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日本的妻儿怎么样(郭沫若日本夫人)
话说1939年2月,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阔别家乡26年后,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在乐山老家,面对守活寡已近30年、头上根根白丝的糟糠之妻张琼华,他主动要行“跪拜大礼”,且郑重说了3个字:“对不起”!
确实,郭沫若于国于民不管功劳再大,都是愧对这位原配妻子的。她上过学堂,21岁出嫁,婚后5天丈夫就出走,5年间仅收到一封信。活了90岁,只与夫君相聚3回,天生的贤妻良母,却在世等于出家,无儿无女孤独终老,完全是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式的一生。她六七十岁时,还得靠典当、靠做叶儿粑及娃娃小鞋帽为生。
传左一为张琼华唯一照片
她无怨无悔奉献一生,得到了什么:丈夫回乡时给她题了两首诗,嘱咐她“没钱时可换几个大洋”;晚年手工活已干不了,无法维持生计,不得已给郭沫若写信求助,才得到了每月15元的生活费,以及寄来的铝锅、暖水瓶及几件衣料,仅此而已。郭沫若要给她跪拜道歉是应该的,何况最后只是长揖。
与安娜邂逅前后
可实际上,郭沫若这一生,最对不住的人,恐怕还不是张琼华。而是郭安娜,这位原名佐藤富子的日籍第二任妻子,一位更加坚韧顽强的女性,事迹也更为可歌可泣。
郭沫若与张琼华,毕竟是包办婚姻,双方都身不由己,属于宗法社会下的献祭品。但安娜与之不同。而且,日后的处理方法,郭沫若虽有难言之隐,可也未免薄情。这一点,无需曲为之讳。
立身与婚姻,常被拿去与胡适对比
安娜与郭沫若,是自由恋爱。在对方还是一无是处的凤凰男时,安娜不惜与娘家决裂下嫁,做苦力独自抚养大了5个小孩,呕心沥血苦撑了近80年。当初,当日本终于战败、中国终于解放时,她曾满心欢喜“守得云开见月明”。不想,万里寻夫辗转跋涉到中国后,迎来的是更加沉重的打击:夫君回国抗日,联系日本妻儿不得,在组织安排下早与更年轻的于立群结婚,并且同样有了6个孩子。她们倒成了“外来者”,只能凄凉地走开。
郭沫若女儿
她曾日日对着家乡田埂望夫11年,历经种种羞辱初衷不改,总幻想自己是王宝钏,可依然不过是秦香莲。她说,“我一直视夫君为归宿,把中国当成自己故乡”,可苦心孤诣到临终,换来的最终结局,竟连一句歉意都没有,“待遇”还不如张琼华。安娜携子女定居中国后,余生也只见了夫君两次面:一在1969年,商谈在上海给找“一套两居室”房子下脚;一在1975年秋,意在征询日本故居如何处理。
与安娜在日期间
1937年后,郭沫若就绝口不提这位日本夫人,只在晚年时与秘书王廷芳谈过,而且颇有微词。认为安娜很能干、很不怕吃苦、善于处理关系,但个性太强烈,自尊心又强,有时脾气还不好,是剁菜时都能把刀扔到天花板上那种。1975年的那次最后一面,二人也只是日语寒暄几句,如同外人。在离开医院前,安娜忧戚地对友人说,“他不愿意谈”,简单的一句话,充满多少辛酸。晚年她回忆,“啊呀,我的一生不就像条野狗吗?”这是一股万般无奈下的悲情。
郭沫若对不住安娜及其5个孩子,还不只是在“抛妻弃子”上。我们知道,郭老在45岁结识最后一任妻子于立群以前,到底放浪形骸才子气,私生活确实是不太检点的。郭安娜为这个家庭舍弃了一切,可即便在婚内期间,他也是屡屡“得陇望蜀”:有名有姓的婚外情至少有3段(彭漪兰、于立忱、黄慕兰),甚至还去过日本“游廊”(娼楼)偷腥染上难堪的风流病。这些均有材料可证,并非诋毁。
1924年,在左联东京分盟会上
尽管,我们也应明白,郭沫若“抛弃”安娜另婚于立群,本质上与啥”喜新厌旧”、“另觅新欢”、“停妻再娶”,还是有区别的,今人动辄攻击也乏理解。根本上,这是战乱导致的婚姻悲剧:他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要报效祖国投笔从戎,只能孤身离开;中日彻底对立,与妻儿们完全失联,且预计终生可能无法相见,在组织撮合下再建家庭,也顺理成章不值得非议。
而且,自从跟于立群成婚后,往昔“风流”的郭沫若似也完全洗心革面了,再无任何绯闻。于立群与之相差24岁,夫妻相伴40载,在风雨如磐的暗黑时代,始终琴瑟和鸣,共度时艰。她待郭沫若,犹如婵娟待屈原,是有崇拜兼深爱融在里面的。1978年6月郭病逝,数月后她也随之自缢追随。
前排左四于立群.左三郭沫若
至于,眼下自媒体总闲扯什么于立群在郭沫若去世后,突然发现“40年前一封长信”,得知姐姐旧事才自绝云云,则显然是对岸造谣抹黑。这是早就考证清楚的。
其实,就连“苦主”郭安娜自己,也真诚原谅郭沫若,认为这不是他的错。“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过”,这是她的原话。她是典型的日本女人性格,逆来顺受惯了。
“鼎堂”时期
据郭氏连襟陶晶孙《郭沫若与安娜的相遇》,她与郭沫若相识于日本东京圣路加医院,时为1916年6月。彼时,郭还是冈山六高学生,因照看患肺病的好友,第一次见到了职为护士的佐藤富子。他是一见钟情,发出的第一情书写道,“我看见你时,那是如同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云云。
那年,安娜22岁,情窦初开。据亲近的金祖同回忆,安娜相貌确实是不错的:身高167左右,体态丰润,皮肤白皙,圆端端的脸庞,有一双灵活的眼睛,兼西洋女子的健美与东方女性的娴雅。她出身也良好,为宫城县士族传道士卯右卫门的长女,祖父还是北海道大学的创始人兼首届校长。
在此两年前,她中学毕业,为拒绝父母操办的婚姻,设法出逃至东京做了一名护士,立志献身慈善事业。不想,竟机缘巧合邂逅中国才子郭沫若,并毫无悬念地落入情网。恋爱半年后,他们在冈山开始“同居”。她的娘家当然是坚决反对的,她为此不惜断绝关系,形同“私奔”。
翌年3月,安娜怀孕,不得已放弃刚考上的学业,从此成为专职家庭主妇。在此数年间,他们接连生下5个孩子,四男一女。而在此期间,他们经济条件是非常困乏的,全部收入只有一点公费、菲薄稿费以及朋友零星接济。郭是九州帝国大学医学毕业生,不难找到工作,但他不愿意屈就,一心想靠写作谋生求名。因为穷到断炊,郭沫若连最爱不释手的《歌德全集》都卖掉了,还曾全家5口到海边替人守过两个月的黑洞洞的仓库。
郭家乐山故居
安娜毫无怨言。甚至,论关系这对璧人其实一直都是同居。自1916年开始,始终没办过正式的结婚手续。直到1947年3月,安娜为了去中国寻夫,特意申请与“郭开贞”结婚并得到批准,才在自动失去日本国籍的同时,成为郭法定妻子。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21年。1937年,中日全面抗战爆发,郭沫若无能忍受苟安,决意回国参战,安娜是支持的。
日本千叶县市川市郭沫若旧居
分别前夕,郭沫若送了一本《浮士德》给妻子,并在上面用德文题词,“献给我永远的恋人安娜”;而安娜叮嘱夫君的唯一一句话,是“要走是可以的,只要是好好做人......”。这话潜台词是希望他不要寻花问柳。尽管,她似乎随时做好了“牺牲”准备,当初发现丈夫与彭漪兰有婚外情,她也只是指着草席上熟睡的三子一女,幽幽说道,“对不起,是我阻碍这你们罢了”。
北京郭沫若故居内景
1937年夏,郭沫若绕开跟踪士兵,从后门田埂偷溜,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只是,不知他是否想到过,当他在“日本皇后号”大邮轮头等舱兴奋到写诗时,他在千叶县的日本之家已是溃如蚂散:郭家遭到日本警察局地毯式搜查,留下顶包的安娜以“疑似间谍”,成为日本政府的怀疑对象,且被宪兵关进监狱,单审讯前后就有3次,还受到毒打。直到一个多月后,她才一瘸一拐地得以回家,见到惶惶不安的儿女。
千叶县现貌
但安娜都熬了过来。她虽是日本出生,但早已自认“中国人”,且支持丈夫抗日,支持他回国。她对人说的是,“只要我丈夫工作得好,我不怕,苦一点也行”。因为父亲是中国人,儿女在校也受到霸凌。幼子志鸿曾被同学狠狠撞桌上,幸亏经东京大学医学系及时救治,没落下脊椎骨折或扭曲。她生下的5个孩子,除了幼子被迫入了日籍,其余3子1女均是中国籍。当时,日本方曾压迫他们改籍,并“幸灾乐祸”地要强征他们入伍,安娜顶住了全部压力。她被日本人视为“敌人的妻子”、“卖国贼”。
三子郭佛生(佛生),退休前为中科院动物所工程师
更为重要的是,她与5个儿女的生计,一下子面临绝境。当年的8月和11月,郭还接到过安娜的两封信,可此后双方音信就完全中断了,更没法给妻儿寄钱,安娜也收不到任何资助。彼时的安娜,连一点积蓄都没有。本来,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安娜曾只身前往上海,与相关书局洽谈过丈夫的稿酬问题,所得也有数万元之多。可这批款项,郭在动身回国之前,全部取出来用完了,安娜未得分文。走时,郭只在抽屉里放了300元钱作为安家之用。郭沫若离开时,留下了大量手稿及未发表作品,有人愿意高价收购,但安娜态度坚决,完整保留。
生活、儿女教育费用、周围人的辱骂,一切都靠安娜苦撑。他们住在市川镇的郊区,周边都是农田,安娜租了几亩地,跟孩子们靠种田维持生计。农忙之际,她就离家给人打短工。尽管生计和教育费用泰山压顶,她也坚持“郭沫若的儿女必须是成才的”:长子和夫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了研究院,三子佛生考入东京水产讲习所,长女淑子进入东京女子大学数学系,小儿则上中学。她开始跑单帮、做生意,卖水果、去附近浆糊场做工。直到次子博孙,从京都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直接工作,还把所有工资拿出家用,压力还得以纾解不少。
“一个终身的爱国者、革命家”
晚年,安娜跟人诉说当年苦况,说自己是“苦力”。“战争期间,我是没有吃过好东西的呀!养几个孩子,还得下苦力啊!”“我的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她说。
就这样,终于撑到1945年日本战败。8月15日正午,她听到广播,当晚就去理发店弄了发型,还拿出了与夫君共同生活时的一件和服,召集5个孩子一起照相。
为了这一时刻,她足足等了10多年。自从夫君那天凌晨不辞而别后,她盼了一年又一年,熬了一天又一天。她的儿子回忆说,她没事时最喜欢一个人孑然而立于屋外篱栅边,目不转睛地眺望着那茫无涯际的田畴。只因当初,郭就是从缺口处向着田垄走去的,从此杳无音信。
与于立群一家
当即,她向日本政府申请去中国,回到夫君身边。她说,“我一直把中国看成是自己的故乡”,可国内很快内乱,又不得成行。她甚至不晓得夫君是否还健在。直到1948年8月25日,香江《华商报》副刊连载郭沫若的《抗战回忆录》,日本方也翻译连载,安娜一家才得知消息,知道他还活着。
终于,在1948年9月,她带上孩子,带上夫君文稿,踏上了中国寻夫之路。漂洋过海之后,在香江九龙山林道上的一栋小楼内,她见到了暌隔11年的丈夫。只是,夫妻俩早已相顾无言,因为郭沫若10年前就另组家庭,也有了6个孩子。据说,安娜只是她心酸两个字,“我走……”。
书法
痛定思痛后,她正式与郭沫若“谈判”。她请人转达,提出了3个条件:1,郭负责长女、幼子读完大学;2,她本人无工作,应给予相当数额的赡养金;3,在前两项得到满足后,她主动登报声明脱离关系。郭沫若什么态度,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晓得他的回应:前两项都没条件满足,只能答应将部分著作的版权归安娜所有。
那时的郭沫若,确实左右为难,顾此则失彼。他一下子有了3个妻子、11个儿女,也着实不堪重负。
好在组织出面解决了,给安娜及其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都作了妥帖的安排。孩子全部回国,安娜则名义上仍与郭保留夫妻关系。据说,毛先生曾为此说过,“我看一切还是留给时间来解决吧!”
晚年考察定陵,现也无端“背黑锅”留下骂名
此后整整18年,她与郭沫若再无见面。因为长子和夫在大连的中科院工作,她开始长期生活在那里,后来也住在上海。她被推举为政协委员,但平日极少与人来往,也基本谢绝所有社会活动。1983年,她90寿辰,国家希望为她公开祝寿,她再度婉拒,且不愿任何记者访问。关于郭沫若,她只在1938年曾写下《我的丈夫郭沫若》一书,此外再无多言,沉默以对所有悲欢离合。
大连郭安娜旧居
期间,她也偶尔回日本探亲,但每次都只逗留数日而已。她对那些亲人表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万一病倒日本怎么办?她说,她要死在中国,埋骨在中国,“因为我是中国人”。她也确实做到了。1995年,她逝于上海。去世前,她将仅有的全部身家,500万日元尽数捐给中国政府。她并没留下什么遗嘱,晚年和儿女念叨最多的事,是当初在日本老家,郭沫若总喜欢在山中小道上,用伞柄勾住红瓜,然后分给她和孩子们吃......
德者健,仁者寿。最终,她享年101岁,无疾而终。恰好,“101”是郭沫若最喜欢的数字,只因它“象征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他们此生最后一面,也是在北京医院的101病房,这也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巧合,或是一丝安慰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