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嘎斯灯(连载绥中老物件)

“毡嘎达”是东北人对毡鞋和毡靴的俗称,它是用骆驼、羊等动 物的毛制成的,用于冬季御寒。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它有高腰和矮腰之分。它是保暖性能非常好的非纺织用品,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一部分东北人曾经穿过它。

老物件嘎斯灯(连载绥中老物件)(1)

有学者说毡嘎达起源于俄罗斯,因为越往北方天气越冷,有关毡嘎达的文化就越浓郁。据俄罗斯毡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看起来不打眼的毡靴,数百年来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了俄罗斯人。当年彼得大帝领军与瑞典军队作战时,俄罗斯士兵就是因为穿上耐寒、耐磨且舒适的毡靴,才在雪地上打了胜仗。卫国战争时期,毡靴犹如“喀秋莎”一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俄罗斯士兵在冰天雪地里不被冻伤、冻僵。还有一首叫《毡靴》的歌曲,有句歌词译成汉语大概是“没有缝好的小毡靴,怎能穿它见情郎”,意思跟东北民歌《看秧歌》里的“一只鞋踩丢了,光脚丫多难瞧”差不多。由此看来,文化没有国界,北大荒人引进国外的东西也是由来已久。

毡嘎达的回弹、吸潮、保暖性能非常好,穿着也很轻便。有了它,再冷的天气也不冻脚。

老物件嘎斯灯(连载绥中老物件)(2)

当地的毡嘎达有高矮之分,但没有更多的号码,一般也就分大、中、小和特大等四个号码。没有左右脚之分,穿着也不像布鞋、胶鞋、皮鞋那么合适,一般是宜大不宜小,差不多就将就了,差太多了就用毡垫或棉袜子找齐。

毡嘎达不能买到家里就穿,必须得给它缝上一层牛皮或胶皮底儿。因为它是全毛的非纺织品,容易掉毛,虽然其他各方面性能都很好,唯独耐磨性能极差。为弥补这一弱项,缝底儿这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且都是由消费者自己来完成。

当年在老家,偶尔看到在家猫冬的老爷子、老太太或小孩子们穿着矮腰的毡嘎达。因为矮腰毡嘎达不太跟脚,走路不宜太快,跑步就更不行了,那样会把毡嘎达甩掉。车老板冬季里出车最怕冻脚,有极少数人能穿上高腰的毡嘎达。年长者不图好看,暖和舒服就行,有人不仅脚上穿着像大象腿一样粗的毡嘎达,头上还顶着能扯出两个小耳朵的毡帽头,再戴付熊掌一样的大手闷子①,即使气温下降到零下二、三十度,也不会觉得寒冷。只是那身打扮太扎眼, 犹如见到异类,一时半会儿的看不习惯,总会引人发笑,所以青年男女都不用它。

听老伴说,她六、七岁的时候,两只脚被冻伤,爸爸给她买来一双毡嘎达。刚拿到家里,妈妈就翻出一双破胶鞋,剪掉鞋帮,把那胶底儿缝在毡嘎达的底部。从此她认识了毡嘎达。毡嘎达的模样很不招人喜欢,还很肥大,穿在脚上踢里踏拉的,好在没有什么声响,还特别轻巧、非常暖和。自打穿上它,老伴的冻伤渐渐恢复了,以后也没再复发。

老物件嘎斯灯(连载绥中老物件)(3)

老伴的伯母也穿一双毡嘎达,上炕了就脱在炕沿下,坐在炕上的其他人下炕时,都奔毡嘎达而去,穿上就走,回来时再脱在原地,周而复始,毡嘎达成了共用的拖鞋。有时伯母会大喊:“是谁把毡嘎达给我穿走了,快点给我穿回来,我得赶紧烧火做饭了。”也难怪临时下炕的人都奔它去,因为穿它太方便了,不用弯腰提鞋,秃噜一下就穿进去,踢里踏拉就走了,还暖和,比现在的拖鞋还要好。

在我的记忆里,冬季里冻手冻脚是很恐怖的,被冻惧②的时候是常有的,一旦缓过来,会有一种出自骨头里的剧痛,都说那像“猫咬似的”。我看过别人穿毡嘎达,自己从未穿过那玩意儿。10多岁的时候,我的脚被冻破,母亲给我买了一双棉乌拉③,那东西像黑色的胖头鱼头,不太好看却非常保暖,我穿上后脚底老是冒汗,鞋面润出的汗渍粘上土面子,连成一道黄圈,鞋里弄得水啦吧唧的,晚上没地方烘烤,早 晨穿时里面尽是冰霜。虽然有暖和的时候,但遭罪的代价也实在不 小。没办法,只好弃之不用。后来看到,那双名曰棉乌拉的棉鞋,其 鞋里鞋面之间夹的是一层毡垫,难怪它那么暖和。

老物件嘎斯灯(连载绥中老物件)(4)

随着时代的发展,毡嘎达在市面上和生活中早已看不到了。

释义

①“手闷子”类似手套,但不同于手套。形同口袋的一侧支出一 个叉,叉里插着大拇指,口袋里插着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面 和里都是布料,中间是棉花或丝毛。戴着它五指不分,不能干手头 细活儿,只是保暖性能特别好。

②“冻惧”表示失去知觉的方言,接近于冻僵。

③“棉乌拉”是一种用橡胶做底,用布料和乌拉草做帮的老式 御寒鞋。后来出现用布料和棉花、毡垫及丝绒做鞋帮,但仍然沿用 了棉乌拉的名字。

老物件嘎斯灯(连载绥中老物件)(5)

[作者简介]揣忠,1952年生, 绥中县前卫镇人。1968年离开学校,曾务农、干木工、做临时工、当车间负责人,后来任林业财务会计、林场场长、果品经销经理、森防站长、社会保险机构负责人等职务。业余爱好文艺、体育。2013年在绥中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岗位退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