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什么剧播到一半被停播的(播前被喷播后被夸)
有两部剧的完结多少有些不舍,可能很多人还是对它们不屑一顾,甚至觉得播放量都没有达到所谓的20亿,怎么好意思说它们是好剧?
但我觉得,《风起陇西》和《异物志》口碑的反弹,正好说明一件事,我们的编剧是稀缺品,我们的投资不一定非要全花在演员身上。
真正的口碑,应该来自扎实的故事和稳重的演技,而所谓的出圈,就是打破粉丝遮蔽,俘获真正的观众。
目前,在豆瓣实时热搜榜上,《异物志》以口碑8.1分,排在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风起陇西》,排在第二,口碑7.9分。
其实,在刚开分的时候,《异物志》是7.9分,《风起陇西》是7.8分。当来到大结局,当所有的故事告一段落,当观众从狂热中慢慢冷静下来,这两部剧的真实口碑才实现反弹。
我一直认为,评判一部剧的好坏,不是靠某个演员能够吸引多少粉丝的捧场,也不是多少批判这部剧的人被打上黑子标签,更不是靠热搜榜上上了多少话题,而是故事和演技,诚意和初心。
我们的影视剧行业现在非常畸形,常常把演员排在一部剧的首位,甚至把所有的宣传重点都放在演员身上。
可问题是,演员应该处在一部剧的末端环节,对一部剧起到关键作用的排序,应该是第一位编剧,第二位导演,第三位才是演员。
但我们偏偏选择忽略编剧的重要性,甚至海报宣传上都懒得突出编剧。然后等这部剧拍砸了,倒是先把宣传时大书特书的演员摘干净,推编剧到前面来背锅,可你给到编剧相应的待遇了吗?
最近,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那就是编剧余飞对于《出拳吧妈妈》海报署名不合理的讨论。
余飞说话其实已经很客气了,甚至还是愿意支持这部电影。问题是,整张海报,编剧居然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而演员排在了第一位。
这种现象不止是这部电影,很多影视剧都不会突出编剧,但拍砸了挨骂最多的却是编剧。
演技太烂,骂编剧这段没编好,收视率不好,骂编剧故事没弄好,角色人设不饱满,骂编剧没有设计好。
接着转头就是安慰自己的偶像,说咱们下次不拍这种烂剧了。
难道就不该反思一下,你的偶像演技能行吗?宣传时怎么没见得让突出编剧,拍烂了才想起编剧,不觉得可笑吗?
回到《风起洛阳》和《异物志》这两部剧,《风起洛阳》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但改编成影视剧时却做了很大的调整,正是这部剧编剧的二次创作,才有了这部剧精彩的故事。
陈坤,白宇,聂远,杨颖,孙怡,董子健,郭京飞等等的演员演得非常好,飙戏的时候也看得过瘾,而激发他们演技潜力的前提,正是因为这部剧故事基础打得好。
还有《异物志》这部剧,很多人评论是一流的剧本,二流的演技。
这个我承认,因为这个团队里演员的演技是真的烂,虽然相比较很早之前的《毛骗》有了大的提升,但还是称不上演技派。
为什么烂的演技却能获得优秀的口碑?答案就在剧本里。环环相扣,伏笔很多,人设饱满,剧情流畅,很多反转安排巧妙,这是李洪绸团队的强项,他们一直都是重剧本的团队。
还有那部爆款剧《开端》,正午阳光特意让原著作者参与编剧,并且派专人进行指导,这样能够在二次创作中,激发出作者写小说时没有想到的灵感。
《人世间》的编剧王海鸰和梁晓声,《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和孙馨岳,《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更早之前《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等等。
正因为有优秀编剧的创作,才能造就经典影视剧,才能捧红一大批演员。记住,是作品成就了演员,而不是演员成就了作品。
所以,我们的影视剧市场应该从吹捧流量明星,重金求“星”本末倒置的圈子里跳出来了,学会尊重编剧,能够挖掘编剧人才,能够给编剧创作提供环境,因为影视剧里,故事才才是核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