辣霸道的女人瞬间就活了起来。
方言与人们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和生存经验有重要关联,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来说非常有效果。
荧幕上的普通话刻画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正面的,在展示小地方、底层人物形象写实方面,方言电影有它独特的优势。
02人物命运分析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人性中的美好与邪恶交织,铸就众生相
《万箭穿心》片名的寓意在于,生活的铮铮现实如何将人“万箭穿心”。
故事集中在一个家庭的破碎,妻子、丈夫、儿子每个人都想要活的更好,最后却越活越挣扎。
1. 妻子李宝莉:蛮横泼辣背后,是生活创伤后的补偿心理在作祟
从心理学上看,补偿心理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李宝莉是生活在武汉市底层的城镇居民,父亲早死母亲独自一人把她养大,几乎没上过学的她从小在菜市场打拼。
尽管后来嫁给马学武这样的知识分子,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但小时候的自卑和失控感,已经植入骨子里。
由于补偿心理,她对所有人都很强势,眼神表情、话里话外都想碾压人,稍有不顺心就要发飙。
后来马学武跳江,她扛起扁担闯码头,辛辛苦苦供儿子读书,而儿子考上大学后却把她撵出家门,不认她这个母亲。
李宝莉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从控制丈夫马学武、冷眼对待婆婆来说,她是个泼辣、不懂理的小女人。
从扛扁担闯码头养活一家老小,吃苦耐劳,敢打敢拼,展现出如同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来说,她又是伟大的。
你很难说这样的人是好还是坏,是对或是错, 她就像是生活中每个普通人,有可怜之处,也有可恨之处。
2.丈夫马学武:性格软弱是悲剧的根源,妻子的“高压控制”,把他推向绝路
什么是高压控制?
高压控制就是指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方通过各种行为和言语来控制另一方。
马学武文质彬彬,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干部,有能力也有地位,在外是有头有脸的人,但在家他却没有半点发言权。
连搬运工人都对他表示同情和理解:
“在外头啊,你大小也算个干部,但那有么样呢?你被这样一个女人罩一辈子,你真的是蛮可怜。”
闺蜜小景与李宝莉在厨房的对话,更是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
“马学武,是被你逼到这条路上的。”
马学武一直被妻子高压控制,既与他娶李宝莉获得城镇户口的自卑心理有关,也与他性格软弱、不懂维护人际关系有关。
马学武无论是被骂、被打、被冷落,甚至老妈遭遇儿媳白眼,他也一句话不说,只是眼神里透露着失望与迷茫。
缺爱的中年男人容易出事,在李宝莉这里长期感受不到爱与尊严,马学武发生了桃色事件,然后降职、被开除、跳江一连串的悲剧就发生了。
前面感觉马学武是个被老婆控制、压榨的可怜人,时不时还为他感到惋惜,后面却觉得这个人软弱得没有担当,自己一死了事,留下老母亲和儿子承受苦难,在负责任这一点上,他远不如李宝莉。
3.儿子小宝:蛰伏10年,将怨恨报复给母亲,“回弹效应”下的非理性行为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关于压抑的回弹效应:
回弹效应就是指,那些被压抑了的情绪,再次出现会变得比之前更加强烈。
影片中的小宝是父母婚姻的牺牲品。
马学武跳江之后,小宝成了家里唯一的希望,李宝莉对他管得很严,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几乎没有过快乐的童年。
从小缺乏父爱,被人瞧不起也找不到人帮忙,母亲李宝莉为了供他读书,每天扛着扁担去码头帮人挑东西,除了学费,其他的什么她都帮不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的性子变得隐忍。
小宝长大后他约见马学武桃色事件的主角小周,从她的口中知道了,父亲跳江与母亲告密有脱不开的干系,因此更加怨恨李宝莉。
小宝顺利考上大学之后,压抑十多年的怨恨在回弹效应下加倍释放,他本着为父亲和奶奶讨个公道的想法,绝情的断绝母子关系,将养他长大的李宝莉赶出家门。
《万箭穿心》是时代浪潮下众多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家庭的映射。
但影片不只是展示底层人物生活的昏暗,评判某些人对或者错,而是极力于描写出普通人的“灰色”。
没有谁是绝对的对或者错,每个人都在好人与坏人之间游走,正是人性中美好与邪恶交织,才铸就了斑驳的众生相。
03悲剧家庭缩影背后,留给我们的是这3个启示
《万箭穿心》的家庭悲剧,并非来自虚无的真空,而是根植于社会阶层问题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启示意义。
1.婚变必然性:马斯洛需求理论——物质文明满足后,精神追求和心灵满足成为首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需求。并提出,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十年前的李宝莉美丽而泼辣,下岗后在汉正街卖小品,而马学武刚刚升职,成功进入工厂行政层,脱离了工人阶级。
两人的婚姻一直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马学武看中了李宝莉的城市户口,李宝莉倾向于选择一个高学历的丈夫,他们之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在马学武未升职,李宝莉未下岗之前,两人还在为家庭的物质生活奋斗,婚姻关系尚可维稳,而马学武阶层跃迁之后,精神文明成了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李宝莉的泼辣、蛮横越来越让马学武受不了,加上多年来被压抑的委屈,马学武干脆提出了离婚。
物质文明发达之后,人们必定不再满足于温饱,开始追求精神文明,是婚姻走向破灭的原因,这是《万箭穿心》讲述的道理。
事实也如此,《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布一项关于婚姻的数据:2018上半年,全国离婚登记193.1万对,同比增长4.0%。
调查数据还表明,在导致离婚的原因当中,居首位的是夫妻感情不和,比例达到了77.51%。
精神文明不对等的婚姻,很难是幸福的,这是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2.家庭破碎背后是,社会转型的冲突撕裂个体的终极体现
导演王竞说,有好几个有名的女演员都要李宝莉这个角色,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她们感觉这个角色”太让人纠结。
这种纠结不仅是李宝莉一个角色的纠结,而是社会转型的价值观冲突撕裂个人造成的纠结。
《万箭穿心》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后,那是中国改革变化最多的年代,传统文明和新晋文明浅无声息的在碰撞。
李宝莉发现马学武的桃色事件之后,无力的坐在地上,他没法接受丈夫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便报了警。
李宝莉紧紧钳住马学武的软肋,企图来保住岌岌可危的婚姻,这种畸形的夫妻关系,促使马学武绝望跳江。
马学武死后的十年,中国社会已然巨变,小宝接受新一代社会文明长大,他同李宝莉之间的隔阂也越发深,母子之间的结根本无从打开。
李宝莉是传统文明的延续,马学武、小宝是新晋的文明产物。新旧交替,两种文明中的负面元素都在撕裂个体,折磨着个体的情感,这才有了畸形的夫妻关系,冷漠的母子关系,破碎的家庭生活。
社会转型时,新旧文明的更迭,必然产生撕裂个体的代价,这是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3.身陷阴沟依然仰望星空,生命的韧性是人类繁衍不断的根本原因
影片的结尾,李宝莉坐上健健的面包车离开,车子没走几米却熄火了,李宝莉一边骂骂咧咧,一边下来推车。
这是一个很棒的隐喻符号,导演想表达的生活观,都藏在这个镜头里。
李宝莉的悲剧和时代交替有关,也和人性中的贪婪、欲望有关,但她最给人启发的是扛起生活重担时,展现出的生命的韧性。
时代交替、人性这些缥缈的词离普罗大众实在远了些,普通人只能通过生命的韧性来承受这世间的一切不如意。
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是底层人民对抗这个世界的捉弄的唯一选择。
对他们来说,生活就像那辆破车,虽然问题频发,但只要修修补补,还是可以找到方向。
生命的韧性是每个普通人度过苦难的凭仗,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根本原因,这是第三个启示。
结语:《万箭穿心》是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力作,不管是人文主题、表现手法、故事设定都值得称赞,社会学家李银河甚至称《万箭穿心》是雷雨之后最好的悲剧。
影片完成了对一个时代底层人民真实生活的缩写,引发观众对社会阶级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导演王竞以一个家庭为载体,把时代发展的无情、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坚韧,一一展现了出来。
人物在黑与白、善与恶之间游走,观影时总有钝刀割肉的感觉,神经被它一寸一寸的刺激着,说不出道不明的压抑感堵在喉间。
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吧,现在把它强烈推荐给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