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让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文/芨芨草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的写作者,对纸质的书籍还是怀有很深的感情。
某日,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文章中说,人所做出来的结论往往是自相矛盾的,但正因为自相矛盾,才有不断被证明的结论。
这话听起来有些绕口,但事实就是这样。文章还举了两个有名的例子,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例子1:
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正准备把他的“将数学还原为集合论”的巨著交付印刷的时候,他收到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的一封信。罗素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有些集合本身是自己的子集,有些则不是;那么,那些由不是自己子集的集合构成的集合,是不是自己的子集?
正是因为这样一封信,推翻了弗雷格用逻辑学和集合论为数学奠基的尝试。但此时,书稿已经即将开印,弗雷格只得在书稿的最后加了这么一段话:对一位科学家来说,再没有比在其学术大厦完工时发现基础已被动摇更惨的了,而这就是我在本书付梓之时收到罗素来信后的处境。
这也就是说,弗雷格认同了罗素的疑问,对于自己的科学研究的自相矛盾性。
例子2:
出生于捷克布尔诺的数学家哥德尔准备申请加入美国籍。作为一个数学家,哥德尔很快发现了美国宪法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他准备接受例行面试的时候,他的好朋友爱因斯坦建议他不要那么认真,反正面试也只是一个形式。
但对于哥德尔来说,不肯妥协的性格体现在他生活的一丝一毫之处。面试开始时,他和面试官有了这样的对话——
面试官:“你原来是哪国人?”
哥德尔:“奥地利。本来也是个民主国家,后来就变成纳粹国家了。”
面试官:“这种事在我们美国绝不会发生。”
哥德尔:“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来证明给你看。”
然后,哥德尔就开始列式了……
看到这里,我其实差一点就把一口茶喷了出来。“开始列式了”让我看到一个数学家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的那种辩证精神。
有人说,数学其实就是一门自相矛盾的科学,在数学里面,你永远能找出关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结论来。数学如此,生活其实也是如此。
就如同一个人的说话做事,并不是有时就是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对或者错的。比如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他说的话永远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却从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比如有一次,他在组织公司活动的时候说:“这是一次所有人都能参加的集体活动——不过,我建议女士们慎重,或者最好回避啦。”
女士们可不答应了,纷纷起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参加?”
朋友慢悠悠说:“因为活动有比赛,如果输了就得跳‘脱衣服’哦——”
女士们顿时沉默。一会,有人嘟喃着说;“那你还说所有人都能参加?”
朋友又说:“那是因为我相信女士们不会输的!但是万一输了呢?”
你看,他就是这样自相矛盾地绕着说,但是又很好地把问题的症结抛了出来。
我奇怪地问朋友:“那换个适合女士玩的不就行了?这样子说,女士们自然会犹豫了。”
朋友说,那是赞助商指定的活动,他没有办法更改程序,所以也只能这样说。哦,原来自相矛盾的背后是有“规则”的。
难怪说,“自相矛盾”会和“第一等智慧”挂勾!在看似自相矛盾的背后,是人的智慧在指引,在主宰着事物的进程。
中国是个古老的民族,中国人自古到今,都有着非凡的智慧。但我们看看那些能够流传的“俗话”,却又充满着相克的矛盾。
比如我们提倡宽容别人,就会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反过来,却有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又比如: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你说,这流传下来的俗话不也是自相矛盾么?但这样自相矛盾的话,却分别适应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事或人。比如,讲究合作的时候,就会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但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时候,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虽然矛盾,但听者却又能得到宽慰。所以说,“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这话,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