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筛选人才(教育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还是实现分层)

清华大学老师刘瑜在一次演讲中说:“教育的目的是分层,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明白?中考筛选掉不适合学习的学生,其他学生升入高中,高考再进行筛选,人才的质量才会更好,从长远角度看,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都是好处大于弊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筛选人才?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筛选人才(教育的目的是选拔人才还是实现分层)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筛选人才

清华大学老师刘瑜在一次演讲中说:“教育的目的是分层,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明白?中考筛选掉不适合学习的学生,其他学生升入高中,高考再进行筛选,人才的质量才会更好,从长远角度看,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都是好处大于弊端。”

这话说出来,肯定会遭到很多人的反驳!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并不认为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为学生贴上不同层次的标签。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所谓的人才,可以是从事前沿科技的科学家、也可以是企业家、商人、技术工人……所以,我觉得,国家设立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其出发点就是从国家需求出发,智商高一点的、学习能力强一点的去读普高,考大学,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高层次科研人员或社会精英;文化成绩差一点的,学习能力弱一点的、或者性格本身就不能接受枯燥的学习的,那就读职业高中,认真学一门技术,成为工厂中的技术员,同样也能衣食无忧、为国家做贡献。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考试的目的才是实现“分层”。用“分层”这个词,有点扎心,因为说层次,就有高下之分,而家长未必愿意接受自己孩子处于“下层”,并且事实上读书不好的孩子走上社会也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通过考试给学生分层,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情况是,大约一半的学生进普高,另一半进了职高。有人说,人生而平等,为什么剥夺我孩子读普高考大学的权利?为什么不能所有的学生都读普高?等到高考再分层?这里就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对比问题。如果全部读高中,必然需要国家增加大量投入,修建更多的高中,招聘更多的教师,而且这个投入不是一次性的,是长久持续性的。而得到的结果呢,是有50%以上的学生听不懂课堂内容,浪费三年时间,最后还是要走向职业技术道路。我们看看现在50%的普高录取率之下,仍然有较大比例的高中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只能走提前春招的道路,更不要说是中考处于下游的这批学生,如果读了普高,能够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胜出的怕是凤毛麟角而已。

“分层”这个说法虽然扎心,虽然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其实却是早就存在的情况。三十年前,我读书那会儿,同样的中考,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城镇户口的比农村户口的低5分。这就是政策上的硬性分层。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是当时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年我读初中时,家里条件困难,周围的一众亲戚,都劝我爸妈让我辍学算了,去工厂打工或跟着学手艺都不错。只有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知道我的情况后支援了我妈三百块,作为我的学费和生活费,让我得以继续学业。现在我再反思这件事,觉得农民和居民的户籍性质的差别,就有“分层”的意思在内了。

再说个学区房,细想的话,是否也有个“分层”的作用?在以房入学的年代,一方面说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另一方面又允许学区房的存在,为什么?优质的教学资源、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甚至是重点幼儿园,那么多人都去争,最后是哪些人能进去?买得起学区房的人,经济实力较强,其实也意味着家长的个人能力较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较高。说白了,通过“学区房”这一手段,对学生家庭进行了分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学校吸引了更好的生源,而学生家庭的重视又成就了学校更好的发展。

回过头来讲考试。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不接受“中考”的分层?因为中考成绩处于下游的那部分同学会进入职高。职高学习技术,也没有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承认技术人员的重要作用。问题在于,进入职高的学生,也没有区分度。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根本没心思读书的,一定要让他们去学校读书,只能带坏学校的风气。对这部分学生,老师也是无能为力。所以,在中考实现“分层”之后,应该对进入职高的学生再次分层,剔除那部分确实无心学习的学生,然后国家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同时在社会宣传上要提高技术人员“蓝领”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最后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