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渔鼓唱一场多长时间(湖南Rap渔鼓北派VS南派)
卷首语
湖南 Rap
二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渔鼓,是在新宁老家。驼背的老艺人手捧渔鼓筒,坐在村中晒谷坪的大石头上,用绥宁方言唱他自编的《投亲》。那时,我只能听懂丁点儿绥宁话,但从他悲戚的说唱声调里,隐约得知他身世悲惨,走投无路。一个小时,他如泣如诉的说唱,敲击人心,硬生生将一圈村民唱得眼圈通红,以衣掩泪。
年长一些,偶然听到国外的黑人 Rap,不自觉又想起了渔鼓。同为社会最底层的音乐,他们都是即兴说唱。前者可不借助乐器,后者也只是一个渔鼓筒、一块简板,有时加一个镲,一根筷子。唱见闻、唱市井、唱人间冷暖、唱喜怒哀乐 …… 他们走到哪,唱到哪儿。只是黑人 Rap 终成乐坛流行乐,而湖南的渔鼓,却难登庙堂。
△湖南渔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昆山
背着渔鼓,艺人们行走四方,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渔鼓带着粗蛮的生命力,带着大地的温度,慰藉着辛苦耕作于田地上的人们,它是土地的使者。一代代渔鼓艺人记录亲历见闻,他们一钹一镲之间敲出的那些渔鼓词,像一本本兼容并蓄的百科全书。有帝王将相的辉煌历史,有家国荣耀,也有世间疾苦。一个渔鼓,也是我们与祖先的连接点。在唱词里,我们与祖先相遇,知晓他们的生活和小情绪。
听渔鼓的日子,天气阴晴不定。耳边,渔鼓声声,我相信这绝不是一首挽歌。没有它们,谁来吟唱这浮生与人世呢?
△九澧渔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行文。
渔鼓濒危
" 嘭嘭 ",见附近听众坐满,斜捧着渔鼓的老人站定。只见他两手并用,同时敲击鼓面和半边镲," 嘭嘭 …… 镲镲 ……" 同时响起,有如疾风骤雨、千军万马。持续一阵后,声音戛然而止。见下面再无喧哗,他清了清嗓子," 黄花遍地开,道徒下山来,渔鼓一声响,大家安下来 ……"
这是传统渔鼓的开场,虽然艺人所说的 " 道徒 " 是说道之意,跟道教并无关联,但渔鼓的前身是 " 道情 ",即 " 打渔鼓,唱道歌 "。道士传道或化募时击打竹筒、竹板控制节奏,来叙述道家之事,道家之情。这种方式传至民间,人们除去了它的宗教内容,保留了打渔鼓说唱的形式。
以渔鼓为业的民间艺人走村串户打渔鼓,说唱随行见闻、社会民情、市井生活。渐渐地,渔鼓成为传递民情生活的纽带,在全国风靡起来。如今,全国仍有 22 省有渔鼓,它们因地域有别,打上浓厚的地方烙印。渔鼓传至湖南,以湘江流域和沅澧水流域为中心,扩散开去。
这种根植于民间的说唱艺术,正慢慢被市场吞噬,打渔鼓的艺人也只能在红白喜事场合遇见,它已面临消亡的险境。2014 年,湖南渔鼓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隔 5 年,渔鼓的传承和保护有了起色,但生存或者毁灭仍然是道思考题。
△慈利渔鼓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辉明在表演渔鼓《渔鼓根生》。组图 / 卢七星
南派、北派同根同源
你可能不知道,倒骑毛驴游天下的八仙张果老怀抱的法器就是渔鼓。
取向阳而生的楠竹,截留中间粗壮笔直的那段掏空,经过蒸煮,用猪板油、蛇皮等蒙住下端,再用布箍紧,就做成了渔鼓筒。利用剩下的楠竹削出三块竹板,连起来,制成打渔鼓用的简板,再配上筷子、镲就是打渔鼓的标配乐器。渔鼓艺人通常斜捧着渔鼓筒,两手并用,一钹一镲连续敲击之后,就开始说唱了。
渔鼓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到元代时,已非常流行。那时,民间很多人以打渔鼓为生,他们在城市街坊或小镇集市说唱。渔鼓 " 嘭嘭 " 声一响,过往行人、街坊住户就围拢来。但直到明清时期,它才真正在湖南形成 " 有板有眼 " 的完整唱腔。湖南渔鼓也脱离道教思想,过渡为民间说唱的娱乐方式。
△九澧渔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颜昌春在唱渔鼓《投亲》。
湖南渔鼓广布湖南三湘四水,但因为地理环境、方言差异、音调、音乐等有别,每个地方的渔鼓不尽相同。渔鼓传入一个地方后,艺人们往往将当地的语音词汇、唱腔曲调融入其中,打上当地烙印。因此,湖南渔鼓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说唱风格,它还有南北派之分。
在湘江流域的湘中、湘南区域,是湖南的湘方言地区,这些区域内流行演唱的湖南渔鼓,基本上是以衡州渔鼓风格为代表,称之为 " 南派 "。这一风格的渔鼓演唱对湘东一带赣、客方言区内流行的渔鼓有一定的影响。北派渔鼓,流行于澧水、沅水流域,为北方官话西南方言区域的渔鼓演唱风格,以澧州渔鼓为代表。在地域上,湘中、湘南一带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因环境而源起的道教文化较为发达,庙宇众多,相关的庙会、集市兴盛。流行于这一带的南派渔鼓,说唱内容大多与生老病死、人生习俗相关。湘北一带则为冲积平原,多为汉族与土家族杂居地,澧水流域又深受楚俗巫风影响,流行于这一带的北派渔鼓,不仅在道具和唱词上留有楚文化痕迹,它的表现形式也有厚重的土家巫风遗存。
除此之外,渔鼓还受区域内其他山歌、小调乃至戏曲派种的影响。不仅演唱曲调、方法有别,在伴奏乐器上也有相异之处。湘西、湘北的渔鼓除用渔鼓筒与筒板伴奏外,又加上小镲,而湘中、湘南的渔鼓则使用月琴、二胡、碟子或三弦伴奏。这种不同的伴奏形式,已约定俗成,沿袭至今。
△零陵渔鼓艺人、湖南渔鼓省级非遗传代表性承人唐天宝展示渔鼓。
很多地方的渔鼓已经濒危
慈利渔鼓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辉明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刚打渔鼓那会儿,家家户户流行打渔鼓。老人生日,孩子们请人打渔鼓祝寿;谁家结婚,请人打渔鼓说好话;孩子出生,也请渔鼓助兴;农村葬礼上,渔鼓艺人更吃香," 那时跑不赢场子 "。可近几年,就连农村红白喜事场合都甚少有人邀请打渔鼓,他很多同行都改行了," 我也改行了,只是一些晚会、汇演、惠民活动我才会打渔鼓 "。
跟他处境相似的渔鼓艺人很多。渔鼓不能谋生,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地方的渔鼓已经濒危。根据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2014 年 12 月,湖南 122 个县(市、区)中有 38 个县(市、区)的渔鼓,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但 2018 年 12 月,他们调研的数据中,全省只有 20 个县(市、区)有渔鼓艺人。
那些尚有渔鼓艺人活跃的地方,他们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目前,仅有祁东县、临澧县、衡南县、零陵区、慈利县、祁阳县 6 县(市、区)的渔鼓在当地百姓的红白喜事中还有演出市场,部分艺人还能依靠渔鼓演出维持生计。虽然这些地方在传承上存在青黄不接乃至断代的状况,但尚有一些生机与活力。而澧县、桃源、安乡、津市、汉寿、鼎城区等 7 个县(市、区)的渔鼓传承人处于商演少、带徒少,一般只在本地各种联欢、汇演、惠民活动中演出的濒危状态;最让人痛心的是,永顺、古丈、龙山、保靖、会同、辰溪、邵阳双清区等湘西、湘西南 7 个县(市、区)的渔鼓因老艺人年老体弱且后继无人,已基本濒临消亡。
究其原因,除了时代变革,社会环境变化导致渔鼓艺人后继乏人、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外,还跟行业自身丢失传统、缺乏经典、创新力弱,导致观众断层有关。此外,政府保护措施不够有力,也导致渔鼓面临发展颓势难以逆转的窘境。
△祁东渔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华春在表演渔鼓。
湖南渔鼓 " 祁东现象 "
生存或者毁灭,始终是湖南渔鼓的一道思考题。在这道题上,祁东渔鼓的逆生长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
在祁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给出的数据中,祁东渔鼓现在保存传统的曲目有 400 多部,近年来创新的曲目也有 300 多部。这个 1952 年从永州划入衡阳的小县城,渔鼓辉煌时曾有渔鼓艺人 416 人,渔鼓队伍 60 多支。即便现在渔鼓市场遭遇重创,很多地方的渔鼓濒临消亡,祁东渔鼓仍在逆势发展。" 祁东县现在登记在册的渔鼓艺人还有 236 人,渔鼓队伍 60 余支。" 祁东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艺人大多以渔鼓谋生,他们平均每人每年唱渔鼓的收入可达七八万元。" 祁东渔鼓已经成为全国渔鼓发展‘现象级’的范本。" 湖南渔鼓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昆山说。
为什么祁东渔鼓在萧条的渔鼓市场中脱颖而出呢?" 我们不一味守旧,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走一条适合祁东渔鼓的路子。"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华春说。祁东渔鼓已经脱离传统一拉一唱的单口渔鼓,转换成六人乃至十多人轮流分角色扮演的渔鼓表演,电子琴、二胡、碟子、三弦都运用其中。在内容上,也不完全拘泥于乏味的说书,而是加入当地的祁剧、地花鼓、祁东小调等唱腔,甚至现在的流行歌曲也融入其中。" 跟观众同步才有市场,才有生存的空间。"
在谋求渔鼓生存和发展上,不管是艺人还是保护单位,都小心翼翼在摸索。2006 年以来,常德市文化馆每两年举办一届包括渔鼓在内的鼓王擂台赛,每届擂台赛都会吸引全市各地包含渔鼓在内的各种鼓书艺人同台竞技、角逐鼓王。" 鼓王 " 不但在本地一夜成名,在演出市场上也身价暴涨。这样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加入渔鼓传承的同时也为渔鼓艺人拓宽生存空间。
尽管如此,湖南渔鼓的传承和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该如何继续,依然没有标准答案。
撰文 / 潇湘晨报记者 伍婷婷 通讯员 陈沙琳 孙琴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