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荒山古庙在哪里(井陉笔记乏驴岭的铁桥)
#创作挑战赛#
梁东方
在井陉的山峦之中,将深深的沟壑两边连接起来的桥屡见不鲜,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开辟出来的在半山腰甚至是山顶上的天路,其配合汽车时代的到来所制造出来的流畅和快捷的驾驶感受让人走一次感慨一次。以前一直都被巨大的山、深深的沟阻挡住的不可能的方向上的不可能的路径,一一变成了现实。过去一个方向上只有一条路的普遍状态导致的必然拥堵,已经很少出现。
有了这样的现代公路交通背景,再来看山谷里的乏驴岭铁桥,应该已经不像过去一百年以来那么令人叹为观止了吧,置身期间,走上铁桥,实地感受一下,却也并非如此。
这座赫然横跨在高高的河道崖壁两岸上的锈色铁桥,完全没有焊接而是靠着无数个铆钉将纵横的铁条、铁板、三角铁等等构建连接起来的铁桥,过去了这么多年,依然巍然不动,依然没有太严重的锈蚀。
虽然铁桥桥面上没有了过去的铁轨,铺上去的水泥也不很平整,靠边缘的地方甚至还有了不是很窄的漏洞,可以直接看见桥下深深的流水。据记载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歼灭日本人的战斗中,这座桥的一道梁被炸坏,多处留下了弹坑。
但现在其坚固程度依然不容置疑,不仅步行没有问题,汽车也完全可以通过。桥头戴着红袖标的检查员对那些本村的车辆是予以放行的,他拦截的都是游客的车辆。本地车辆并没有比游客的车辆轻多少,说明这座铁桥的承受力是没有问题的。
当年一米宽的窄轨铁路上载重火车对桥梁的冲击力一定是巨大的,火车穿过山洞隧道呼啸而至一瞬间就已经跑上了铁桥,铁桥在震颤中一次次都稳如磐石,都有惊无险。山谷的绵河深渊里至多只是又掉下去一些煤渣,又沾上一层煤灰。
有意思的是,乏驴岭这块土地似乎注定和铁器建造构件有不解之缘。20世纪初年建造的铁路大桥,采用的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与埃菲尔铁塔相同的建材与结构技术,到了50年代末这崇山峻岭位置上的宏大水利工程绵右渠,又在全省率先建设安装了当时第一座高压头双排铸铁管倒虹吸工程,全长451米,铁管直径1.5米。要知道,乏驴岭可是深山大河之中的一个小山村,即使在今天,其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不及平原上的那些地方。可桥与倒虹吸工程安装到平原上的需要就要比乏驴岭小得多了。
传说中说愚公移山感动上苍,神仙用驴驮着大山走到这里的时候,实在是山高水长走不动了,神仙的驴驮不动了,摔倒在这里,把山留了下来,神仙也干脆不走了,住到山洞里了。这个传说的依据是现在山洞前面的石板山上的驴蹄子印儿,这种凭着现实中的一点点物象倒推出来的神仙故事自然只能是传说,不过其中隐含的意思却也是明确的:本地地势崇山峻岭深沟大壑,壁立的山石和湍急的流水,一望无际的层层山峦是最基本的地形特征。这个匪夷所思的乏驴之名,固然可以是神仙驮山的驴走到这里累了,更大可能却一定是运输货物和人员的驴走到这里累了。
没有怎么感觉到累的,只有现在坐车来旅游的人吧。原本这里只是经常作为骑行驴友的打卡地的所在,在如今疫情防控不便出行政区划的限制中,成了越来越多的自驾车旅行的目的地。他们停了车走走看看,望望这框架结构的铁锈色的大桥,拍拍桥下的红叶,快速走过仿佛有点颤动的桥面,直接就走进了原来钻山的铁轨行经的隧道。隧道出乎意料地高大,当年都是手工开凿,工程难度可想而知。隧道越走越黑,不得不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照明,走到对面有了光亮,却见一辆满载的火车轰鸣着快速驶过。其驶过的方向居然和隧道是呈直角相交的。不用说沧海桑田,就是铁路走向都能在这个局部发生九十度的翻转,当时好不容易用人力物力凿通的隧道、架起的桥梁都已经成了遗迹。这里正规的作为文保单位的名字是:正太铁路乏驴岭隧道遗址。
隧道遗址靠近村庄的那一端,正有一个人在炉子里生火。上午十点来钟生火,并不是要做饭,只是为了做点开水。这个做开水的炉子边就是一辆显然已经停放了很长时间的轿车,轿车上灰尘很厚,轮胎好像已经有了因为长期不动导致的特定位置承受过大压力的损伤痕迹。不过,能在山洞中得到荫蔽,是大多数汽车终身都不会拥有的情境。
桥头卖菜的妇女用筐背着四把香菜、两把油菜和几个南瓜,旁边的一个老汉用小推车载着几箱苹果。这些菜、这些苹果,山外的平原上也都有,旅游的人中还是有人愿意买。看看这些菜、这些苹果生长的这个环境,就很值得。而这些卖菜卖苹果的所得,就是本地旅游唯一的直接收入。
看看历史留下的痕迹,给秋天的树叶拍拍照,买点菜,在不同于自己习惯的环境中待一会儿,这就是旅游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乏驴岭这样保存至今的自然人居与历史遗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其边际效应可能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乏驴岭,乏驴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