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和天理有什么区别(天理的本质是公)

人们对天理的误解源于朱熹的“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包括二程理学在内的宋明理学是禁锢人的正常的欲望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假道学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辨析当代儒学大家都作了深入的剖析,应该说基本澄清了这个问题的模糊认识,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从天理的本质是公的视域,探讨天理的属性与内涵,以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天理的含义,也进一步澄清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认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天理和天理有什么区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理和天理有什么区别(天理的本质是公)

天理和天理有什么区别

人们对天理的误解源于朱熹的“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包括二程理学在内的宋明理学是禁锢人的正常的欲望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假道学。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辨析当代儒学大家都作了深入的剖析,应该说基本澄清了这个问题的模糊认识,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从天理的本质是公的视域,探讨天理的属性与内涵,以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天理的含义,也进一步澄清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认识。

一、天理的含义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己体贴出来”。(《二程集》424页)那么,究竟什么是天理?二程对天理有哪些论述?我们先来看程颢对天理的阐释:

天者,理也。(程颢)(《二程集》132页)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程颢)(《二程集》30页)

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215页)

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 (《二程集》123页)

要修持它这天理,则在德,须有不言而信者。言难为形状。养之则须直不愧屋漏与慎独,这是一个持养底气象也。(程颢)(《二程集》30页)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无少欠,百理具备。(程颢)(《二程集》31页)

动物有知,植物无知,其性自异,但赋形于天理,其理则一。(《二程集》315页)

人于天理昏昏,是只为嗜欲乱著它。庄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此言却最是。(程颢)(《二程集》42页)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程颐)(《二程集》312页)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之。(《二程集》126页)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二程集》121页)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二程集》144页)

《书》言天叙、天秩。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二程集》274页)

圣人一言一动,无不合天理如此。(《二程集》312页)

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程颐)(《二程集》360页)

人心,人欲;道心,天理。(程颐)(《二程集》364页)

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之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故敬则只是敬此者也,仁是仁此者也,信是信此者也。(程颢)(《二程集》38页)

凡物皆有理,精微要妙无穷,当志之尔。(《二程集》107页)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集》193页)

人只有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泰山孙复明有诗云:“人与天地一物耳,饥食渴饮无休时。若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二程集》215页)

世之人务求天地万物之理,不知反之一身,五脏六腑毛发筋骨之所存,鲜或知之。善学者,取诸身而已。自一身以观天地。(《二程集》411页)

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如杨、墨之类。(程颢)(《二程集》14页)

事有善有恶,皆天理也。天理中物,须有美恶,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但当察之,不可自入于恶,流于一物。(程颢)(《二程集》17页)

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程颐)

贤智之人,明辨物理,当其方盛,则知咎之将至,故能损抑,不至于满极也。(程颐)

当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时,不敢安逸,常观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如是可以无咎。(程颐)

时极道穷,理当必变。(程颐)

从以上列举二程对天理或理、物理的论说来看,二程所说的天理,包含了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自然规律或者规则。如“天者,理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哉”,是说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地万物皆有自己的规则,与人有何关系呢?“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不去人为地刻意追求,让事物自然地生长,便是天理,便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则。“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各循其理,何劳于己力哉?”既然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人就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行事,就会事半功倍,否则,不按自然界规律办事,便会事倍功半。天理是自然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无少欠,百理具备。”天理是自然存在的,不会消失。它不会因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因夏桀的暴虐而不存在。

二、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则。“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物皆有理,精微要妙无穷,当志之尔。”“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依据和道理,其理精妙无穷,耐人寻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万物莫不有对,即万物都有与其相对立的方面,正是事物的对立促进了事物的转化与发展。这是程颢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程颢曾形容自己探究到万物莫不有对的自然现象时不由高兴的手足舞蹈。程颐也曾说“物理最好玩”,这里的物理,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还说,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都有其道理。这是二程在鼓励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今天仍不失其启发意义。

三、赋予天理于人的道德价值,也就是说,给人建立起核心价值观。程颢说:“要修持它这天理,则在德,须有不言而信者。言难为形状。养之则须直不愧屋漏与慎独,这是一个持养底气象也。”就人来说,要达到天理的境界,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虽然德难以表述,但养德之道要做到不愧屋漏与慎独。程颐也说:“人只有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泰山孙复明有诗云:“人与天地一物耳,饥食渴饮无休时。若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程颐在这里直接将天理赋予了人的道德本质的含义,并引用孙复的诗句,说明人若不懂道义,不讲理,就与禽兽无异。我们今天普通民众都懂得为人处事要讲理,否则天理不容。这就是二程为百姓建立的日用而不觉的道德理想和道义自觉。

五、指出了不合理的欲望对认识天理的危害。程颢说:“人于天理昏昏,是只为嗜欲乱著它。庄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此言却最是。”程颐也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人之所以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正确处理问题,关键在于私欲、嗜欲、私心在作怪,“灭私欲则天理明”,程颐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既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修养的根本,也是正确处理问题的法宝。我们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二程关于欲的问题的论述,更多地是涉及对事物的认识问题。人们对二程的误解,更多地也反映在对人欲的理解上。从以上分析来看,二程所说的“欲”着眼点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培养人的扩大心胸、刚直品格,并不涉及对追求财富、追求富裕生活的压制和排斥。相反,程颐还说过“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在他看来,追求幸福、富裕的生活,是人之常情,反之,却是反人情的。程颐还说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即使委屈自己也要去追求富裕的生活:

“富,人之所欲也,苟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守贫贱以守其志也。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论语解》《二程集》1144页)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的“富而可求”即是程颐说的在符合义的前提下的“追求财富”,而程颐说的“屈己”,即是委屈自己,就是孔子说的“执鞭之士”,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追求富裕的生活,从孔子到程颐,都持相同的观点。说二程轻视物质利益、乐于过贫困的生活,是不对的。正如程颐所说:“ 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当然,正如孔子所说的“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不可求,就是不符合义的标准,就是不能去追求,而要“从吾所好”,即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即使是贫困的生活,也不去做不义之事。正如程颐所的“非乐以贫贱,义不可去也”,不是以贫贱为乐,而是义不能舍弃呀!

不知从何时起,从孔孟到二程乃至朱熹为代表的儒学家,被打上了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甚至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迂腐标签。实际上我们通过以上梳理从孔子到二程的经典语录,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二程论“欲”之本义:只涉及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若掺杂私欲在其间,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二、天理的本质是公

以上我们分析了二程所说的天理的内涵,即天理是自然规律和人的道德理想。那么,天理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天理会有这样的属性?二程认为,天理的本质是公。

程颢在《定性书》中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公,物来而顺应。”程颐说:“天心所以至仁者,惟公尔,人能至公便为仁”。程颢从观察自然之天地没有一己之私心,来说明圣人没有利己之私情,只有具有廓然大公之心、排除利己之私心才能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处理问题,才能找到事物的真理。程颐认为,养育万物的自然之天所以有仁心,在于有公心,人能做到公就是仁。

作为自然的天没有私心,只有公正无私的大公之心,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供给人类食用,这就是天德,或叫天职。而作为与万物并生并存,且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就要效法天地大公之心,存天理于内心,存公心于内心,建立自己以公心为灵魂的道德自觉,这就是人德,或叫人理,这样,二程就完成了从天理到天德到人德的转化与贯通,为普通人建立起以天理为最高信仰的道德原则。程颐说:“天人之理,自有相合。人事胜,则天不为灾;人事不胜,则天为灾。人事常随天理,天变非应人事。如祁寒暑雨,天之常理,然人气壮,则不为疾;气羸弱,则必有疾。非天固欲为害,人事德不胜也。”(《二程集》374页)“世之人务求天地万物之理,不知反之一身,五脏六腑毛发筋骨之所存,鲜或知之。善学者,取诸身而已。自一身以观天地。”(《二程集》411页)程颐的这两段话,就说明了德是贯通天人之理的精神媒介,而要求得天地万物之理,须从自身修德做起。

天理的本质是公,这里的天理,已经由自然现象,深入到了天理的道德伦理的德性本质。天地万物何尝有自己的私欲?太阳普照万物,江河滋润大地,植物长成果实,大地奉献累累果实。正如人们观察山川风物创造出象形文字一样,人们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中,也能体悟出道德意蕴,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生命,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从天理的本质是公出发,二程认为为人处事所秉持的道德准则的“理”,本质也是公。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或者说要准确地判断出事物的是非曲直,从而按照事物的真理去处理问题,必须秉持公心,去掉私心。“程颢说:“理者,天下之公,不可私有也。”程颐也说:“天理无私,一入于私,皆非礼”。理,作为事物的是非标准,有一个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若果没有任何私心,这个理是最公正的,处理的结果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可一旦有了私心,就会偏移公正的标准。这是浅显易懂的道理,可由于私心掺杂其间,才产生种种不合理现象。我们今天说,一个人办事合不合理,关键在于是否公正,是否有公心,有了公心,处理问题就合理,否则,就不合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