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苦的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巧梳妆,三请张生来赴宴,四顾无人跳粉墙……”传统二人转《西厢观画》唱腔优美、寓意喜庆,一直是吉林省送戏下乡的必演曲目之一。每每唱响,演员们干净醇厚的嗓音、原汁原味的唱腔总会赢得满堂彩。

最新最苦的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1)

梨树二人转第8代传承人赵丹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表演单出头《嫦娥情》。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和吉林地方特有的艺术品种,二人转一直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喜爱。多年来,吉林省二人转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使得二人转艺术四处开花、八方留香,得以更好地服务百姓,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关于二人转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据专家考证研究,作为东北三省共有的地方民间小戏,二人转在吉林省内流传始于18世纪初。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随着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二人转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新最苦的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2)

“梨花飘香黑土情”吉林梨树二人转晋京专场演出中的经典二人转优秀剧目联唱。

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在北京召开,东北代表团的节目正式参加演出,过去在民间一直流行“蹦蹦”“小秧歌”“双玩艺”等叫法不一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以“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各种形式的小剧场演出使得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

二人转演唱形式主要分3种,即:二人转、单出头和拉场戏。二人转由两个演员表演,通过边唱边舞的艺术形式来叙述故事;单出头是由一个演员表演的小戏;拉场戏是运用二人转的表现手段,又歌又舞的民间小戏。这3种形式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基本相同,实质上是“三位”一体,一树二枝,即二人转为树干,单出头、拉场戏为两枝。

最新最苦的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3)

吉林二人转跨越近300年的历史,经历了诞生至解放前的自由生长、解放后的保护发展和改革开放至今繁荣火爆3个重要阶段。拥有王兆一、王肯、程喜发、李青山、那炳展、于永江、王忠堂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老一辈二人转艺术家,更有韩子平、董玮、闫淑萍、佟长江等新时期的代表人物。目前,省内演出二人转的国有文艺院团共20余家,其中比较活跃的演出团体有省戏曲剧院吉剧团(省民间艺术团)、吉林市戏曲剧团、四平艺术剧院、公主岭市吉剧团、梨树地方戏曲剧团、伊通满族艺术团等。

“客来吉林转,必看二人转。”吉林二人转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省重新组建了二人转创作和演出队伍,连续18年举办全省二人转汇演,推广新剧目,创造了“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空前局面;八十年代,吉林二人转走进人民大会堂,演出长安大戏院,得到高度赞誉;2008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二人转为奥运会晋京展演,受到观众的青睐。

最新最苦的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4)

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艺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了很大创新,创作的许多新戏新曲,在一代又一代二人转名家的传唱下雅俗共赏、广受欢迎。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连续4届参加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推出的原创作品《孝女情深》《嫂娘》《天下娘心》《最美儿媳》4部原创作品,辗转30多个省,行程数万公里,演出150余场,唱响了吉林好声音,展现了二人转新形象。我省二人转文艺工作者正在挖掘着这片热土独有的文化元素,让原生于吉林大地的生命力与想象力以艺术的形式一步步得以升华。

在推新人、出新戏、反三俗、走正路,促进二人转健康发展的路上,不得不提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它的前身是始于1979年的“吉林省二人转新剧目推广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为适应观众的需求,自2002年起,我省每两年举办一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此项活动是东北三省唯一具有40多年历史传承、弘扬二人转艺术的盛会,对二人转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吉林省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活动举办以来,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累计近1800个。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关东艺术特色,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为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了丰富的演出剧目。二人转《猪八戒拱地》《包公断后》《胡知县断案》《清心汤》《双菊花》,拉场戏《马前泼水》《写情书》《没事找事》《同桌的你》《非诚误扰》《方圆之间》,单出头《老汉背妻》《洪月娥做梦》等具有代表性的剧目至今久演不衰。其中,《写情书》《离婚夫妻》《胡知县断案》《双菊花》等作品,先后荣获“文华奖”和“牡丹奖”。艺术节设立二人转“四大名旦”“四大名丑”奖项,评出的以闫学晶、闫淑平、盛喆、赵丹丹等为代表的“四大名旦”,以董连海、佟长江、朱伟、董宝贵等为代表的“四大名丑”仍活跃在舞台上,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家喻户晓、深受群众喜爱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最新最苦的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5)

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东北二人转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二人转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黑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2018年,吉林省二人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桃李梅大剧院正式挂牌成立,着重培养后继人才,让更多二人转绝活能够传承下去。成立传习所,标志着我省二人转人才培养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几十年前,看戏是全村人的大事,一年顶多也就一两回。后来有了电视,在电视里能看戏。但在电视里看还是不过瘾,现在好了,常有名家名角来咱们村,唱段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大戏看着过瘾,在村里就能看名角现场演出,痛快!”洮南市万宝镇北太平村年过七旬的李老汉最大的爱好是看二人转,每当村里有二人转演出,他一定要和演员们唠唠家常,聊一聊过去看戏的事。

咫尺舞台,处处生情。据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秘书长佟长江介绍,协会充分发扬二人转艺术的特点,持之以恒地把最优秀的作品送到百姓中间,坚持为民惠民乐民。在省内常年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参加“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文化惠农直通车”等活动,从社区到乡村,从军营到学校,足迹遍布全省,与百姓零距离接触,把欢声笑语带给千家万户,将党的政策和关怀传递给人民群众。

长白山下繁花盛,吉林大地绿意浓。得天独厚的文化元素及区位优势以及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给吉林二人转提供着取之不尽的创作养料和灵感源泉。黑土地上绽放的艺术之花,正在讲述着这里的人和故事,把吉林人崛起奋进、聚力创新的干劲儿和热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把吉林人昂扬向上、幸福快乐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代吉林二人转工作者正坚守着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满怀信心,继往开来。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王皓

编辑:于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