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陷黑暗只为重拾你的光明(生吞绝望的守护)
文/深海里的星
(已加入维权骑士原创保护,侵权必究)
韩寒工作室[one 一个]旗下常驻作者郑执首部悬疑推理作品《生吞》,出版于2017年,故事讲述了相隔十年的两起相似少女被害案背后,迟到十年的正义审判。
它涵盖了家庭,社会,人心等多方面的细节刻画,以多视角,多时间点的叙事技巧,试探进了每一个人物灵魂的深处。
虽说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它的推理层面并不复杂,但在人性的刻画上,却有太多值得推敲的细节。
今天,想换一个视角来解读这本书的内核,从作者刻画的众生相,看清每个人的不完美之后,也才看清整个故事带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味。
很多人曾评价这本书是中国版的《白夜行》,但比起东野圭吾笔下的阴暗,书中更多呈现的,反倒成了绝境中依然心怀善意的微光。
死去的两个是最干净的灵魂,他们至始至终并没有被现实打败过,而活下来的却在愧疚中都带着那份难以启齿的秘密过往,在这份对比中也让一切更加撕裂,却也更加真实。
一,主线人物鲜活的灵魂,更像理想乌托邦和现实丑陋的对比
- 偏见的试探,摧毁的不仅仅是美好
原本祥和的班级转来一个漂亮的女学生,一下子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对于偏见,从来不分年龄,更何况嫉妒这种东西,向来是越美好越容易被攻击。
很显然黄姝的出现,并不会因为漂亮而给她带来任何优待,反而因为这份突出,注定了她无法融入这个新集体。
人们一边嫉妒,一边却又主动把她推向一个所谓“女神”的高度,而当后来一切梦碎,这群半大的孩子,却用他们堆砌的“名分”去伤害她,侮辱她,实在讽刺至极。
黄姝的母亲是一个邪教人员,表面看这是让她跌落尘埃的原因,事实上没有这个借口,也会有千千万万个其他的理由。
如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嫉妒之源可以轻易摧毁这个女孩,这就是人性。
黄姝至始至终并没有做错什么,却一直承受人群中偏见的打量,但坦荡的她大可不必害怕随处泼下的脏水,也可以在绝望的生活中依然饱含一颗期待的心,只是当她的这份“干净”被那份肮脏玷污时,她“幻灭的期待”也才是让她彻底丧失了最后的希望。
“她有什么过错?她唯一的过错就是过于美丽”,黄姝的出现,代表了美好的镜面,人们仰望她,羡慕她,却也因为那一点污秽妄图摧毁她,如此讽刺,却如此现实。
- 恶意代表的,是人心那份轻易被操纵的是非观
小说唯一能给予黄姝温暖的,是同样融入不进这个集体的“异类”秦理,他曾是高高在上的天才少年,却也因为突出,无法被“普通人”接纳,可人们可以出于对他才华的敬重,让他安心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所以,纵使他的遭遇和黄姝一样,却还是在较长的时间里享受了一份安宁。
只是一个可怕的事实也一瞬间将他推入深渊,那个他名义上的父亲,是一个十恶不赦的通缉犯。
人们一下子去攻击他,伤害他,只为去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却不知对于秦理来说,与爷爷相依为命的他,至始至终都和“杀人犯”并没有关系。
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转变,很难以一个受害者或是加害者的视角去看待,更多的是在落差中被操纵的恶意,如同《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媒体和社会对杀人犯家属的追击,并不一定能论出对错,却是在那份笃定的理由中,不会再看见是否有人无辜。
小说刻画的这两个主人公非常有意义,对比现实世界里邪恶而经不起推敲的人性,黄姝和秦理更像是被“物化”的两个人,他们是从普通人中被“撵出来”的,虽是不好听的一个词,却很形象代表了他们的遭遇。
社会就像一场群体性角逐,当少数面对多数时,不可避免选择牺牲,或是妥协迎合,比起与众不同,人群需要的,始终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
所以秦理和黄姝的“差异”,也注定了他们的靠近和相遇。但故事的前半段,他们自始至终没有为了迎合这个世界而改变自己,无论曾遭遇什么,他们身上始终带着一份赤诚之心。
这也造成了整个故事最悲凉的结局,被摧毁的美好,也是被放大的罪恶深渊。
二,以双线叙事为主,两条线索共同进行,通过支线人物的主观视角去讲述故事,增添了整体共情的能力。
故事以两条叙事线索同时进行,一边是以王頔的口吻讲出回忆的那部分,一边是以公安刑警冯国金讲述案件的那部分。
案件的疏离更多是服务于回忆,而这牵连出的支线人物,也才是属于现实的影射。
- 王頔是所有人物中最透明的一个,也是代表了现实世界的大多数。
王頔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也因此让他在更多现实面前只能无能为力,他曾暗恋黄姝,书中有一个细节,当他发现黄姝和秦理走的更近的时候,他自以为这份“喜欢”变得不再干净,他为自己的龌龊心思感到不耻,甚至一直很努力的在抗争,可遗憾的是,最后的他妥协了自己的灵魂。
他可以为了秦理和同学打架,也可以成为黄姝背后的那个默默守护神,小说的对比处理,先给了他一个“真善美”的形象,却也依然让他在面对前途和现实面前听从那个“邪恶”的建议,他将这一切当做内心的背叛,甚至从来不敢再直视真实的自我,也只能带着他的那份“秘密”负重前行。
可我们依然需要思考,他的“恶意”是否情有可原,让一个原本无辜的人成为了自己的替罪羊,是所有人认为最“合理”的结果,但他背叛的,从来不仅仅是那个当他是最好朋友的秦理,更重要的是从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他便开始活在那份恐惧与不安中。
故事以他的视角倾诉,多了一份自我审视,也多了一份“赎罪”之感,但他其实是整个支线人物中最透明的一个,即使重来无数次,他始终会有那个自私的选择,也会为此承受代价。
他所代表的,始终是大多数人的视角,也是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妥协的无奈,他的痛苦的根源在于他依然在心中为自己留有一片纯净,所以才会厌恶那个不再纯粹的自己。
- 高磊是所有支线人物中最清醒的那一个,他可以跟着自己的心走,也是和王頔对立起来的另一面。
反观另一个人物高磊,像模像样的家庭,却也早早学会了一份成年人世界的圆滑,他并不会将一份“心机”扣在自己头上,他是被社会塑造的“普通人”,所以大可自始至终当那个缩头乌龟,从来不敢站出来,也从不会审视自我。
但他一直是清醒的,喜欢黄姝,他大可坦然而直接的告白,后来面对会威胁自己前途的“光碟事件”,原本的罪魁祸首就是他,他却可以很直白的讲出,他就是需要有一个人当替罪羊。
王頔和高磊,更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向善,一面向恶,虽依然会有偏移的那部分,却始终无法摆脱本质,他们同样喜欢黄姝,一个怯懦,一个勇敢,一个为自己的背叛痛苦,一个却依然以为自己“没有错”,对比秦理,他们的喜欢也显得肤浅又庸俗,在他们世界里,只有那个美丽的女孩,却从来没有站在她皮囊之外的灵魂。
王頔背负着那份罪恶感让他成为社会意义上的“失败者”,而高磊依然以他的那份圆滑游离在整个世界周围,却终究无法体会秦理和黄姝面对世界的赤诚。
所以后来的他们,只有彻底见识到曾经的无知之后,也才能坦荡的回忆起曾经的那个女孩有多美好,却也终究明白,他们不配得到黄姝的喜欢,甚至也不配成为秦理的朋友。
三,案件的最后指向了一场自杀,却发现在这场伤害里,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这也才是故事内核的高潮
小说对于黄姝最后的死亡并没有过多的陈述,只是留给了读者一个模棱两可的联想,却也因此让黄姝成为了所有人回忆里最难忘的那部分。
对比男性视角里聚焦到爱情的朦胧,在支线人物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冯雪娇身上,也让视线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转变。
- 冯雪娇和父亲是整个事件中唯一的“弥补者”,纵使一切已然成定局,但至少在最后,他们并没有再次成为“逃兵”。
冯雪娇和她的父亲代表的,更像是正义的一方,看不惯黄姝被同学欺负,所以她站了出来,并且渐渐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可她的靠近,从一开始就无法设想的纯粹,她不可避免想要和黄姝比较,甚至模仿她的言行,只为自己也能变得更好一点,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那个把她当做最好朋友的黄姝。
后来的她站在秦理面前,她想要弥补,却发现遗憾代表的,就是什么都改变不了,正如她的父亲冯国金,因为十年前的冤案,他间接伤害了一个无辜的人,而如今十年后,他同样挽留不了那个绝望的人。
但他们依然是整部小说后半部分推动的关键,也是唯一愿意正视自己曾经的丑恶,并且愿意承担代价的人。
他们与王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藏于他们内心的那个秘密,他们愿意将它公之于众,冯国金最后将黄姝曾经被伤害的视频烧掉的时候,或是秦理挟持殷鹏,冯雪娇勇敢站出来的时候,他们终于才和过去达成了和解,也最终促使其他两人也放过了自己。
故事总让我想起《白夜行》的结局,亮司以剪刀自我了断的时候,将故事推到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小时候一切因这而起,而如今也因此结束,雪穗却只能面无表情,假装从来不认识这个人,这种感觉同样如同小说里的秦理,十年的处心积虑,只为给心中的那个女孩一个公道,这样的坚持,早已超过了爱情,超过了亲情,成为了更纯粹的感情。
这也成了整部小说升华的主题,一份“纯粹”而“干净”的灵魂,黄姝是为所有人构筑的梦境,一边有人沉溺其中,也一边有人想要摧毁,秦理是唯一配得上这份纯粹的人,却因为伤害,让他们一起坠入了噩梦深渊。
- 当我们为书中每一个人感到悲凉时,也是因为真相背后,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也没有人能无辜。
我们能从每个人身上看到真实的影子,却同样因为他们那份“背叛”感到难受,黑白的世界里,他们成为了被黑暗吞噬的一方,显得如此“合理”,却也如此荒凉。这是被恶“同化”的善的那一方。
而小说刻画的其他小人物,同样有太多值得推敲的细节,比如秦理的哥哥秦天,那个想要保护弟弟,却成为替罪羔羊的无辜人,或是警局里的小邓,都是卷入这场灾难,最后成为牺牲品的人。
小说确实花了浓重的笔墨,去刻画出一个又一个立体的形象,或许没有人完美,也没有人能在这一悲剧当中置身事外,却也在这份充斥着讽刺的刻画中给了读者强烈的震撼和共情。
但另一方面,真正对坏人的描绘,却显得苍白无力,正如秦理和黄姝天生就是美好的人,殷鹏似乎就是那个天生的坏人,他奸诈,无耻,却依然洋洋得意,是个丝毫没有悔意,也该下地狱的恶魔。
从他的出场开端,我们就能分辨出他是一个坏人,但真正对他的描述,却也只是寥寥数笔。
作者用这份处理技巧,给了我们一个对立而明显的对比视角,也是借此告诉我们,黑白的世界里,比起十恶不赦的恶人,我们需要抗争的,始终是我们自己。这也成了故事之外的现实延伸。
现实延伸:每个人穷其一生和灵魂抗争,说到底也不过代表了黑白世界里我们是否能坚持自己的本心。
整部小说并不算长,却在看完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深深的悲凉和绝望,终究一切尘埃落定,也成了无法弥补的悲伤。
想起在电影《踏雪寻梅》中,步入歧途的王佳梅,纵使在绝望中也曾有过一颗想要好好生活的心,却在麻木的现实中最后丧失了希望,当她请求丁子聪杀掉自己的时候,是真的将死亡当做了结束。
对黄姝来说,她便是同“王佳梅”一般无二的人,被那个变态侵犯成了彻底压垮他的最后一环,她无法再苟活,也希望能够得到解脱,而已经跌落尘埃的秦理,他或许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那个终点,能让他活下去的,恰恰是黄姝的坚持,当他们之间的那份信仰崩塌的时候,他们也早已没有回头路。
这份情感,给了整部小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最后一切尘埃落定,剩下的人面对他们留下来的日记,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打开它,小说刻画出的模糊的阶层感,从本质上追寻,也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一样的人。
原生家庭的因与果,校园暴力事件的残忍,愚昧人心的同化,这一切是社会大环境中的悲剧,但任何一个层面,任何一个人,都有太多无法狡辩的阴暗面。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大可站在上帝视角解读他们是如何被原生家庭塑造出了不一样的人格,或是社会的阴暗面如何毁灭了美好的延续,但这始终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贫瘠,小说刻画了太多面,却也只有将他们重叠在一起,也才能构成完整的个体。
人之善恶究竟该如何区分?五个少男少女以及公安刑警两条故事线,整部小说透露出的,也就是那句“小孩子的恶是纯粹的恶,大人的善是复杂的善”,而在不知不觉中,或许每个人都是罪恶的帮凶。
学生时代也好,步入社会也罢,我们都曾为了“迎合”这个世界而变得圆滑,殊不知在一步步丢失美好的过程中,其实也只是让我们丢掉了自己。
也许作者的本愿,只是将现实撕裂,告诉我们在黑白的世界里是什么样的,正如最后王頔和冯雪娇组成了家庭,当他们的女儿出生时,书中描述的那段:
人世间太多的不洁,会混淆她的视听,浸染她的心胸,甚至胁迫她与之同流合污。
人性的最初,都是非黑即白,两者势均力敌,终己一生像在打一场灵魂的争夺战。
然而我所见识过的人,绝大多数在成年以后,都是白不敌黑,服输告饶。
穷其一生,我们都只是在与灵魂挣扎,没有人愿意背上“坏人”的名号,但也总有人会被黑暗吞噬,而每个人除了硬着头皮继续,也从来没有其他的选择。
“人生和世事大抵如此,靠近了都不壮观”,当我们成长,回首往事时,发现当初那个自己早已不知不觉消失不见。
世间有太多无能为力,可我仍然希望每个人将那份纯粹维持的更久一点,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灵魂。
感谢阅读。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