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资治通鉴关于完璧归赵的记载)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四》

【原文】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解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了突出主角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秦昭王被塑造了一个彻底的陪衬人物。但是在写给宋神宗以及此后帝王看的《资治通鉴》中,关于这个故事的每一句记载都值得反复品读。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资治通鉴关于完璧归赵的记载)(1)

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

秦昭王想要用十五城去换和氏璧——这本身又是一个荒唐的决策。之前我写过一篇头条号——《资治通鉴》告诉你:任何荒诞的决策都没有这么简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看历史文章)。作为秦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直接打下统一基石的秦昭王,会用秦国将士用鲜血换来的十五座城池去换一块和氏璧,用脚指头想想都不太可能。笔者以为,秦昭王此举真正的目的应有要有两个:

一是赵武灵王去世后,秦国忙于攻打魏国、韩国、齐国,与赵国没有直接的军事斗争,他摸不清赵国的底细,借此用以城换璧的方法,摸一下赵国君主和将帅的底。

二是秦国可能真正计划要对赵国动武了。但是没有出兵由头,于是编了这么个由头。

赵王欲勿与,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

赵惠文王很实在,肉体也很诚实,一下子就漏出了胆怯之心:

一是不想给,却又害怕秦国的强大不得不给。

二是想用和氏璧换十五座城池(也还划算),但又害怕被欺骗。

秦昭王的摸底策略马上见效了,赵国君王优柔寡断、手足无措、患得患失,应对无法的样子跃然纸上

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王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

仅看蔺相如对赵惠文王的回答,感觉逻辑有点混乱。

一是物物交换,讲究的你情我愿。我想不想和你换,那是我的事情,哪有什么理直理亏的说法。

二是宁可秦国负我,不可我负秦国。弱国无外交,仅此一下,再次让秦昭王确认了赵国的实力

蔺相如此次的出发点,无非就是在和氏璧不得不换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赵王得到秦国的十五座城池。

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

秦昭王看到赵国使臣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前来换城之时,他对赵国的摸底行动和效果已经达到,自然也就“无意偿赵城”。

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

蔺相如能从秦昭王处骗得和氏璧,秦王也不生气。

蔺相如随从如此轻松地能回到赵国,秦国也不追杀。

此两点更说明了秦昭王的目的根本就不在和氏璧。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资治通鉴关于完璧归赵的记载)(2)

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

秦昭王的目的达成了,对于蔺相如“礼而归之”,实际上是秦昭王表演了一下外交礼仪,顺便麻痹一下赵国、赵惠文王和蔺相如。

果不其然,在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国开始攻打赵国,两国20余年的和平被打破了。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资治通鉴关于完璧归赵的记载)(3)

后来,秦国还用过这一招去摸过齐国的底。

齐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法章病逝。秦王得知新继位的齐王年幼,其母以太后身份主政,觉得自己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于是派使者去一探虚实。

《战国策·齐策六》:“秦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齐襄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后以“齐后破环”为称颂后妃智解疑难的典故。

秦王看见齐后如此智慧过人,气魄雄伟,便不敢对齐国轻举妄动。

所以,完璧归赵其实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一次失败的政治斗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