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袁黄一辈子失败多次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每一个成功的人,或者尚未成功的人来说,肯定都经过大大小小不同的失败,有的人失败后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却越挫越勇。在古代,多次失败而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袁黄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还用到了“飞轮效应”,最后取得了成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小编先给您说说“飞轮效应”。所谓“飞轮”,其实是一种机械装置,常见于汽车或其他转动的机械上,它的作用是存储让轮轴保持转动的能量,在物理上称之为“惯性”。在启动飞轮的时候,通常需要很大力气让它提高转动的速度,等速度到某一临界点的时候,飞轮就获得了足够的惯性,然后就可以不要再借助外力也能保持转动,因此飞轮在机械方面是伟大的发明。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从飞轮获得灵感,从而提出了飞轮效应,即让轮子转起来就必须反复不停地转动,看起来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最终能积蓄能量,而且每一转一圈都不会白费,也就是说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下一次的成功做铺垫,最终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在明朝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做袁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了凡”先生。公元1533年,袁黄出生于浙江嘉兴府渭塘镇,虽然出生一般,但却天赋异禀,少年时就跟随云谷禅师学习经史,天文和军政等。多年之后,袁黄觉得自己光有学问,但没有身份,于是就准备和其他学子一样参加科举,也希望可以步入仕途建功立业,但是袁黄却总败于现实状况,因此也让他感到很苦恼和无奈。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袁黄参加会试,本来他是考了第一名,但结果在考策论的时候和主考官的意见相悖,于是就被主考官判成了最后一名,所以袁黄就惨遭落第,并且申诉无门。从袁黄的整个一生来看,这次会试落第也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失败,所以他一开始消极好久,最终在好友的劝告之下才重新振作起来。与此同时,袁黄调整好了心态,也开始准备第二次科举。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袁黄最终如愿以偿进士及第,不仅有了身份,也步入仕途授宝坻知县。在为官期间,袁黄一心为百姓着想,还上奏希望可以减轻赋税,但这却动了当地一些地主豪绅的利益,于是袁黄不管干什么都备受阻挠。因此,袁黄的事业又遭受挫败,本心想干出一点政绩,但却处处碰壁,有很多次他都想辞官回乡一走了之,但想想好不容易才走上这一步也不忍心就这样放弃。面对一次次的失败,袁黄还是选择了坚持继续前行,最终也算是迎来了一点曙光。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黄调到兵部担任方主事,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再加上东瀛国侵占朝鲜,于是朝廷派兵援助,而袁黄也随军东征。在战场上,您别看袁黄是一个文官,但一点不比武官差,他曾率领3000士兵击退敌人,大获全胜。后来,袁黄和提督李如松产生严重分歧,因此李如松怀恨在心向朝廷诬告袁黄,最终害得袁黄罢官,由此他的仕途之路也彻底结束。对袁黄来说,这算是他人生中第三次比较大的失败,不过此时的袁黄也已经快要成功了。
被罢官之后,袁黄也回到了故乡,并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闭户生活,在此期间他只做两件事,读书和写书。从公元1533年袁黄出生,一直到公元1592年,袁黄在这61年间经历了很多失败,但这些失败对他来说就像一圈一圈的转动飞轮,最终他写出了一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善书《了凡四训》,也算是获得了成功,就像飞轮获得最终的惯性保持持续转动,而《了凡四训》也流传至今。
毫无疑问,《了凡四训》是一本奇书,袁黄以自己的经历为案例,告诉人们如何改变命运,其中有些名言也广为人知,比如“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都值得我们去反复研读,发现其中的人生奥秘。
参考资料:
《袁黄传》作者:杨越岷,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