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与三全育人关系(理论智库如何加快形成湖南)

导读“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擘画了新形势下高校新的育人格局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实践育人与三全育人关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实践育人与三全育人关系(理论智库如何加快形成湖南)

实践育人与三全育人关系

导读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擘画了新形势下高校新的育人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要求,这意味着党和国家将“三全育人”从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上升为体制机制优化再造的战略安排。

湖南是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如何改变过去“单打鼓”“独划船”现象,加快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聚焦三大要素 抓实全员育人

陈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员”作为育人主体,是“三全育人”中的能动要素,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和保障。要有效发挥全员育人的能动作用,举全员之力、汇全员之智、用全员之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聚焦“明责、考评、协同”这三大要素,将其融入“三全育人”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使育人工作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明职责,夯实全员育人基础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育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人参与、责任清晰,达到“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从根本上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

高校要始终坚持鲜明的育人价值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将上述原则性规定具体细化为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教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关工委人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加强督导检查,使广大教职员工在进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过程中,自觉将育人作为价值追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克服现实中存在的“重教书轻育人”“重管理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抓考评,激发全员育人动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将育人职责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人人担责、人人尽责,就要定期对全体教职员工育人的措施、过程和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将考评情况记入个人年度考核档案,并以此作为教职工绩效分配、评优评奖、职称(职务)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评的“指挥棒”作用,最大程度激活育人主体的内生动力。

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考评标准要科学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在考评体系中引入能力水平、育人效果、创新意识等内容,使之更合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考核体系要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着眼于促进管理的规范化,而且着眼于促进教育主体的职业发展;考评过程要透明化,进行考核时要使考核对象最大限度地了解考评标准、程序及过程;考评手段要多样化,坚持学生评价、同行评议和专家总评相结合,力求最大限度降低个人情感因素对考核评价的影响,确保考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促协同,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要实现教职员工育人由个体“独唱”向整体“合奏”转变,高校须在组织层面、队伍层面、平台层面加强协同合作,统筹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全员育人新样态。

一是强化党委领导,加强组织协同。实施育人工作一把手工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领导开展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对全员育人工作进行统一部署,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积极性;加强组织运作协同,每月组织召开协调会、推进会、调研会等,明确分工与合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各方积极参与”的“全员育人”一体化工作模式。二是凝聚育人力量,加强队伍协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教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落实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常态化推进机关部处、院系负责人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指导。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关工委人员等育人队伍既要履行好各自的育人职责,又要做到行动目标同位、行动要求同频、行动能力同进、行动路径同轨,形成“育人共同体”,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联动育人效应。三是统筹育人资源,加强平台协同。搭建“全员育人”协同联动平台,成立“全员育人”协同推进中心,由分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担任中心主任,下设办公室,增设专职工作人员,统筹协调推进全员育人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理顺工作流程,整合全校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力量以及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各种教育要素,及时破解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育人“壁垒和断点”,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协同协作,确保“全员育人”工作实效。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新理念 创新路径 强化“三全”心理育人

吴波 朱佳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在新时代“三全育人”大背景下,如何更新理念、创新路径,强化“三全”心理育人工作、提升育人实效,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打造多元化全覆盖心理育人共同体

心理育人是一个“自助-互助-他助”的过程,这决定了其工作队伍必然是“全员性”的,多元育人主体应各负其责、合作联动。

树立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育人理念。明确“立德树人”心理育人总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其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在对社会的担当奉献中感受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发挥多元心理育人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基础,学生朋辈互助力量为辅助,心理健康中心专兼职队伍为骨干,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力军,全体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为补充的多元化心理育人共同体。强调“学生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加强朋辈互助队伍“心理问题识别”与“心理疏导陪伴技巧”等训练,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推进学科专任教师心理育人能力的培养,凸显管理与后勤服务人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形成良好育人合力。

建设“家-校-社”心理育人联盟。建立常态化“家-校”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育人理念;开通“校-医”绿色通道,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社区合作,形成全覆盖心理育人联动格局。

构建发展性全过程心理育人内容体系

全过程心理育人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时因需规划育人主题,将育人工作融入大学生成长的各个时期。

大一适应准备期。在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入校前,通过完成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家校共育信息卡”,掌握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入校前心理发展状态;入学后,主要围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探索专业兴趣等心理育人主题,通过开展心理第一课、破冰之旅、心理普查、自我探索主题班会等,指导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大二、大三稳定发展期。主要围绕提高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发展亲密关系、培育“爱校荣校”“爱农兴农”家国情怀等心理育人主题,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阳光成长”系列活动、亲子心理咨询、体验式第二课堂等,全面引领和促进学生建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培养责任和担当意识。

大四趋于成熟期。主要围绕正确做好未来规划、调适学业就业压力、如何科学决策、积极面对毕业分离等心理育人主题,通过开展毕业班离校团体心理辅导、毕业系列主题讲座、毕业生个性化心理测试服务等,帮助毕业生稳定心态、激发潜能、积极面对未来。在学生毕业后,通过电话回访、走访探望,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心理适应状况,给予暖心的心理支持。

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心理育人协同矩阵

心理育人不是孤立的“点”,是立体的“面”。应充分融合各育人体系、联动各育人载体,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用。

心理育人与其他育人体系相融合。把心理育人工作有机融入课程、服务、文化、资助等其他育人体系,使育人要素同向而行:在课程育人中,整合专业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在服务育人中,建设宿舍楼栋辅导员工作室,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熏陶和心灵滋养;在文化育人中,通过举办各类“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农、兴农”正确价值观、理性对待荣誉和挫折等。

线上线下心理育人载体相联动。开发以心理育人为主题,符合大学特色、贴近心理需求的微课堂、微电影、微动漫等互联网媒体资源,开创心理育人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和微博,开展线上心理咨询预约,建设智慧心理信息平台,与线下心理中心建设、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咨询服务联动起来,增强心理育人吸引力,提升心理育人成效。

专业教学与实践课堂相贯通。推进专业教学与实践课堂融会贯通,在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将心理育人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体验式第二课堂活动,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心理中心主任)

创新“三全育人”协同体系 培育卓越乡村治理人才

李燕凌 黄建红 常琳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育卓越乡村治理人才是关键。为此,涉农高校应创新“三全育人”协同体系,构建“四梁”(全员)、“四级”(全过程)、“十柱”(全方位)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以“梁”“柱”为核心框架、以逐“级”而上为发展路径的人才培育结构,多方位、广视角、分过程协同育人,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打造“四梁”育人共同体

多角度厚植“知农”理念

“四梁”育人,指专任教师、管理干部、学工队伍和教学服务人员“四支队伍”协同育人。基于此,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卓越乡村治理人才育人共同体,多角度厚植“知农”理念。

强化全员育人共同体意识。以培育卓越乡村治理人才为导向,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落实“大国三农”思政计划,强化学生“谋三农福祉,促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

整合全员育人共同体资源。全体教师共理念、同方向合力育人,采取深入班级、“一对一”培养模式,覆盖校内与校外、思政与专业、学业与生活等学生成长成才诸方面,形成“育人重任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育人格局,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优化全员育人共同体机制。建立“三挂钩、四到位”育人激励约束机制,将教职工育人效果与师德师风评价、业务考核、职业发展紧密挂钩,全面实现过程监控到位、成效统计到位、过程结果考核到位、奖惩落实到位,有效贯彻实施“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构建“四级”育人质量链

全过程培树“爱农”情怀

应以“强农兴农”为初心使命、以“一懂两爱”为教育目标、以“教学、科研、实践、实习”四轮驱动,构建“四级”全过程育人质量链,逐级培树学生“爱农”情怀。

培育乡土情怀。大学一年级开展“我与大学”价值引领与生涯规划教育,以通识类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导,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标本馆等,开展耕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乡土情怀、规划职业方向。

培养乡治兴趣。大学二年级开展“我与社会”中国国情与世界形势教育,依托“国家智能农村社区‘三治融合’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中国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院”等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开展助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构建职业目标。

建立乡治认同。大学三年级开展“我与职业”成长思考与职业发展教育,通过暑假“三下乡”、重走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调查之路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乡村、对“三农”工作的认同感。

坚定乡治信念。大学四年级开展“我与未来”三农前沿与创新能力教育,安排学生到乡镇政府教学实习基地,按专业培养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由指导教师、政府、学生共同评价实习情况,推动学生在培养乡村治理能力中坚定乡治信念、树立职业自信。

畅通“十柱”育人路径

全方位夯实“为农”基础

“十柱”育人,即完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应以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为基础、以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为核心畅通“十柱”育人路径,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治理人才,夯实“为农”基础。

以优化课程和创新科研为驱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强化课程育人,根据卓越乡村治理人才素质要求改革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农村公共管理》等;强化科研育人,吸收学生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研究,使学生在严谨的科研工作中汲取知识、提升能力、锻造品格,用专业前沿理论知识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以加强基层实践和弘扬农耕文化为牵引,提升学生“三农”素养。强化实践育人,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三农”问题和基层治理方面教学实践、社会调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智库建到农民中”;强化文化育人,举办“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峰论坛”,组织学生参观袁隆平优秀事迹展等,增强学生为“三农”谋发展的责任感。

以智慧系统和长效机制为支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设计开发“三全育人”智慧系统,打通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场域,形成育人资源共享、育人要素共融、育人部门协同、育人环节互通的精准协同育人格局,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乐于奉献、为农服务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

坚持“三个强化” 推进课程育人

马先锋 刘添柱

涉农高校应始终坚守姓农、为农初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个强化”为主线推进课程育人,引导教师树牢“育人职责人人肩负,育德使命门门落实”意识,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良好氛围,培养造就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涉农人才队伍。

强化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紧扣“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深入推进课程育人工程,形成“以校党委为核心力量,以二级学院党委为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以教师党支部为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员教师为实施主体,各部门协同配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实施体系,形成课程育人“人人有责、个个尽责”的强大合力。二是优化建设思路。构建“学校→院系→专业→课程”自上而下建设、“学生→教师→课程”自下而上推进的课程实践路径,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每个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明确每门课程育人目标,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的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校、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教学质量评价和日常教学运行检查相结合的教学评估机制,制订教学管理人员联系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制度,实施课程全过程管理和考核,强化监督检查。

强化主体建设,压实“三主”责任。推进课程育人,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教学是重点。一是建强教师主力军队伍。全面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以“拔尖人才”为塔尖、“卓越人才”为塔体、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为塔基的“金字塔”人才引培体系。加强新进教师理论学习与实操;面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各类教育教学专项能力提升培训;围绕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和区域千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团队。二是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以通识课程、实践类课程为拓展的课程教学体系;打造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助推器”作用,杜绝思政课、专业课“两张皮”问题,推动形成“不离专业讲思政、融入思政讲专业”的大思政建设格局。三是打通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施学科基础课“大班线上教学,小班线下研讨”教学,引导和激励教师运用项目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融合思政元素,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育人成效;持续推进以育人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强化农业特色,提升建设成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引领知农爱农价值观教育,对接乡村振兴需要。一是抓实四个环节。抓课堂,开展“乡镇之声进课堂”思政实践,邀请优秀乡镇企业家及县委书记进课堂,提升学生对“三农”的认知;抓教研,建立“党支部活动 教师 资源”教师能力提升“加油站”,多维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抓平台,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推进“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三平台融合建设;抓保障,坚持软硬环境两手抓,有效优化“强农兴农”课程育人环境。二是重视示范引领。邀请全国课程思政示范名师团队开展“课程培育”系列讲座、线上和线下的“一对一、一对多”辅导,全面提升课程育人整体水平;发挥不同年龄段人才的积极性,推动形成“老中青”结合、梯次配备合理的教学督导体系,从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强化课堂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三是完善配套设施。依托图书馆、耕读书院等校内场馆搭建“立学读书会”平台;拓展耕读教育实践场所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将读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近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弘扬“知行合一”精神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堂内外育人相结合。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规划科科长)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

陈岸 谢春春

高校后勤不仅要为教育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生活提供服务保障,更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牢思想根基,提升后勤服务育人境界。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让广大后勤员工自觉意识到自己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参与者,全面提升后勤工作的格局和站位;将“为立德树人服务”作为每一项后勤工作的价值追求,不断增强服务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让“不上讲台的教师”成为每一位后勤员工的自我身份认知,厚植育人情怀,培养后勤员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自信心、自豪感;使“时时、事事、处处育人”成为全体后勤员工的共同行为准则,发挥他们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后勤服务育人能力。服务育人对后勤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后勤岗位须按照立德树人要求,通过招聘引进高素质、高技能、年轻化员工,改善后勤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服务外包领域应注重选择队伍素质好的优质企业;另一方面,应创新培训方式,在提升后勤员工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基础上,努力丰富服务育人的方法和技巧。

强化优质服务,夯实后勤服务育人基础。“提供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永恒主题,如果服务质量搞不上去,也就没有资格谈育人。高校后勤应以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对标广大师生员工对美好服务的期盼,对标行业发展最新业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满意度。高校后勤应以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甘为人梯、无私奉献赢得师生尊重,为服务育人打下良好基础。

挖掘育人素材,创新后勤服务育人方式。服务育人是隐性育人,挖掘育人素材,就是要善于把有形的服务化成无形的育人。应结合后勤岗位实际,结合学生关注点、兴趣点及网红热点,在后勤服务的供给侧深度挖掘、主动探索,寻找有亲和力、学生喜闻乐见的服务育人途径与载体,植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元素,通过参与、体验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思想品质。比如开展“光盘行动”“节能节水行动”等,引导学生培养劳动精神、增强劳动能力、珍惜劳动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增强学生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招募“校园环境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等,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

突出问题导向,提升后勤服务育人实效。在服务育人过程中,应以解决问题为工作方向。紧盯师生反映强烈的堵点、痛点,有针对性地抓重点;主动梳理欠缺部位和薄弱环节,统筹育人资源,改善育人工作。比如,应纠正脱离育人搞服务的错误做法,防止后勤“过度服务”,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留出空间。应建立育人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后勤面对面”、现场参观、网络测评等活动,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诉求,找准育人短板并及时补齐,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加强系统谋划,强化后勤服务育人保障。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构建学工、团委等部门与后勤协同服务育人机制;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后勤服务育人制度体系,明确育人职责规范,将育人成效纳入考核内容,与绩效分配挂钩。开展服务育人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评比,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三是保证经费投入,用于服务育人的调研考察、理论探索、经验交流、评先评优等工作。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后勤保障中心党委书记;湖南农业大学后勤保障中心党群办主任)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