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巨著阿西莫夫(科幻作家菲利普)

光明日报记者 李曾骙

尽管已经去世了40年,但没有几个科幻作家能够像美国作家菲利普·金得里德·迪克那样,给科幻文学开创一种全新的审美风格,也没有几个作家能够对美国梦的破碎作出如此准确的预言。

2007年,菲利普·迪克被“美国文库”系列丛书收录,这是代表美国严肃文学的“美国文库”第一次收录科幻作家。著名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评价他说:“科幻作家有很多,菲利普·迪克只有一个。”制作过《银翼杀手》《异形》《火星救援》等名作的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更把他喻为“科幻小说界的查尔斯·狄更斯”。

科幻巨著阿西莫夫(科幻作家菲利普)(1)

《银翼杀手》剧照资料图片

1菲利普·迪克现象

自菲利普·迪克去世后,以他的小说为蓝本制作影视作品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许多我们耳熟能详、拍案叫绝的科幻作品都源自他。这其中既包括直接改编自他的小说的《银翼杀手》《记忆裂痕》《高堡奇人》《命运规划局》《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等,也包括灵感来自他作品的《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等等。有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仅直接改编自菲利普·迪克作品的影视作品就获得了900万美元的票房。

在英语中甚至出现了一个词专门用来形容他亦真亦幻的风格,Dickian或Phildickian——迪克式的。由他作品中衍生出的“赛博朋克”文化,在他去世后走出纸面,成为席卷影视、音乐、游戏等众多品类的一股浪潮。

但在生前,菲利普·迪克却是一位不被美国读者接受的落魄作家。他用细腻、敏锐的笔触幻想着未来世界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用迪克式的思考预言着未来美国社会的灾难。

菲利普·迪克是前瞻的。他作品中的许多概念如今都已深深嵌入了大众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想象力,有些还正在被科学研究“重新发现”。如1963年《高堡奇人》中“平行世界”的概念后来成为物理学“弦理论”的一部分;1967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移情机”预言了虚拟现实技术;1980年《神圣秘密》中的“瓦利斯”对应今天的人工智能等等。

但令菲利普·迪克作品最具吸引力的,远不止于这些“硬科幻”概念,更在于他描绘的反乌托邦式的未来越来越成为现实。他笔下的未来美国,如果没有被核大战彻底毁灭的话,通常是一个环境污染无法逆转、贫富分化极其严重、普通人疲于生计,但科技和工业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对科技的怀疑,或者确切地说,对科技到底会被如何使用、使谁获利的怀疑,始终是菲利普·迪克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记忆批发》中,记忆移植成了一种生意,为了维护大集团在火星上的商业利益,人的记忆被肆意改造,以至于造成许多人精神崩溃。《自动工厂》中,世界毁于核战争,幸存的人类散居在城市周边,但堪萨斯城中大公司建立的坚固的自动工厂还在搜刮地球上的资源生产电动剃须刀、人工合成牛奶等消费品,可人类此时需要的只是干净的水和土壤。工业生产污染了环境,还视人类为与工厂争夺自然资源的敌人。虽然大公司早已不存在了,但自动工厂却将永远生产下去。

对菲利普·迪克来说,科幻的意义超出了对未来的简单幻想,更在于警示人们,要审视自身和社会——发达的工业和科技并不一定带来生活的富裕,反而可能带来新的枷锁。

进入21世纪以来,评论家总是不约而同地这样评价他的作品:阅读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常常会让你忘记虚幻与真实的界限,他的作品永远在看似虚幻的背景中透出一种冷漠的真实。

科幻巨著阿西莫夫(科幻作家菲利普)(2)

菲利普·迪克(右)与《银翼杀手》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资料图片

2不被时人欢迎的作家

1928年12月16日,菲利普·K.迪克和同胞妹妹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兄妹俩早产了一个多月。不久后,妹妹就夭折了。1929年开始的美国大萧条给迪克一家带来很大影响,一家人常常分居各地。父母离婚后,迪克跟随母亲和外婆辗转在华盛顿、加州伯克利等地谋生,并在伯克利上完中学。中学期间,迪克开始在唱片店打工。1952年,菲利普·迪克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了他的职业作家生涯。

青少年时期的菲利普·迪克在加州伯克利的左翼和知识氛围中接触了大量音乐、文学作品。他深受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影响,最喜欢的是《包法利夫人》《红与黑》,以及巴尔扎克的作品。受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暗喻和讽刺,科幻元素几乎变成了无心插柳般的点缀,现实的崩塌感才是更为恒久的主题。他也因此没有被同时代的美国科幻作品局限,而是朝向严肃文学的方向发展。

到1982年去世之前,在短短3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菲利普·迪克留下了44部长篇和121部短篇作品。在最高产的那几年里,他甚至创造了两年时间完成11部长篇小说、14部中短篇小说的惊人纪录。但如此高产的背后,是菲利普·迪克拮据、窘迫的一生。

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在美国,“科幻小说被看作最末流的文学品类”,科幻作家的“地位非常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作品都被列为“低俗小说”。虽然他“自认为在写严肃小说,但这些作品从未在美国受到重视”,他认为“美国或者美国人的反智主义限制了他们对创意、幻想及知识概念的兴趣”。

在他生活的时代,麦卡锡主义、反共情绪始终笼罩着美国社会,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会被美国政府视为“异己分子”,也不被美国社会欢迎。迪克身边的许多人都曾因参加政治集会被美国政府调查,埃德加·胡佛(联邦调查局首任局长)这样的人物在伯克利的知识分子圈里口碑很差。迪克在作品中也写了很多以胡佛为原型的独裁者。20世纪60年代,他又因反对越南战争受到长期监视和骚扰。这段遭遇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反映,他预言未来的美国政府会获得更为智能和隐秘的监控手段,他笔下的人工智能(《神圣秘密》,1980)和大数据(《头环制造者》,1953)的监控手段也的确在今日美国的“棱镜计划”中实现。

这种种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菲利普·迪克,文学风格上偏重现实主义,内容上始终怀有对美国社会和体制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代优秀的科幻作家笔下的“光辉的美国梦”在他这里并不存在。菲利普·迪克描绘了一个“破碎的美国梦”。他不屑模仿那些庸俗的科幻作者随手编造的“太空殖民”式的故事,这导致他的作品很难被当时的美国科幻读者接受,主流社会本又不关注科幻作品,他的财务窘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20世纪50至60年代,菲利普·迪克只能靠微薄的稿费和朋友的接济度日,交不上个人所得税是常事。50年代,他甚至连图书馆借书的过期罚款都交不起。甚至有一段时间,他竟然要到宠物商店花35美分买一磅给狗吃的马肉杂碎当肉食。直到60年代晚期,一家法国出版社开始出版他的全部作品,这才让他的财务状况得到缓解。

进入70年代,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菲利普·迪克热“,这股热潮吹回美国,促成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电影版权出售——也就是后来的电影《银翼杀手》。当制片方付给他4万美元时,他不知这些钱有什么用,他对朋友说除了火腿三明治之外,他想不出什么想要的东西了,于是立刻出门买了一个火腿三明治。

菲利普·迪克并不在意收入的猛增,他更希望他的作品被当作严肃作品对待。拿到六位数的欧洲版税后,他把钱拿出来回馈朋友、前妻,资助福利院孩子。1982年3月2日,菲利普·迪克因中风去世,此时距令他声名鹊起的《银翼杀手》上映只有不到4个月。

科幻巨著阿西莫夫(科幻作家菲利普)(3)

剧集《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海报资料图片

3“赛博朋克”的荒诞现实

科幻作品的风靡,一般都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这从儒勒·凡尔纳的时代到菲利普·迪克的时代都不例外。二战后,美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登月、探测金星和火星,第一台激光仪、第一批工业机器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无限可能、无限光明的新未来。这种现实也反映在科幻作品之中,《2001太空漫游》《基地》等优秀作品无不以美国资本主义的急速扩张为大背景,设想了种种未来会出现的科技,并在这样的光明前景中探讨人类的未来。

但菲利普·迪克偏不附和这个宏大的主流,发达工业社会的一切成就都令他感到迷惑。在谈到他作品的意义时,他曾说:“我认为这是小说的一种抗议形式,是对如此流行的结构化资产阶级小说的否定。”在他笔下,未来的美国是一个高科技—低生活的社会,是“赛博朋克”的世界。

财富集聚在极少数人手中,消费主义、信息监控、种族主义等重重压迫之下,大多数人处于赤贫状态,丧失了私人空间,不再有独立思想,也彻底丧失了反抗能力。人类社会被彻底撕碎,陷入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可以说,迪克在小说中所描绘的,正是同时代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社会”。资本的无序扩张异化了人,最终毁灭了人类文明。

在《尤比克》中,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被大公司垄断,即使离开自己的公寓大门也要付费,经历了一连串打击的主人公乔愤怒地说:“总有一天,像我这样的顾客会推翻你,推翻你们自动服务机的暴政。”

在小说《发射器》中,来访地球的外星人发现,几百年前大公司制造的防卫系统依然在发射核弹。虽然人类早已毁灭,但“发射器仍然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杀戮。它会一直运转下去,直至彻底报废”,发射器的建造者们用一切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坚信一切都不怀好意,都是会抢走他们财产的敌人”。

在较为乐观的《推销员》中,人类已经可以几小时内往返地球和木卫三,主人公的家门口来了个机器人推销员“法斯拉德”,它推销的是它自己。为了展示它的能力,它把屋子里的家具砸碎,把门拆掉,说只要你买下它(可分期付款,但不接受现金),它立刻就给你修好。主人公不买,它就一直纠缠,哪怕主人公把飞船开到了太阳系之外,机器人大部分被烧焦,但它“残损的身体被一种模糊不清、不知所谓的生命力驱动着”,一个“尖利的金属声音”依然在播放:“晚上好!我想向您展示一台法斯拉德。”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把个人束缚于社会的机制已经改变,而社会控制就在它所生产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社会“阻碍着质的变化”,使思想成为一种单向度的思想,不再有不符合大规模工业生产也就是其所属的大公司利益的创造性劳动,一切都将停滞不前。大资本和军工利益集团绑架全人类命运的黑暗故事,是菲利普·迪克笔下“美国梦”的另一种现实。

这正是当下美国的现实,并且还在恶化。大公司建立了自动工厂,抛弃了产业工人,还要垄断从种子、化肥,到芯片、信息的所有生产资料。军火集团为了商业利益,在全球煽风点火,在国内鼓吹“持枪自由”,要从人的血肉中掏出金币。而最为荒诞的是,如果有人对这样的秩序提出异议,那么你立马就成了这只“利维坦”的敌人。

如果人们不再冷静下来认真审视这一切,菲利普·迪克的未来虚幻世界恐怕将加速成为现实。这正是菲利普·迪克留给人类最大的警示。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9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