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

点击上方蓝色字

关注“桃李国学苑”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1)

高考复习

小编的话

上次我们讨论了标题和段落的作用《【高考】散文阅读技巧·作用类(一)》(点击原文可跳转阅读),今天我们分析散文中的引用、形象、语句的作用以及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2)

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所谓的“作用”,首先是传情达意的,有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指内容上的;其次是它在文章中前后段落、上下语句上有什么功能,产生什么表达效果,这是结构方面的作用。

(三)引用(诗词、历史、神话等)作用

典型示例:

(2016丰台一模)《古典之殇》

\u0001①“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淇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 。

【题目】①②两段的诗句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文章所表达的是古典文化和氛围在当今时代已近消失的感慨。所引用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写出了古今变化带来的历史沧桑感,引起人们的思考。第二段用各种现象引出作者进一步阐释“古典文化”的消失带给人们的遗憾,切合主旨。

【参考答案】1引用诗词为全文营造诗意的氛围。2引出下文对古典现场消失现象的描述和感慨。③点明古典现场的消失,暗示文章的主题。

真题回顾:

(2011北京)《祁连雪》

【题目】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解析】两处位置不同,作用有所区别。开头是诗人还没有去之前对边疆的印象,“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写出艰苦的场景;而下文则描写亲眼所见之后的富庶美丽,形成反差。这是常见的对比手法,或者先抑后扬。结尾处,先写了不同的人对祁连雪山有不同感受,这源于观察者的心情和处境,由此引林则徐的诗恰好是为了说明“主客观交融“的关系。

【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2011上海)《又见鹭鸶》

(结尾段)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题目】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解析】这道题比较难。首先要熟悉“蒹葭”。解读《诗经》中关键点是“寻找”,“蒹葭”所写是寻而不见仍然怀揣美好心愿的期望之情,而《又见鹭鸶》则是作者在苦苦寻找鹭鸶后,突然见到鹭鸶回来后的喜悦激动心情,两者建立联系,从而理解引用诗歌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1分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结尾和主旨的关系。2分)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1分)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3)

鹭鸶

方法总结:

引用往往是为了印证、补充、丰富、对比作者观点、情感。

或用诗词领起全篇,或用诗词结束全文,或在文中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涵。

形式上增加文学性,可读性,引起思考,引发感慨等。

(四)形象作用

真题回顾:

(2012北京)《心灵的篝火》

【题目】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解析】这篇文章是一篇序言,作者记叙了自己在创作小说中的苦恼和困惑,是看到梅里雪山的报道后豁然开朗,确定了自己创作的主题。因此,从文章中梳理作者的议论句,围绕梅里雪山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了心灵的解放;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有利于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思考】《心灵的篝火》中写到了攀登梅里雪山牺牲的勇士,这些失败的攀登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体现了登山者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有利于理解作者情感和理解小说名字的由来。

方法总结:

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有对比烘托、突出凸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表达主旨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既有外在形象的对比,也暗含内涵精神的比较,要能准确理解作者的爱憎褒贬态度。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4)

梅里雪山

真题回顾:

(2010江西)《饮一口汨罗江》

【题目】“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渔翁”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意象,是智者的化身。但在文章中,作者是不同意渔翁的处事原则的,把渔翁塑造成屈原的一个对立面,借此突出屈原的人格。因此,渔翁的处事原则是明哲保身,与世皆浊,众生同醉,这与屈原不同。理解之后,提炼概括,有条理回答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①寓意: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②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对比,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5)

刘凌沧《屈原行吟图》

(五)其他:

(2010全国Ⅰ卷)《灯火》

【题目】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角度,偶尔穿插第二人称。构成交叉。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第一人称真实细腻,第二人称亲切自然)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方法总结:

不同人称的表达作用如下: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6)

【高考复习】主创团队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7)

栏目主编张怀民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8)

责编蒋清宇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9)

实习编辑蒋玉涵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10)

美编周欣雨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要点(高考散文阅读技巧)(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