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

#中国史#

三国出名的将才和谋士数不胜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自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结局。有人选择跟随强者,突破自己的极限;有人选择忠臣不事二主,明明知道主公昏庸无能,却死忠到底。

而在三国的历史中,有那么九个人,拥有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卓越能力,只可惜做错了选择,浑身本领无法发挥,只能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田丰

田丰本是袁绍手下一谋士,当时刘备正巧投靠了袁绍,不甘寂寞的刘备不断地旁敲侧击,希望袁绍能出兵和曹操互相撕咬。

终于一个合适的时机出现了--北方势力只剩袁绍和曹操。这时候的袁绍也坐不住了,想趁着曹操羽翼未丰,迅速击败曹操。

这时候田丰站出来了说:曹操现在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和他打名不正言不顺,搞不好咱们还是谋逆,不行啊。而且刚把天下第一的吕布干掉,气势正盛,兵家大忌,切不可出兵。

袁绍此时一门心思想干掉曹操,你田丰却不让?你是主公我是主公?就把田丰关进了大牢。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1)

本来大优势的袁绍却因用兵不当,贻误战机,再加上独断专行,没有明辨是非,一连损失颜良文丑两个大将。

气头上的袁绍不知道怎么发泄,手下的谋士也不知道想什么,大战当前,还想着铲除异己。逢纪此时趁机向袁绍进谗言,说田丰在大牢里嘲笑袁绍,说他不会打仗,就知道霍霍自己人,袁绍正在气头上,就想找个发泄口,想也没想下令杀了田丰。

人在牢里坐,刀从天上来,还在大牢里的田丰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袁绍杀了。

二、沮授

沮授也是袁绍手下一员谋士,袁绍虽然打的曹操节节败退,可也损失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正在悲愤的袁绍还在emo。

沮授此时站出来说道:咱们人多粮多,根本不怕,慢慢地消耗曹操,把他的斗志都消耗掉,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2)

也不知道袁绍这人感性还是理性,还在emo的袁绍,听到沮授说的这话就炸毛了,我要的是颜良文丑,你根本不懂我在想什么。就把沮授也关进了大牢。

前脚有田丰,后面沮授就跟着去了。结果最后袁绍大败,沮授也被曹军抓住,但沮授怎么也不愿意投降,最终被曹军杀害。

可能在沮授看来,忠臣不事二主,哪怕一条路走到黑,那也是自己选的。果然聪明的人多少都有点怪癖。

三、许攸

许攸和袁绍、曹操从小便是玩伴,袁绍家底雄厚,四世三公,曹操虽也是宦官之后,但和袁绍的背景相比差太多了,方方面面都不如袁绍,所以作为谋士的许攸便投靠了袁绍。

本来大家都混得不错,但是当北方的势力只剩袁绍和曹操时,双方都知道必有一战,所以决定在官渡进行决战。

曹操人马根本就没有袁绍多,节节退败,再加上粮食短缺,只能向大本营许都派人求救,支援粮草物资。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3)

许攸早就料到曹操会派兵求救,早早地就在曹操门口埋伏。曹操是早上派的人出的门,下午人就到袁绍家里了。许攸建议袁绍趁着曹操粮食短缺,咱们兵强马壮,人员充足,如果兵分二路,一路牵制主力军队,另一路直接偷袭曹操大本营许都,必能成功。

袁绍手下谋士众多,互相又明争暗斗,互不服气,没有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袁绍这人又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管理这方面又不太行,对于许攸的建议并没有采纳。

再加上许攸的家人还犯了错,袁绍对此也没关心,反而因此怀疑许攸的忠诚,不由得看出袁绍做人这方面确实不太行,笼络人心的能力还是差点。

也就是这次事情,让的许攸看清了袁绍的嘴脸,前有田丰入牢被杀,沮授也跟着进去了,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一怒之下便投奔了曹操,给曹操出了个主意:袁绍有个放粮食的地方,叫乌巢,他人马那么多,吃喝就是个大问题,越庞大的野兽就需要越多的粮食。把乌巢灭了,袁绍不攻自破。

曹操听到后觉着是个好主意,便采纳了许攸的建议。果然曹操派人火烧乌巢,袁绍军心溃散,曹操也就彻底击败了袁绍。

许攸本以为这次的胜利,能够让他在曹操这占得一席之地,只可惜许攸在官渡之战后,迅速膨胀,自视甚高,恃宠而骄,到处宣扬曹操的胜利全是他许攸的功劳,并且仗着是曹操的发小,到处叫曹操的小名--曹阿瞒。

最终此事惹得曹操大怒,找了个理由,就把许攸给砍了。

四、麴义

我们都知道袁绍手下有河北四庭柱,分别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其实袁绍手下有一人比他们四个都强,被称为河北第一猛将--麴义。

麴义原为韩馥部下,后来觉着韩馥不是个能够为之奋斗一生的明主,就叛变投奔了袁绍。

麴义到了袁绍手下,那是战功屡立,急于表现的麴义先是击败了叛变袁绍的匈奴单于於夫罗,让得袁绍眼前一亮,就让麴义领兵打仗。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4)

在界桥之战中,麴义以仅仅八百刀斧手和一千弩兵,就把公孙瓒最出名的白马义拒之门外,击退了公孙瓒多次的进攻,而最后趁着公孙瓒力竭,抓住时机一个反冲锋,杀得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丢盔卸甲,顺道还救回了被围的袁绍,可以说袁绍能有那么大的地盘和实力,麴义功不可没。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麴义在军中的威望逐渐上升,袁绍内心便开始逐渐担心。于是在袁绍围困易京,公孙瓒负隅顽抗的时候,设计将麴义诱杀。

《后汉书 袁绍传》中的相关记载是说麴义“自持有功,骄纵不轨,绍召杀之,而并其众”。

虽然记载是说麴义仗着为袁绍立下汗马功劳,就开始骄傲放纵,有取代袁绍的嫌疑,所以袁绍才杀了麴义。可从后来官渡之战,不难以推断出袁绍此人看似礼贤下士,实则外宽内忌,对自己人都不信任,根本就不像记载的那样。

实际上可能是麴义这个人性格刚烈,甚至有点孤僻,不愿意趋炎附势,也不喜欢文人墨客的那些弯弯绕,为人处世不太会变通。

袁绍对于这样文武双全,但是却不会讨好自己人的自然不感冒,而且十分的不放心,所以在利用完麴义消灭掉公孙瓒后,卸磨杀驴,就找个借口把麴义杀掉了。

多少优秀的人才都折在袁绍手里,好好的牌打得一塌糊涂,但凡袁绍少点猜忌,善于纳谏,也不至于众叛亲离,被曹操抓住反击的空隙,落得如此悲催的下场。

五、高顺

高顺本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大将,对于带兵打仗都有独特的见解。高顺这个人为人清白,不喜欢喝酒,而且十分忠诚,不管吕布去哪都跟着。

高顺的直属部队有七百余人,军纪严明,骁勇善战,每次冲锋都在最前面,而且经常以少胜多,被称为“陷阵营”。

高顺这人可以说为人臣尽人事,忠诚这块没的说,而且为了主公也是义不容辞。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5)

有一次高顺向吕布谏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简单点说就是高顺劝吕布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不能一意孤行。

吕布却并没有听进去,可是又很清楚高顺对自己十分忠诚,不能明面上反驳,所以逐渐架空高顺,将他的陷阵营给了魏续,到了打仗时才还给高顺。

可高顺对此却从来没有过怨言,没有一丝的不满意。哪怕吕布如此对他,他依旧忠言直谏,每次吕布有做得不好的时候,高顺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劝阻,虽然吕布一次都没听过。

哪怕吕布不断地疏远高顺,遇到战事才将陷阵营还给高顺,哪怕每次的谏言吕布都不听,高顺每次打仗依旧冲在最前面。

后吕布觉着刘备是个隐患,就命高顺带陷阵营去小沛,消灭刘备。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这等虎将,可依旧阻挡不了高顺的部队,只得向曹操求救。

曹操知道后,就派夏侯惇去帮忙,结果高顺手下曹性箭术卓越,一箭就射中夏侯惇的左眼,最终夏侯惇也被高顺打败了,刘备只能弃城投奔曹操。

后来曹操和刘备咽不下这口气,联合将吕布困于下邳,而吕布也没有听从陈宫的建议,错失良机,最终曹操和刘备攻下城池,活捉了吕布、高顺一众人等。

吕布两次背叛主公(丁原和董卓),还想杀刘备,怎可能放过他,不管吕布如何求情,展现自己的价值,也难逃一死。

而高顺哪怕被捉,面不改色,曹操欣赏他的忠勇,想招揽高顺,可高顺却丝毫不动摇,最终引颈受戳。

六、陈宫

陈宫本是和曹操是一伙的,兖州刺史刘岱战死后,陈宫抓住机会,劝说曹操做了兖州牧。曹操因为这件事,将陈宫视为心腹。

后来曹操因为某些事情,杀了兖州多个名士,陈宫因此对曹操心生芥蒂,有了和曹操势不两立的想法,便决定去找吕布。从此,陈宫便扶持吕布,和曹操对抗。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6)

陈宫擅长摆弄权术,吕布又很好掌握,所以想利用吕布,逐渐壮大势力。可谁知道吕布手下有个文武双全的高顺,多次直言相劝吕布。也亏得吕布没脑子,没听过一次,虽然如此,陈宫依旧和高顺看不对眼。

下邳之战时,吕布优柔寡断,听信了妻子的话,没有听取陈宫的建议,最终都被曹操和刘备活捉。

再次见到曹操的陈宫,哪还有脸面,面对曹操的招降,陈宫一心求死,最终被曹操处死了。

七、张任

说起张任,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是说庞统,大家都熟悉,没错,庞统就是被张任射杀的。

张任本是刘璋的手下,可刘璋也不是个精明的主,手下张松、法正等都对刘璋有意见,后来刘备入川蜀,他们就私下里想和刘备里应外合,帮助刘备拿下益州。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7)

刘璋发现开始行进军的刘备后,赶忙派兵前去阻挡,可奈何实力相差悬殊,被刘备一一击败,打到后来,在张松、法正等人的推动下,刘璋军都是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就投降了。

张任对刘璋十分忠诚,奈边打边退就退到了雒城。在这张任利用地形,将刘备的军师庞统射杀于落凤坡,大大减缓了刘备的进军速度。

可奈何实力相差悬殊,在刘备军的张飞、赵云等人的支援下,最终兵败。很多人都投降,可张任却宁死不降,最后被刘备处死了。

八、徐庶

刘备到达荆州后,徐庶便毛遂自荐,当上了刘备的军师,当时的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这般的猛将,但却没有一个顶尖的谋士,徐庶的到来就弥补了刘备的短板。

刚到的徐庶便向刘备推荐了一个更优秀的人才--诸葛亮,说此人能力是他的百倍,而且是需要去请的。喜出望外的刘备求贤若渴,就听了徐庶的话,最后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后来刘备兵败逃亡,曹军恰巧将徐庶的家人捉去,徐庶担心老母亲,便拜别刘备,投奔了曹操。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8)

再后来,诸葛亮北伐,打听到徐庶在曹操那只做到了御史中丞,不禁感叹道:“魏国的谋士有这么多吗,连徐庶都不重用?”

在诸葛亮看来,以徐庶的才能应该有更高的职位才对。

我们谁也说不清徐庶的选择是对是错,谁也不清楚徐庶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人就是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

九、荀彧

荀彧,曹操手下的第一谋臣,没有荀彧就相当于曹操自断一臂。荀彧给曹操出过无数个主意,挟天子以令诸侯,败张绣取吕布,官渡之战时稳定军心,不论是前方战事还是国家稳定,荀彧都帮曹操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压力。

同时还给曹操举荐过许多人才,像郭嘉、陈群、戏志才、钟繇、荀攸、杜袭等,都是曹操最重要的班底成员。被誉为“王佐之才”,更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袁绍最厉害的武将(三国中被主公耽误的九大人才)(9)

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就想着给自己谋点福利,就想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

荀彧知道后,劝曹操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本以荀彧的想法,曹操应该是匡扶汉室,不管用什么特殊的方法,卑劣的手段,初心不能变,都是为了大汉。

曹操的做法让荀彧坚定的内心出现了裂痕,就好像完美的陶器底部出现了空洞,而这裂痕逐渐流失了荀彧内心的正义。

信念的倒塌,让荀彧瞬间苍老了几十岁,身体每况愈下,最后疾病缠身,抑郁而亡。

-END-

每个选择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以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前人,确实有很多遗憾。毕竟这世间,十有八九不如意,只留清闲一二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