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被灭究竟有多惨(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
端平元年,南宋和蒙古部落联合起来,一起向金国发动进攻。当时,宋金两国已经对峙了一百多年,金国更是以一己之力灭亡了北宋。不过,一直压制南宋的金国,还是无法抵抗宋蒙的联合出击。在蒙古骑兵的帮助下,宋军愈战愈勇,打的金国节节败退。最终,金国在菜州(今湖北枣阳)被宋蒙联军所灭。
然而,后人在感慨金国灭亡的同时,也对南宋和蒙古的联合表示惊异。
其实,南宋与蒙古的联合并非一时兴起,其中的曲折,实在是一言难尽。建炎三年,南宋的使臣洪皓在出使金国的时候,被金国强行扣留。但是,洪皓被迫留在金国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灰心丧气。他广泛记录了金国的各种情况,然后,想方设法将信息传递给宋廷。
绍兴十二年,经过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洪皓对金国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他给故国写信,说金国如今正在走下坡路,且一直受到蒙古的威胁。因此,朝廷可以趁机谋划北伐,早日收复故土。但可惜的是,宋廷方面却以“绍兴和议”为由,将洪皓的提议放在了一边。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的皇帝完颜亮集结兵力,气势汹汹地想要南伐。所以,南宋将领刘锜、吴璘为了抵抗金兵,主动向蒙古、契丹各部提出了合作的想法。可是,当时蒙古诸部纷争不断,不成气候。再加上金国和西夏的阻挠,宋蒙联合一事一直没有实质上的进展。
嘉定四年,蒙古与金国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蒙古军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占据了主动,但在金军顽强的抵抗下却始终难以获得大胜。到了嘉定九年,金军抓住机会实施反击,一举收复了河北一带的五十多座城池,使局面开始对蒙古军不利。
本来,经过几年的战斗,蒙古方面已经疲惫不堪,很难再扳回战局。而金军只要保持这种态势,继续稳扎稳打,胜利将指日可待。但是,骄傲自大的金宣宗竟然将很多军队南调,命令他们南下攻宋。在金宣宗看来,强大无比的蒙古军都不是自己的对手,更何况是一向孱弱的南宋。
如今,大局已经,不如开始双线作战,以此获取更大的优势。此时,蒙古军正被金军压地喘不过气来,一见金军大批南下,顿时士气高涨。他们虽然暂时处于下风,但游牧民族出身的军人,又岂是能够轻易战胜的?很快,金国占领的太原、河中等地接连失守,河北、陕西一带危在旦夕。
金宣宗见状,不禁为自己的失策后悔不已。他立即下令将南伐的军队调回,以防蒙古军长驱直入。不料,南宋经过多年的修生养息,其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金军和宋军一交战便打的难舍难分,实在难以撤出战斗。无奈之下,金国只好陷入两线作战之中。最终,连年战乱耗资巨大,使强盛的金国被战争拖垮了。到了1224年,金宣宗驾崩,他的三儿子金哀宗继承了皇位。当时,金国的山河已经被蒙古和南宋打的残破不堪。
但是,金哀宗从父亲的失误中吸取教训,果断向南宋示好,然后,收缩防线休养生息。而南宋见金国与蒙古打的不可开交,倒也乐得隔岸观火。之后,金哀宗励精图治,用了六年时间恢复元气,终于抗住了蒙古的进攻。但不料,蒙古军绕道邓州,突袭金国,打了金国一个措手不及。
经此一战,金国损失了十五万精锐,连都城汴京也被蒙古攻占了。最后,惶惶如丧家之犬的金哀宗只好退到蔡州,重新谋划下一步战略。
都城丧失,令金哀宗痛心疾首。可是,他不想着从蒙古手里夺回汴京,反而打算南下占据南宋的地盘,然后,以此为根基继续发展。
这样一来,金国彻底得罪了南宋和蒙古。
从1233年开始,求胜心切的金哀宗不断下令攻打南宋。而且,在宋金战况尚不明朗之时,金哀宗更是孤注一掷,命令大将武仙集中兵力攻打四川一带,想要使四川成为金国的领土。
武仙接到命令后惊得目瞪口呆,他久经沙场,一眼就看出了这个计划的漏洞。不说别的,只要好好看看地图,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诞不经。一旦进入四川,岂不是自投罗网?金哀宗不懂军事胡乱指挥,可武仙却不想死得糊里糊涂。
于是,武仙果断向南宋投降,然后,将金哀宗的计划和盘托出。南宋得知之后迅速派兵伏击,一举打败了金国的七万大军。之后,损失惨重的金国,除了坚守蔡州之外别无他法,而在蒙古军的步步蚕食之下,蔡州也很快成为了一座孤城。
蒙古见金国危在旦夕,于是,不断出兵攻打蔡州。而且,蒙古军主帅塔察尔更是亲自率军出击,想要彻底消灭金国。
但不料,金国人见亡国之祸就在眼前,一个个都豁出了性命与蒙古军展开了激战。塔察尔组织了好几波敢死队前去攻城,都被杀红了眼的金兵打了出来。看着呼声洞天的金兵,塔察尔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他马上下令停止攻城,然后,修筑堡垒围困金国,想要将金军活活困死。
这本是个好计策,但此时,蒙古的粮草也开始告急。这样一来,谁拖倒谁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南宋也不是不担心蒙古,但金宣宗和金哀宗的两次南下危害极大,已经将宋金之前达成的和议完全撕碎。如果,这次金国起死回生,那么,宋金之间仍要爆发战争。
想来想去,南宋感觉除了联蒙抗金之外别无选择,于是,南宋下令攻打蔡州,并给蒙古军送去了三十万石粮草。1234年正月十日,蔡州在宋蒙大军的联合攻击下宣告失守。
至此,金哀宗自尽殉国,曾经不可一世的金国灭亡。
总之,宋蒙联合之举是在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促成的,而南宋政府并不是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只不过是两害相比取其轻罢了。
参考资料:
【《金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金史· 宣宗·本纪第十六下》、《金史·卷十七·哀宗本纪第十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