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亿退市公司(把上市企业100亿贱卖)
他19岁参军,27岁退伍回家成了镇上的一名供销员,前前后后在高压锅配件厂折腾二十几年,眼看着一手搞起来的锅子要挣大钱了,却被品牌方收回授权。
无奈之下,已经53岁的他被逼创立苏泊尔品牌,谁知这一干居然成就了自己中国“锅王”的美誉。
让人没想到的是,正当巅峰时,他又把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以100亿的价格卖给了法国赛博,此后苏泊尔身价飙升至近600亿,别人都说他“贱卖”了孩子,他却淡定表示没卖亏。
本以为他会拿着这笔钱去安享晚年,没想到年过古稀的他又砸下几个亿只为做出一只理想中的水龙头,面对众人的不解,他却说值得。
苏增福心中的这笔账到底是怎么算的?
苏增福,1941年出生于浙江玉环县。19岁那年,他去部队参军了,期间还入了党,1968年在部队待了8年后退伍回家,被安置到一家镇办企业当供销员。
1980年,干了12年供销员的苏增福又被调到镇上的陈屿农机厂当了厂长,在农机厂没干多久他又被调到玉环县高压锅配件厂工作。
进了高压锅配件厂,他凭借多年跑供销的关系,拿下了为大品牌双喜高压锅生产零配件的业务,当时的双喜高压锅是市场主导品牌,能和这样的大企业合作自然是不愁订单。
但苏增福也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人,为双喜生产了几年零配件后,他又有了自己的心思:既然做锅用的配件厂子全都能生产出来,那为何不干脆直接生产高压锅呢?
不过,这样的想法虽然很有发展前景,但摆在面前的困难却不小,首先高压锅的安全性就是个大问题,当时双喜高压锅已经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这时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小厂做出来的锅还会有人敢买吗?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金,要想生产锅就必须得购置专业的生产设备,而整套设备下来最少也要两三百万,这在80年代可是一笔巨款。
尽管压力重重,周围还有不少人劝他过过安稳日子算了,但苏增福却铁了心要办成这件事。
他顶着被免职的风险,去银行贷了200万,然后又东拼西凑地借了一部分,最终凑够了起始资金,资金得到了落实,至于销售问题,苏增福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他和双喜达成了协议,每年付给对方300万作为商标使用费,产品以双喜冠名销售。
经过一番折腾,苏增福做高压锅的心愿总算达成了,但接下来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投资的钱是借来的,每年还有一笔几百万的固定支出,产品的生产成本却比国营厂要高出许多。
在当时计划经济背景下,生产高压锅的主材铝供给双喜这样的国营工厂是2000多一吨,而他的民企进价却高达1万多,所以那几年苏增福也算是夹缝中求生存,哪怕利润不高也苦苦坚持,不过好在苏增福一直严把生产质量关,高压锅的销售情况还不错。
这种情况一延续到1992年,随着材料价格的开放,苏增福才获得了和国营厂同等的铝材价格,工厂的利润有了大幅提升,苏增福的压力也减轻了不少。
此时,苏增福从浙大毕业的儿子苏显泽提出说,既然对高压锅的质量有信心,何不试着打出自己的品牌?苏增福听后觉得有道理,但他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只是试探性地在双喜前面加上了“玉环”两个字。
让苏增福没想到的是,加上玉环两字,高压锅的销量不但没受到影响,反倒是越来越好。
1994年,苏增福做出的高压锅卖出了230多万口,产值高达1.8亿,这样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双喜高压锅厂也嗅出了危机,他们拒绝再提供商标使用权。
这就意味着苏增福要重新打造一个销售市场,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此时的苏增福已经没有了退路,他决定背水一战,自己单干,这一年苏增福已经53岁。
就这样,苏泊尔这个品牌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牌,想要立足谈何容易,苏泊尔销售状况不理想成了意料中的事,但苏增福始终坚信的是,老百姓最害怕的就是高压锅爆炸事故,只要把安全指数做到最高就不愁没人买。
因此,他那段时间埋头钻研的就是如何按照国家最高行业标准提升高压锅的生产质量,没想到,他这一步还真是为苏泊尔带来了重大转机。
1995年,由于时有发生的高压锅爆炸事件,国家对高压锅生产企业颁发了更加严格的执行标准。
早有预见的苏增福已经走到了前面,这让他在行业中立马脱颖而出,逐步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1996年,苏泊尔实现了惊人的4000多万口的销售业绩,几乎拿下了国内高压锅市场的半壁江山。
大获全胜的苏增福信心倍增,此后几年他又带领企业不断拓展生产范围,陆续推出了电饭煲、不粘锅、厨房小家电等新产品,稳坐国内炊具业的龙头老大,他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锅王”。
2004年,苏泊尔在深交所上市,这也是国内炊具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从1994年的新创品牌到10年之后的成功上市,苏增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大飞跃。
按照常规的想法,历尽艰辛把苏泊尔打造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品牌,如今还上市了,苏增福应该顺势把品牌往更大更强的方向扩展,然而让人费解的是,2007年苏泊尔却和全球最大的小家电炊具生产商之一的法国赛博公司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
苏增福以约100亿的价格,将苏泊尔超过8成的股份转让给了赛博,这也就意味着赛博成了苏泊尔的实际控股人。此后没多久,苏增福又将手中所持的股票全部清空,直接套现40亿离场。
面对外界的不解和质疑声,苏增福表现得很淡定,他在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像制锅这样的密集型劳动产业在未来并不具备有利竞争力,与其这样倒不如现在把品牌交给更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去经营。
从苏增福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听出他对炊具行业未来发展的隐忧。其实,这样的担心早在苏泊尔上市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2002年,苏增福曾去韩国做过一次考察,发现当地的炊具业因劳动力快速上涨出现了不景气的下滑趋势,这让他开始思考苏泊尔以后是不是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最终,他的担忧在苏泊尔上市那天得到了印证,股票的发行价为每股12.21元,但开盘后不久就呈现出了跌势,当日最低曾跌至了11.20元。新股首发当日就跌破发行价,这多多少少也表明了市场对整个行业未来的不看好。
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苏增福深知,虽然炊具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但并不是日常消耗品,一个家庭往往要好几年才会更新一次,这也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周转期是个长期过程,很难在销售数量上实现飞跃性的突破。
再加上这些年来,涉足炊具业的商家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像爱仕达这样强有力的竞争者,为抢占市场份额,竞争难免会加剧,各种竞争手段也层出不穷。
当年苏泊尔高压锅刚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有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爆炸事件予以抹黑打压,这让苏增福一直记忆犹新。
除此之外,最让苏增福不能接受的就是国内商家之间的价格战,在他看来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企业利润降至最低,没有资金投入产品的创新升级,行业整体水平无法提升,自然失去了和国际知名品牌竞争的能力。
而他现在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局面,竞争对手紧紧相逼的压价战术,再加上市场销售业绩的瓶颈,让苏泊尔也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2006年,法国赛博公司看中了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想通过收购一家本地企业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当他们找到苏增福表明收购意向后,他在一番考量后做出了转让股权的决定。
赛博入主苏泊尔后,侧重于打造小家电消费市场,并通过其多年国际品牌的运营经验,带动苏泊尔的业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其市值也上升到了600亿左右。
100亿卖掉的苏泊尔身价飙升到了600亿,这又引起了外界的议论纷纷,认为苏泊尔被苏增福“贱卖”掉了,不过作为当事人的苏增福却始终坚称自己没有亏,反倒是卖了个好价钱。
他这笔账是怎么算的呢?苏增福给出的解释是,当时苏泊尔的命运有两个,一是留在手上自己发展,二是交到跨国公司发展,这对苏泊尔来说就好像是在小河里游泳和在大海里游泳一样,到达的目的地肯定会不同。
虽然苏泊尔是自己一手抚养大的“孩子”,但孩子大了也不一定非要留在自己身边,如果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不放手呢。
苏增福的话也不无道理,买的总没卖的精,留在自己手上的苏泊尔谁也预测不到未来的命运。
虽然失去了炊具行业的江湖地位,但整个苏泊尔集团并非只有这一个单一业态,早在90年代末,苏增福就已经收购兼并了好几家企业,集团业务涉足了旅游、地产、药业、码头等多个行业。
苏增福更看好这些新开辟领域的发展前景,转让股份套现得到的上百亿正好投资到这些产业中,因此在苏增福看来,大家认为做亏了的一笔交易实际上是他和赛博实现了双赢局面。
卖掉苏泊尔后的苏增福已经60多岁了,一双儿女也有能力替他撑起门户了,照理说他可以退下来安享晚年了,但苏增福却是个闲下来就难受的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人不动就老得快。
2008年,一直琢磨着还能干点什么的苏增福和一个供应商聊天时,听对方说起国内不锈钢水龙头与国外产品相比没有竞争力,市场基本上被进口产品垄断了,国内最大的生产企业市场份额也不过3%,而且进口水龙头价格贵,普通老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这一下又点燃了苏增福的斗志,当年自己在那么艰难的处境下都能做出中国最好的高压锅,如今条件好了,更有信心做出中国最好的水龙头,而且是让老百姓买得起的好水龙头。
谁知这个想法却连一向支持他的儿子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劝苏增福,做实体工业太辛苦了,现在这么大年纪了,不如做点投资轻松些。
但苏增福却执拗地认为,全都去做投资了,那中国的实体经济怎么办,总得有人站出来搞实业。
于是,年近7旬的他又拿出当年做锅的劲头开始研究起如何做水龙头,但他没想到的是不锈钢水龙头在工艺、技术上难度更高,而且很多环节国内都没有可以借鉴的,不光是要研发产品,连生产设备也要一步步从头开始研发。
不过,苏增福并没有放弃,反而是一头扎进了水龙头研发中,为了做出一只满意的水龙头,他整整花费了4年时间,投入了数亿资金,硬是从生产线到产品设计、工艺,全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了出来。
期间也走了不少弯路,花了不少冤枉钱,苏增福形容当时的状态就好比踩着钢丝绳走到了半空中,前进和退后的风险是一样的,那就索性走下去。
苏增福的执着和坚韧让他又一次赢了,他自主研发生产出的不锈钢水龙头不但在质量和安全性上可以媲美国外知名品牌的产品,而且价格也是普通百姓完全可以接受的。
水龙头成功后,苏增福又开始打起了更大的主意,2013年,他斥资30亿在家乡玉环和沈阳建立了2个水龙头和抽水马桶生产基地,全面进军卫浴市场,曾经的“锅王”转身成为了“卫浴大王”。
2020年,又有媒体报道苏增福名下的控股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进入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苏增福在制造业这条路上可一直没停下过脚步。
曾经有记者问过苏增福,为什么一直热衷于做投入大、盈利不高但却非常辛苦的实体行业。
苏增福表示,没人做实业,那中国的经济就完蛋了,自己这辈子做了两件可以说说的事,一是锅做得比较好,二是在做水龙头上有点成绩,现在年纪大了,做事不只是为挣钱,还想着要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东西。
无论是卖掉苏泊尔还是做水龙头,在外人看来都是不太划算的事,苏增福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做亏了,有些事值得与否也的确不能只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
人生中的很多帐,各有各的算法,心态不同,格局不同,算出来的得失自然是千差万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