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为别人而活好累(过不上想要的生活)

一直为别人而活好累(过不上想要的生活)(1)

最近,“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里的王菊刷爆了朋友圈。

比起其他人白净、纤瘦的形象,王菊皮肤黝黑,身材粗壮,一点也不符合大众对“女团”的想象。

但她却从最开始的96名逆袭到23名。

在旁听生7进3时,她大胆地说:“有人说像我这样的不适合做女团,可是做女团的标准是什么?

你们手里握着的,是重新定义中国第一女团的权利。

所以我希望你们选择的七分之三,有我。”

独立又自信的王菊,迎来了全网的“黑转粉”。

有网友这样说,“101个女孩中,100个女孩都一样,还有一个叫王菊。”

这大概是对王菊“勇敢做自己”最高的评价了吧!

但“做自己”真的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信条吗?不见得。

01

上个月看完《后来的我们》,感触颇深。

电影让我印象最深的台词,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而是方小晓对着醉酒的林见清吼道:“你得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不是因为我想要什么,你他妈才想要什么。

当时,见清租了一辆车带小晓回老家过年,却在同学会上备受打击。

回北京的路上,小晓一边开车,一边安慰见清。

可敏感的见清非但不领情,反而越说越窝火,他愤怒地朝小晓大喊:“我这么努力不就是因为你想要的是有车有房吗?”

于是,两人吵了起来。

最后,小晓失控地对见清喊出了那句话。

其实,小晓虽然表面看起来早熟世故,却是一个特别简单纯粹的女孩,想要的就是爱,和一个温暖的家。

只不过,见清所理解的“家”,是实实在在的房子。

而这,也成了他从头至尾奋斗的目标。

一直为别人而活好累(过不上想要的生活)(2)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被教育,人要有梦想,有自己的目标,才不枉在这世上走一遭。

为别人的梦想而奋斗,是盲从,是没主见,是自我价值感太低。

然而,不论我们是为谁而活,在奋斗的这一路上,总是与压力同行,目标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

内心强大的人,战胜了压力,一路打怪升级,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被压力打倒的人,轻则陷入短暂的情绪低落期,重则抑郁成疾,甚至结束生命。

但是,压力永远不会消失,没有人能够真正战胜压力。

我们只能承受压力,并将其调整到对自己而言适度的程度。

与压力和平共处,才能在奋斗的路上减轻阻力,使愿望更容易达成。

“为别人而活”,或者说为别人的梦想而奋斗,就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

这得从人类的“同感脑”说起。

02

“同感”,字面意思是相同的感情。

解释得更详细一点,就是读懂对方的感情,自己感同身受。

动物也有感情,但很少对它的同类有同感。

只有人脑,有同感的功能。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做 “内侧前运动区”的部位,发挥了同感的功能。

因此,这个部位又叫做“同感脑”。

一直为别人而活好累(过不上想要的生活)(3)

日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拍拍背”治愈实验。

两个人组成一组,一个人对着另一个人的背,以1秒1次的频率,轻轻拍击。

结果,拍的人和被拍的人,双方的血清素浓度都上升了。

人脑中的血清素,起到平衡人的感情和精神状态,使之保持冷静的作用。

人一旦遭受压力,血清素的浓度降低,与之关联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便产生了忧郁症和恐慌症。

因此,消解压力,或者说治愈精神性的疾病,最关键的就是提高血清素浓度。

“拍拍背”实验中,双方的血清素浓度上升,就意味着被“治愈”了

那为什么不是自己给自己拍,而需要双方的合作呢?

当然,自己给自己拍背,操作起来也有些困难。

但更关键的是,血清素存在于人的同感脑中,刺激同感脑,就能提升血清素浓度。

而对同感脑的刺激,则需要通过社会性的交往和互动来实现。

因此,为别人拍背,为别人做事,刺激了同感脑,实际上也能治愈自己

比如,母亲抱着婴儿,轻轻拍背,婴儿会被母亲的温暖治愈,同时,母亲也会被治愈。

一直为别人而活好累(过不上想要的生活)(4)

本来,人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人接触确立“自我”和“他人”。

最初是和母亲接触,和兄弟姐妹的接触。

长大以后是和朋友、老师以及周围的人。

“为别人的梦想而奋斗”,实际上就是为了通过建立自己和他人的联系,来激活同感脑,最后达到减压的目的

03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你迷失自我,去过别人想要的生活。

而是在找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后,发挥一下想象力,把它们和别人建立起一丝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奋斗的阻力,让梦想实现得更容易一些。

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努力之后的“报酬”是什么?

如果你的回答是“钱”,就很有可能因为压力而失去努力的动力。

一直为别人而活好累(过不上想要的生活)(5)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努力了,都能有理想的结果。

有时候,就算拼命努力,辛苦工作,得到的金钱报酬也和别人差不多。

这时候,人就会陷入一种无力的状态。

这种无力的状态,大概就和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的词条《201:习得性无助》中提到的感觉类似:

失败时,就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放弃尝试,产生“做什么事都是无济于事”的感觉。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

日本生理学教授有田秀穗,在《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这本书中提到:

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要把视线从“自己”转向“自己周围的人”

报酬如果是“金钱”,就进一步想一想,那是用来做什么的金钱。

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还是为了使自己开心?

他认为,为自己赚钱,不管是什么理由,归根结底,都是“私利”。

而为了“私利”的努力是最难坚持下去的。

因为自己很难持续满足自己,能满足人的,只能是“人”。

别人认可自己做的事,才会感到喜悦。

换句话说,只有感到被需要,人才会得到满足

我有一个朋友,刚毕业的时候就不好好工作,天天混日子,整个人一幅吊儿郎当的样子。

后来遇到了他的女朋友,就开始认真工作了,业绩开始提升,工资也慢慢涨了起来。

我调侃:“爱情的力量真伟大!”

他却一本正经地说:“以前单身,怎么胡闹都可以,现在有了女朋友,要扛起责任,我也突然有了奋斗的目标,不能让人家失望。”

看,这就是“为了他人”的念头,让朋友对待努力的态度产生了变化。

为了父母,为了妻子,为了孩子,自己在努力工作,这样想的话,就会自然产生生活的欲望、努力的力量和梦想。

如果对自己最好的报酬是“所爱的人的笑脸”,应该就没有那么多人轻易自杀了吧。

04

我一直觉得,《后来的我们》里面,支撑见清最后走向成功的,其实就是小晓的梦想。

他一开始为了小晓而活,后来为了妻子和孩子而活。

在他奋斗的路上,一直有一个他为之努力的“人”。

他的努力,是为了获得能让自己和自己重要的人快乐生活的金钱。

一直为别人而活好累(过不上想要的生活)(6)

很多人不再有梦想,其实是因为他们放弃了“和人的关系”。

人们失去的,不是“梦想”和“希望”,而是“和人的关系”

人活着就不能没有压力,重要的是,不要让意识变得消极,要有意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和人的交往中激活同感脑,压力就能迎刃而解。

没有了阻力,努力也就有了意义。

为他人努力,其实也是让自己幸福的方法。

愿你我在奋斗的路上都能少一点压力,多一点动力。

参考书籍:有田秀穗 《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

作者:飞小白,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怎样不知不觉,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