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官员有哪些对清朝有贡献(清朝有一种特殊待遇)
这种特殊待遇叫:配享太庙。
太庙是古代皇帝的家庙,用来祭祀皇帝的先祖。最初,太庙里只祭祀皇帝的先祖和历代皇帝本尊。后来,祭祀的范围扩展到皇帝的近亲和对社稷有大功的臣子,这就叫配享太庙。可想而知,配享太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待遇。
根据记载,清朝276年历史里,仅有27人得以享受配享太庙的待遇,就连功勋卓绝的铁帽子王,也不一定能够配享太庙。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力挽狂澜,都没有享受这种待遇的资格。
清朝中期,和珅的弟弟和琳因为骁勇善战,又在进剿贵州苗民起义时染病身亡,被乾隆皇帝赐予配享太庙的待遇。后来,和珅被嘉庆皇帝扳倒,和琳被撤出太庙。因此,27人变成了26人。
在这26人里,绝大部分都是满人,只有一位是汉人。他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张廷玉。
张廷玉生于1672年,字衡臣,是安徽桐城人。张廷玉的父亲叫张英。
张英是康熙时期一名非常有名的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相当于丞相。张英为人宽厚正直。有一年,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一番争执,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不敢轻易断案。张英知道这件事后,挥笔题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知道张英的心思,将宅基退让了三尺。邻居很感动,也退让了三尺。两家人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201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所唱歌曲《六尺巷》,说的就是这件事。
张廷玉比张英的名气大多了。他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不倒,“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是清朝中期的政坛常青树。
我们知道,清朝参照明朝惯例,没有设置丞相职位,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从清朝入关以后就设置了,军机大臣却是从雍正时期才开始设置。1729年,雍正皇帝在隆宗门设置军机处,将军需事宜交给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办理。张廷玉变成为第一任军机大臣。
军机处设置后,到底该怎么运行呢?雍正皇帝让张廷玉制定军机处的运行制度。张廷玉提出:“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这确定了军机处100多年的运行总基调。
雍正皇帝对大臣较为苛刻严厉,但他一直很宠信张廷玉。这一方面是因为张廷玉父亲张英,做过雍正皇帝的老师;另一方面是因为张廷玉处理政事的确有两把刷子。
1727年,清军大举进攻蒙古准噶尔部。在战事紧张之际,羽檄交驰。雍正皇帝心里很是焦急,频繁口授谕旨。张廷玉伏在地上,一边听一边飞快地拟稿。雍正皇帝余音未落,张廷玉的稿子就写好了。雍正皇帝啧啧称奇:“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不能及也。”
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病逝。病逝前,雍正皇帝留下遗诏,让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同时,赐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雍正皇帝死后,继任者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续重用张廷玉。乾隆皇帝热衷于外出巡幸。每次乾隆皇帝外出视察工作,都会任命张廷玉为留京总理朝政,还允许他晚上留宿紫禁城,以便随时处理政务。
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宠信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哪位汉人受封公侯伯等爵位的先例,而乾隆皇帝就打破惯例,加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
不过,晚年的张廷玉,因为性格执拗,经常惹得乾隆皇帝不高兴。张廷玉数次称病请辞,被乾隆皇帝婉拒。张廷玉担心死后被乾隆皇帝取消配享太庙的待遇,便请乾隆皇帝给一个凭证。乾隆皇帝很不高兴,不过还是出具了一份手诏,还写诗安慰张廷玉:“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第二天,张廷玉派其子到宫中向乾隆皇帝谢恩。乾隆皇帝生气了,他认为张廷玉应该亲自来谢恩,便传旨要张廷玉自己来宫中。结果,谕旨还没下达,张廷玉一大早就来到宫中。乾隆皇帝更加生气,认为这是军机处泄露了消息。
乾隆皇帝召集廷臣会议,罢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1755年,张廷玉去世,享年84岁。本着死者为大的精神,乾隆皇帝还是遵从了雍正皇帝的遗诏,命张廷玉配享太庙。自那以后,再无第二个汉人配享太庙。
【参考资料:《清史稿》《桐城张公廷玉墓志铭》《三朝政坛不倒翁》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