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人眼中刘涛(刘涛南昌的记忆)
编者按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围绕家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情愫。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是镌刻在我们心里抹不去的乡愁。
解读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汇聚同心追梦的力量,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酷我音乐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乡》(第一季)音频节目,已正式上线开播。每期节目将推出一个主题城市,邀请一位青春正能量嘉宾,用笔者独有的乡愁情感,配以讲述者也为此乡人的身份,着力刻画该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现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听一声家乡话,品一道家乡味,心中的那座城与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见了。
刘涛:南昌的记忆,流淌在人们血脉中
大家好,我是刘涛。南昌是我挚爱的家乡,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热血是这座城市的底色,我爱这片土地。
南昌不仅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心里最柔软、最真实的情愫所在。此刻我想把我的家乡故事说给你听。
“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为南昌。南昌自古便是一座水城,有着“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瓯越”的重要地理位置,它因水而发,缘水而兴。“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就是南昌城的真实写照。
汉高祖五年,垓下之战平定了江南诸郡,首次将南昌县设为豫章郡所辖。在那个以农立国的时代,南昌的经济地位尤为重要。透过从汉墓中出土的农具、灶台、粮仓与酒器,便知那时南昌的繁荣景象。因此,每每征战南方时,它也成为集结兵马、储备粮饷物资的昌盛之地。
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灵秀的土地上,唐朝贞观年间,滕王李元婴在此修建了滕王阁。后来,吸引了王勃、白居易、朱熹、辛弃疾、张九龄等一众文人墨客为它歌咏题诗。站在滕王阁上,望着眼前的赣江,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滕王阁也因此更享盛名。
南昌城,除了是史册中熠熠生辉的江南水乡,也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起义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在香樟树的浓荫之下,南昌注定是一座血色浪漫的城市。革命先辈在这里集结出发,开拓了振奋人心的“八一精神”,使其在这片热土上生根,成为南昌人代代传承的基因。
曾几何时,在南昌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风刮黄尘迷无路,雨打积水须行舟”,老城旧貌跃然浮于眼前。那时候,整个红谷滩只有一条国道,满目荒滩下只有牛、水鸟和野草。
但南昌人没有忘记这座城市激情热血的底色,拼搏肯干的南昌人用“白天尘土飞扬,晚上挑灯夜战”的速度,热火朝天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昌城“长高”了,也“长胖”了。纵向看,从30米高的江西宾馆到303米高的绿地双子塔,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城市天际线不断被刷新;横向看,从地图上8.2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到如今35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新格局,都市新气象跃然而生。
北过扬子洲、西至梅岭、南接莲塘镇、东越瑶湖,这张凝结了无数南昌人心血与汗水的地图,终于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线网绵密的巨画。
但无论我们走多远,一句“恰饭”,一声“嫩好”,女孩叫一声“女崽子”(音译),男孩喊一句“崽里子”(音译),便知道,这是回到家了。
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关于南昌的记忆,流淌在人们血脉中得以传承。这座自西汉初年便建立起来的豫章郡,如今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动感城市。当朝阳穿透清晨,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当下,都被映射在了赣江的水面上,往“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的期许奔流前行。
来源:中青在线-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