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vlog用一年时间改变自己(自律Vlog走红焦虑心理在作祟)

“改变自己,只需一个月”“让你无法自律的10个原因”“坚持五点起床,打卡学习五个月”“认清多巴胺后,我实现了真正的自律”……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自律”,这些都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标题。近期,《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了一篇关于“自律Vlog”的文章,该文还提到,网上另一类反其道而行之的内容同样火爆:“自律Vlog假得不能再假了”“自律是个骗局,长期主义才是内驱力”“求求大家,别再跟谷爱凌学自律了”。

自律vlog用一年时间改变自己(自律Vlog走红焦虑心理在作祟)(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两类内容看似针锋相对,其实都在谈人的自控力,只不过前者更倾向于提供参考意见,后者主要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揭示前者的局限性。我们也能勾勒出“自律Vlog”目标受众的画像。现实中不乏为身材、容貌、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感到焦虑的群体,而其他人梳理总结的自律建议,能让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世界的悲欢是相通的,自己的烦恼,同样可能在困扰着其他人,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具体建议,也为人们走出焦虑、掌控自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在复杂的个体面前,他人的建议未必有很好的适用性。当各个平台铺天盖地都是“自律Vlog”的时候,我们也要警惕这类流行内容中的“虚伪”成分,“反自律Vlog”就起到了一个观点对冲的作用,它提醒人们要注意区分有关“自律”的讨论:究竟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还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焦虑?

当然,“反自律Vlog”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有效的信息增量,恐怕也需要人们慎重看待。毕竟,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个体想要逃脱被营销号带节奏的命运,就必须慎思明辨,在所谓的“友情提醒”面前,保持方向和定力。

在抽离个体经验的探讨中,“自律”可能让人感觉更陌生,但它距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社会运转需要一套规则体系,自律就是指导人获取健康生活的一把钥匙,它支撑起人们内心的秩序感,驱动着人们去追求良善生活。但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性也有惰性和不足,而自律往往意味着要克服不良习惯,自查自纠身上的缺点。在自律精神的召唤下,有些人会在不断精进的过程中,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当压力过载时,“自律”就会变成精神“束缚”。

自律vlog用一年时间改变自己(自律Vlog走红焦虑心理在作祟)(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律是个人对自我的一种约束,它更强调个体的自发自为,更加注重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体行动的自觉。然而,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讨论中,“自律”却感觉有些“变味”。对于部分缺乏自制力、行动力的人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律自足的生活,但如果一个人已经在工作生活中拼尽全力,甚至已经尽力做到最好,这个时候还对其强调“自律”,显然就会使其感到倦怠,而变成一种无效激励。

可怕的是,在某些环境中,一些人把“自律”当成一种道德评价,认为如果你达不到他所认为的自律标准,那就是堕落,就是没有理想、不知进取。其实,每个人的境遇是不同的,人生状态自然有高低起伏,不全都是高歌猛进的。不同人之间的人生理想和价值预期千差万别,如果“自律”不是根植于真实的自我能力,也难以让自己获得成就感,那么个体就难以找到生活的重心,难免会陷入焦虑之中。

不管别人怎样臧否你的人生,给出怎样的“自律”建议,个人首先要有自信和勇气审视自我,只有找到适合自我的“自律”节奏,才能畅快地享受人生。而自律的人生,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获得幸福、体验美好。想增强对人生的掌控感,需要个体关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但也需要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气度,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达观胸襟。对年轻人来说,只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感,才不会被那些“毒鸡汤”误导。

撰文/白毅鹏

编辑/黄帅

责任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