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用白地膜好还是黑地膜好(覆盖黑地膜和白地膜有哪些区别)
作者简介:文/曹泳春,1965年出生,中国农科院教授,果树专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995年从事果树营养学研究,一直深入到农业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在全国南北果区建立了1200多个优质高效示范园。发表论文20余篇,著书有《曹泳春务果论》和《果树营养循环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五言绝句可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真实地反映出了农民生产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主要种植的是大田作物,中国传统的耕作习惯就是对杂草的彻底清除,因为人尽皆知,有目共睹,如果不除草,草往往容易把我们的庄稼吃掉。
如今,有很多果农按照传统的大田作物管理模式,每年都把果园里面的草除得是一干二净,寸草不生,一毛不拔,误认为草会与果树争水争肥。为了防草,可谓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有的旋耕,有的打各种除草剂,有的烧荒,有的铺黑色地膜,总而言之,果园里面的草,不除不足以平民愤,不除显示不了自己的勤快。
虽然,现在的很多果农通过学习,已经认识到烧荒、旋耕、打除草剂的危害,但是对于铺黑地膜依然我行我素,有增无减,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很多人认为黑色地膜既能保墒,又能防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今天,我来给大家普及一下有关颜色、光照、和温度的物理知识,让各位果农自己分析和判断一下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的区别。
果树的生长与温度息息相关,我们经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绿色植物生长需要通过光合作用转换能量和制造有机营养,但是在深海和山洞里面生长的很多生物并不需要阳光,豆芽的发育也没有在阳光照射下依然正常进行。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这种说法不科学,不全面,但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也有一定的道理。
太阳光线分为可见光和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这都是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光线,而红外线和紫外线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七色太阳光都不会产生热量,太阳光产生的热量是由红光侧边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带来的光热,红外线能带来热度,但不会灼伤皮肤,而紫外线则会灼伤皮肤,具有杀菌功能。
海拔越高,氧气越少,紫外线越强。树皮灼伤主要是因为肥水不足,树势衰弱,缺乏顶端优势,在高海拔地区的强烈紫外线直射下所造成。不过,一张薄纸就可以遮挡紫外线照射的穿透力,所以高原果树上部只要留有少许枝叶就可以防止太阳光的紫外线直射而灼伤树皮。
白色之所以为白色就是因为反光的原因,黑色之所以为黑色就是因为吸光的原因,我们肉眼能够看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不同的物体反射出不同的光线。晚上无光或光弱,所以是一片漆黑。
地上温度和地下温度永远是不平衡的,地上温度越高,地下温度反而越低,反之亦然。远古时代北方人住的窑洞和南方人住的山洞都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开春,地上温度逐渐升高,而地下温度不断下降,如此,我们种植的作物根系吸水吃肥能力就差,生长就很缓慢,人们为了提升地下温度,过去采取锄地的办法,后来又采取铺白色地膜的办法。
为什么铺白色地膜能够提升地下温度呢?因为太阳到地球的光线都是短波辐射,穿透力强,能够穿透地膜;大地到太空的光线都是长波辐射,穿透力弱,一层薄薄的地膜就可以阻挡。白膜反光但聚热,能够提升地下温度,产生“温室效应”,所以我们都是采用白色地膜、玻璃、白膜大棚来为作物生长调控所需的温度。
但是,如今的“白色污染”十分严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现代高端农业都是采取地施“有益微生物菌”和“黄腐酸”来进行提地温和促生根。因为“有益微生物菌”不仅能够以菌抑菌,杀灭或抑制地下病虫害的滋生和泛滥,活化被土壤固定的各种矿物质元素重新吸收和利用,而且还能够在繁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温度,提升地下温度来促进根系对肥水的吸收。无论是生源黄腐酸或矿源黄腐酸,都能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刺激细胞再生,促进根系生长。
我过去讲,黑色地膜没有透气性,于是很多厂家就把黑色地膜整出许多小孔,即使如此,在果园里面也不能铺黑色地膜。因为黑色能够把所有的太阳光线都完全吸收,作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特别是黑色最能吸收红外线,红外线频率较低,能量不够,远远达不到原子、分子解体的效果,而温度正是由太阳的红外线带来的。所以说黑色地膜吸光而不能产生“温室效应”。
我们为什么选择黑色塑料而不是白色塑料来制作遮阳网?如果我们把手伸进铺了黑色地膜的地下,为什么会有一种阴凉的感觉?为什么黑膜下面不长草?那是因为土层阴凉,草籽难以萌发,即使有草,失去光照和温度也无法生长。果园里面铺黑色地膜,虽然不长草,但同时果树的根系也生长微弱而缓慢。
有很多人认为黑膜保水、保湿、保墒,其实不然,那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土壤里面的水量是一定的,黑膜下面的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非常少,少量蒸发附着于黑膜上的水滴又重新回归于土壤,我们从外表看起来误认为黑膜具有保墒功能。
真正能够保墒的还是白膜,白膜下面温度升高,就能够把土壤深层的水分引到表层,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只不过白膜下面容易生草,而草往往容易消耗大量的水分。所以,白膜下面的种子一旦出苗后,就要及时地破膜、除草、少浇水勤浇水,以免幼苗贴近塑膜发生灼烧现象,以免草与幼苗争水争肥,以免土壤缺水引起枯苗。
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果园管理的最好办法还是要进行天然生草或人工植草。一是草不会与木本植物的果树争水争肥;二是草是世界上最好的有机肥;三是草能够保温、保水、保土、保肥、保气、平衡酸碱度、防控病虫害。建议果农改除草为割草,将果园里的恶性杂草割除,控制和维持草高在20cm上下,最好是间植一些优良的草种。如果开春地下温度较低,可以施用含有“五菌六酶”、矿源黄腐酸的氨基酸液体肥,不必再施用白膜或黑膜,造成“黑白无常”的塑膜污染。
如需加入,请点击文末【了解更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