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呼吸之间

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呼吸之间(1)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搏斗中,呼吸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曾赴武汉参加“抗疫”的专家向笔者感慨道:“我当年就是通过学习解放军总医院专家俞森洋的专著,才开始接触到呼吸机的。他的《当代呼吸疗法》,至今仍是我们ICU工作和进行机械通气的重要参考……”

俞森洋曾任解放军总医院原南楼临床部呼吸科主任,是呼吸领域的资深保健专家。现在,他已经70多岁,每年仍有200多天忙碌在保健病房。

有一年冬天,某医院会诊室内,空气显得有些凝重。多位专家眉头紧锁,对着一名患者的两张胸片陷入了沉默。这时,一个人站出来,语气坚定地说:“我认为肺炎其实并不重,更大的原因在于合并了心衰。”众人循声望去,是一大早刚从北京赶来参加会诊的俞森洋。

初来乍到,他掌握清楚情况了吗?肺炎和心衰是两种治疗方案,他能担责吗?他有什么理由,否定名医名家的诊断?面对一连串的疑问,为谨慎起见,俞森洋再次仔细比对胸片,态度更加坚定,话语掷地有声:“我坚持我的判断,我愿担责。”后来,按照俞森洋的治疗方案,病人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拍板定案的底气,来源于日积月累的耕耘。常年奋战在临床一线,俞森洋对保健工作日臻精熟,对老年呼吸危重病的抢救和监护更是有独到的见解:“老年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很多症状表现不一样,必须发现其中细微的变化,准确找出病因。”

1970年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俞森洋怀揣梦想参军入伍,在基建工程兵某团卫生队工作。国家招收第一届呼吸内科研究生时,他考入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分配时,俞森洋主动选择来到当时的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工作。

“南楼工作要求更高、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并且不太自由,还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你愿意去吗?”面对一脸严肃的导师,俞森洋坚定地回答:“只要是工作需要,我愿意去。”

对于俞森洋来说,南楼有一样东西深深吸引着他——两台国外进口的多功能呼吸机。20世纪70年代,呼吸机在国内是稀罕物件。虽然刚刚有了仿制呼吸机,但呼吸机压力不稳定,救治病人时常出现故障,稍有不慎就是医疗事故。俞森洋读研究生时便搜寻查阅了大量国外文献,并自主翻译多种呼吸机的说明书,不舍昼夜地进行研究。

学习了相关理论,也有了临床实践的“宝贝疙瘩”,将这两者结合必将发挥最大效能。俞森洋带领小组加紧攻关,一刻也不敢懈怠,成为国内最早将多功能呼吸机和呼吸治疗应用于临床的团队。

俞森洋一边参考学习国外经验,一边在临床一线值守护理病人,及时总结并改进机械通气技术,不断提高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成熟,其与危重病症的紧密联系也日益凸显,将呼吸内科作为单一学科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进一步论证后,俞森洋在《中国呼吸和危重监护》杂志创刊号上,撰文论述了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学的渊源,积极倡导将呼吸内科和危重病症的救治结合起来,为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1980年以来,俞森洋采用现代机械通气技术,救治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老年呼吸衰竭2500多例;对于极为凶险的多器官衰竭抢救,俞森洋带领团队密切配合,成功救治了“五个器官衰竭”的病例。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归纳总结自己运用机械通气的经验,他的《老年呼吸衰竭救治及机械通气临床应用》荣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还撰写了《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机械通气的监护和临床应用》《当代呼吸疗法》等多部医学专著……

大风降温过后,北京冬日寒意逼人。俞森洋顶着寒风,裹着大衣一路走来,开始了他的“寻常一日”。

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俞森洋走进病房,中青年骨干纷纷投来敬意的目光。来不及寒暄,俞森洋走向第一个病人。今天他要带领医生们进行教学性查房,针对病情需要讲解得更加细致,也需要站立更久的时间。

“老年人极容易呛水,一呛就会发生误吸。年轻人用抗生素自然恢复得快,但老年人很可能一个感冒就会影响多脏器功能。所以抗生素怎么用,用到什么时候停,虽然简单,却大有学问……”俞森洋对患者病情的分析细致入微,对用药剂量、时机的讲解更是语重心长。

这样的教学性查房,俞森洋已记不清到底讲过多少次。病人病症表现多样,在临床一线进行教学,是帮带年轻骨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肺炎的治疗要注意哪些细节、机械通气怎么调……全部病房走完,年轻骨干们受益匪浅,录制的视频也即将传至各科室学习。俞森洋松了一口气,坐了下来,这么高强度的查房,对年事已高的他来说,实在是个挑战。

这时,一名护士突然神色慌张地跑来告诉俞森洋,某床位一位患者突发紧急症状。俞森洋赶紧起身,二话不说便匆匆赶往患者床前。

俞森洋沉着冷静地研判病情,有条不紊地组织医护人员为病人调整通气参数。一场临床教学再次展开:机械通气怎么通,呼吸衰竭怎么抢救,通气时如何兼顾多脏器功能处理……病人的病情趋于稳定。俞森洋不仅为年轻骨干们上了一堂机械通气实践课,也上了一堂医德课。

从医多年,俞森洋经常教导年轻医生,要争做一专多能型人才。当年,俞森洋任呼吸科主任,危重症还未并入科室,但解放军总医院所有的危重病抢救现场,几乎都有呼吸科医生的身影。在俞森洋看来,呼吸衰竭往往会导致患者心脏、肝脏等器官功能下降,呼吸科医生必须随时奋战在急救现场。

在临床一线,俞森洋注重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他给年轻医生提出4点要求:一是品行好,二是素质高,三是作风实,四是悟性高。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医术好、学养高的医学保健人才茁壮成长,受到业界广泛认可。他当年精心培育的业务骨干,如今大多成为学科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不少人走上南楼各个科室的领导岗位。他默默奋战半生的临床部呼吸科形成学科优势,南楼请外院专家会诊的情况越来越少,而外院请南楼呼吸科专家会诊的越来越多。

著作等身,功成名就,退休后的俞森洋原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他接受了单位的返聘,仍然奔走在临床会诊第一线,寒来暑往,风雨无阻。

20世纪90年代,很多开国元勋、革命前辈逐渐老去。他们曾为革命出生入死,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能当他们的保健医生是难得的缘分。想到这里,俞森洋充满了干劲儿。

这些革命前辈也会送给俞森洋相关的革命回忆录,讲一讲曾经的战斗故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铁血战斗、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由当事人亲口讲述,让听者别有一番滋味。这让俞森洋更加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远程会诊系统的搭设为问诊提供了便利条件,俞森洋临时远行出差的次数逐渐减少,但他的工作量却一点没减。省下来的路途时间,他用来搜集业内最新动态,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成一篇篇论文、一本本专著,为更多业内年轻医生提供理论指导。

而今,年逾古稀的俞森洋仍坚守在临床一线。医院会诊有时一天两场,他坚持一周至少查两次房,一年会诊危重症病人达到百余例。

从医56年,俞森洋获得的荣誉让人目不暇接:全军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第七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二等奖,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中国呼吸医师奖,中央保健工作突出贡献者……

一呼一吸间,青丝成白首。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俞森洋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党50年,俞森洋将医者精诚、名医风范,印刻在“为党奋斗一辈子”的足迹里……(■张 虹 许 敏)

(解放军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