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桥上卖甘蔗 云南红河傣家人收甘蔗

在云南红河县勐龙河畔,生活着1万多傣族群众。

历史上,当地傣家人由于缺医少药,加之生活在坝区,气候炎热,疟疾一旦暴发,很多人死于非命。在解放前,红河县城的汉人到傣族地区做客或驮谷子,突染疟疾暴死傣乡,汉人认为是“摆衣”(汉人称傣家人为摆衣)害死的。于是,红河傣家人莫名其妙背上“摆衣鬼”的罪名,汉族与傣族之间的关系不太好。

普洱桥上卖甘蔗 云南红河傣家人收甘蔗(1)

解放前,当地傣家人由于生活贫困,家家住土房。每到雨季,屋外大雨,屋内小雨不断,地上摆满了接水的盆盆罐罐,没有一处是干燥的地方。

傣家人种植的水稻,是祖传的“红脚谷”、“蚂蚱谷”,平均亩产不足400斤,一年要缺半年粮,不少傣家人便离开村庄,去元江、西双版纳等地逃荒要饭.....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红河县傣家人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综合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面貌。在医药事业方面,村村有“赤脚医生”,方便了群众看病,过去人见人怕的疟疾早已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因疟疾死亡的人早已为零,傣家人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一批90多岁的高龄老人。

普洱桥上卖甘蔗 云南红河傣家人收甘蔗(2)

在改革开放前,傣族与汉族之间绝对不允许通婚,现在,汉族与傣族通婚现象非常普遍,傣族和汉族真正成了一家人。

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傣家人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每年种植早、晚两季水稻,两季亩产相加,平均亩产达到了1300公斤以上,实现了亩产超吨粮,涌现出一大批卖商品粮的农户。

普洱桥上卖甘蔗 云南红河傣家人收甘蔗(3)

傣家人还积极利用早、晚稻收割后稻田空闲期,种植甘蔗、香蕉、冬黄瓜、甜椒、豇豆、丝瓜等反季蔬菜等,其中反季蔬菜平均亩产达到5吨,创产值3000余元,成为红河县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在勐龙河畔勐甸村委会的罕龙傣族村,仅出售冬黄瓜一项,户均收入1万余元,人均收入3000余元;在南洞、勐龙街、大寨等傣村,靠种植茄子、甜椒、豇豆、香蕉、甘蔗等实现了增收脱贫。

普洱桥上卖甘蔗 云南红河傣家人收甘蔗(4)

如今,富裕起来的红河傣家人村村寨寨建盖新房,他们拆除祖辈们居住的土房,建盖了宽敞明亮砖混房,摩托、彩电、冰箱、手机等已经普及,轿车也不断涌入傣家小院。

入春以来,傣家人砍甘蔗、卖香蕉、豇豆、茄子、辣椒等,家家有收入,户户有存款,生活像顺梢吃甘蔗一样,一节更比一节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