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 福字(年俗之春联福字)
辛丑牛年的春联,相信大家已经贴上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春联、福字的二三事。
一、春联的起源
咱们先说一说春联的起源,春联呢,有的地方叫“春贴”,有的地方叫“门对”。
关于春联的起源,有两个传说:一说源于桃符,一说源于春贴。
(一)春联源于桃符
为什么有这么个说法呢?根据清代《燕京时岁记》里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有的朋友会问,什么是桃符呢?
想必大家应该都记得王安石有这么一首诗,《元日》,里面有一句,叫“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所说的新桃旧符,就是桃符了。王安石是北宋时候的人,过年的时候,把门上的桃符换掉,看来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很普遍的民俗了。
那么这个桃符到底什么样儿呢?
提起这桃符,大家别想歪了,这里说的不是道士捉妖的法器,虽然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古人觉得啊,这个桃木是可以辟邪的,所以道士也用桃木剑。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
仲夏之月,桃木之上以五色书文作为门饰用以辟邪。桃木板两块,各写两个字,大家可以看看认不认得。
左边的念“郁垒”,右边的念“神荼”。
看着有点儿眼晕啊,这个字儿跟平时念起来也不太一样,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个神的名字,是什么神呢?
换个说法,大家就都清楚了,门神。说起门神大家又会问,嗯?门神不是钟馗?不是秦叔宝,尉迟恭?不是薛仁贵、盖苏文么?
上面说的都是门神,但是要说资格,还是神荼shenshu、郁垒yulv这一对儿资格老。
汉代王充《论衡·订鬼》云:“《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大家可以看下这段材料啊,《山海经》记载,说沧海之上,有这么一座山,山上有棵大桃树,这个桃树非常大,枝干绵延三千里。在这棵桃树的东北,有这么一个门,这个门里面,有一个鬼魂生活的鬼域世界。在桃树的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清晨鸡鸣之时,出去游荡的鬼魂一定要赶回鬼域。这山上有个两个神人,就是这个神荼和郁垒,他们是这个鬼蜮世界的看门人,负责检查和统领所有的鬼怪,如果有鬼魂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就用苇索捆起来,喂老虎。于是黄帝,就是三皇五帝里面的那个黄帝——跟蚩尤大战的那个,炎黄的黄,就订制礼仪,按时驱鬼,怎么驱呢,就是刻个桃木人,做成神荼、郁垒的形象,还有老虎,悬挂苇草编成的绳索,防御鬼怪。所以后世的门神里也有用鸡和老虎的形象的。
有的朋友看现在版本的《山海经》,发现找不到这段,只有《大荒西经》有“有槃(pan)木千里”语,疑即“屈蟠三千里”之“大桃木”之属。
(二) 春联的另外也一个起源——春贴
说起来,春帖这个词儿,也挺陌生。春帖和春饼有什么关系?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
春帖听起来有点儿陌生,实际上这个东西咱们最熟悉不过了,就是剪纸、窗花、年画之类的东西。
春帖子最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西晋,大约是在每年的立春日,用彩纸剪个小燕子的形状,戴在女性的头上做饰品,上面还写有“宜春”两个字。
隋代的《玉烛宝典》这样记载:
立春多在此月之初,俗间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楹,以戴,帖宜春之字。
这说明隋代时春帖已经移到了房屋的檐楹之上。
我们刚才说过在桃符上画神像最后演变成了门神,而书写“神荼、郁垒”文字,又成为后世春联的一个源头;而书写“宜春”两个字,则成了后世春联的更重要的源头。
(三) 最早的春联
不管是桃符还是春贴,春联的起源都内涵了辟邪祈福的意味。
以上我们了解了春联的起源,但现在咱们说的都不是春联,毕竟按照咱们惯常的认知,春联都是个对联,一左一右。不是桃符,不是门神,也不是什么窗花。
这个时候我们就好奇,最早的春联是什么人写的呢呢?
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
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个孟昶是个什么人呢?
后蜀(934年~966年),又称孟蜀,是五代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立的政权,定都成都。这个后蜀二世而终,开国皇帝孟知祥,末代皇帝就是这个孟昶。
大家知道五代十国的时候还是很混乱的,这个孟知祥跟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亲戚,中央政变,他当时任西川节度副使。中原大乱结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授他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国称帝,史称后蜀。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965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被抓走后过了七天就去世了。
赵匡胤对孟昶有个评价:“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贮食?所为如是,不亡何待!(《宋史·太祖本纪》
意思是说,用各种各样的宝石来装饰溺器,也就是夜壶,用什么来装粮食呢?
赵匡胤灭后蜀后,评价孟昶:你这个皇帝当得太贪图享乐了,不注意治理国家。实际上,客观的评价一下孟昶,这个人还算是颇能励精图治的,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维持了30多年的安宁和平。
当我们翻开这段故事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细节很有意思,值得玩味。
宋太祖已发兵攻打后蜀之时正值过年的时候。后蜀国君孟昶做梦也想不到:他在正月里就会投降被俘,而押送到北宋都城七天后就死了。除夕那天,他兴致还很高,或者自己写,或者大臣辛寅逊题写或下令题写出了史上第一副对联。
关于这个对联到底是孟昶写的,还是辛寅逊写的,这个事儿吵不清楚。前面的那个材料咱们看到是说“以其非工”就是说写的不够好,所以自己写。但是也有别的材料,比如这个《蜀梼杌》(tao wu)里面的记载: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馀庆,嘉节贺长春。”蜀平,朝廷以吕馀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其符合如此。
这里就说是“以其辞工”,也就是说,因为这个大臣辛寅逊,写的好,所以让他写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事儿,孟昶亡国了,被抓走,死了。新派来的成都知府,叫吕余庆,而赵匡胤的生日,叫长春节。
还记得那个对联吗?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仔细一琢磨,真是说啥是啥,怕啥来啥,不太吉利,这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联谶。
对了,说说那个大臣,辛寅逊归顺了宋朝,到北宋当官,赵匡胤喜欢游猎什么的,他还是上奏劝不要玩物丧志,活了90多岁,善终。
所以,“中国最早春联作者”到底是孟昶还是辛寅逊呢?这个各有各的说法,但这个事儿发生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基本是稳了。
(四)春联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候咱们所说的对联,还叫桃符,咱们前面也说了北宋王安石的那首诗“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什么时候被正式称为对联呢?
我们看一段清代文人陈尚古云瞻的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关于这个事儿民间还有些传说故事。说是朱元璋过年的时候微服出巡,看着满街满户都贴着对联,就很高兴,结果发现有一户没贴。这家人是屠户,杀猪的,文化水平不高,写不出来。于是朱元璋大笔一挥给写了这么个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虽然后来纪晓岚说这个陈尚古写的东西可参考的价值不大,这事儿做不得准。但是我们大致可以判断,“桃符”真正被称为“春联”是在明代。
为什么春联在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呢?其中有深刻的文化和经济原因。
原因呢与明代科举考八股文有非常大的关系。
八股文有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后四部分各有两股共八股,需用排比对偶句,而且要平仄对仗。科举作为国家取仕选才之法,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甚至明代的儿童教材《幼学琼林》的写法都是。此处摘取“岁时”的部分,供大家体会: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辰。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火树银花合,指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元夕金吾之不禁。
但是,大家知道,科举每三年一科,每科只取300人左右。300人相较于全天下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少了,考中的概率就跟今天买中大奖差不多。但又不太一样,买,花钱,买号,看中不中,这件事儿其实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成本。但是科举可就不是了,四书五经六艺,打小学好些年,终于学得差不多了,去考,结果没考上。那靠什么生活呢?咱们总不能大学毕业,问什么专业的,说买专业,是吧。没能迈过科举门槛儿的大多数也是要生活的,而替人写字取名写春联这些自小练就的基本功,就成为重要的谋生技能。这在客观上推动春联走进千家万户。
再者,明代的时候造纸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生产力进步,大家可以很方便得到红色的纸张用来制作春联。
(五)清代的春联
清朝入关之后,为了促进满汉和谐发展,保留并沿用了很多汉人的习俗,春联便是其一。
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清代皇宫宗室用的春联,不是红色的,而是白色的。还有,咱们现在都是贴上,等着换,或者自然脱落,那个时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今年过年我挂出来,过完了年我收起来,明年我再拿出来挂。
满人入关之前,在白山黑水之间游猎为生,游猎时,大红等色彩艳丽的服装更容易暴露而引来野兽的攻击。相对来说,白色的衣服与雪的颜色相近,在冰天雪地里更容易隐藏,也更为安全。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满人“贱红尚白”的传统。因此,清代的春联是写在白纸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皇宫、王府里的春联并非纯白,而是在上下左右镶有红色、蓝色的两条窄边,红内蓝外。写春联的白纸也是皇室宗亲专用品,“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养吉斋丛录》记载:每年十二月下旬,宫廷里就开始悬挂春联和门神,到了正月下旬撤除,存放在南池子大街的门神库里,下一年经过整修还能继续使用。这与普通老百姓一副春联贴一年来年再换“新符”的习俗也很不一样。
目前,沈阳故宫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一副光绪年间的皇家对联,春节期间也会在大清门悬挂白色春联,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丽正凝祥境引琅环开积秀熙韶荟景曜连奎璧启当阳
二、春联的特点
春联分上下联,上声、去声及入声为上联,平声为下联。简单来说,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
如我们熟悉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之外,大家觉得上面两幅对联还有哪些特点啊?
最明显的便是字数相等。如果在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两联对应的字词的词性是一致的,”天”对“春”,“增”对“满”,“岁月”对“乾坤”,“人”对“福”,“寿”对“门”,每一对的词性都是一致的,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拆解一下上例中的第二副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两联均为两个主谓宾结构短句,“增岁月”与“满乾坤”、“增寿”与“满门”均为动宾结构。春联的第二大特点便是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相同。
所以五言在声调上只要符合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模式,七言在声调上只要符合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两个模式,就很完美了。若是不太熟悉这套格律形式,有一个最低的底线,就是上联的结尾要用仄声,下联的结尾要用平声。
春联在遣词造句上的严苛要求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即使在如此苛刻的规则之下,我们的先人还是创作出了这些流传千古、朗朗上口的春联,其语言造诣之深,今人实难望其项背。
春联的创作讲究对仗工整,尺寸大小则要求协调大方。所谓协调主要是指春联与门户要相协调,一般家里贴的春联的宽度以15~20cm为宜,左右上下亦流出宽裕的空间。
各地贴春联的时间也因习俗不同而各有差异。有些地方“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贴春联的时间虽然不一而足,上联的位置则有一定之规。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文字的书写为从右向左。这是由古代从右向左的竖写的书写格式决定的。解放之后,我们的书写格式由竖写变为横写,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也可以从左向右书写。这是为了配合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这里教大家一个简便的判断方法,以横批判断上联的位置:如果横批的书写是从右到左,上联便要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应该贴在左边。
三、福字
春联之外,春节还会贴“福”字,民间有“福”字倒着贴的习俗,取福到了之意。实际上,古时只有在水缸和垃圾箱上才会倒贴“福”字,其他地方尤其是大门上的“福”字是不能倒贴的。不只如此,前面咱们看到的康熙帝所写的福字,有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的意思,是万万不能倒贴的。
康熙御笔的这个“福”字,蕴含着无穷奥妙和无限祝福。其字形窄而狭长,民间称之“长瘦(寿)福”。此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把福、寿写在一起的福字,被民间称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更让人叫绝的是,此福与民间被称作“衣禄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其间包括了多个汉字。右上角的笔画像“多”,下边为“田”,左半边似“子”和“才”字,右半边又像“寿”字,整个福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的福字。其中的“田”字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
四、春联怎么摘
春联贴上了,要不要摘呢?各地的差异就更大了。依照各地的风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整年说、过节说和自然脱落说。
整年说认为春联寓意喜庆吉祥,旧春联需等到来年贴春联之时才能摘除,意寓辞旧迎新。如在此之前,旧春联出现破损,需及时修补。
过节说认为贴春联的初衷是驱赶“年兽”,待“年”过完之后便可摘除。
自然脱落说认为春联贴上之后就顺其自然,任其经历风雨自然脱落,或经历风吹雨打破烂不堪后直接摘掉。
我们常说:愿望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春联的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时代的春联都是那一代人的集体愿望。2007年春晚公布的春联中有一副是:党心、民心、万众一心,科学发展春风起;国运、家运、宏图大运,社会和谐旭日升。2015年春晚公布的春联则有:拍蝇打虎猎狐,人民点赞;马去羊来燕舞,华夏开春。春联不止是春节喜庆气氛的添头,更是家家户户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的具象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