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和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字里有乾坤,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汉字的历史和演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字的历史和演变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字里有乾坤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近期,央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开播,为观众讲述汉字背后的故事。该片从最基本的汉字切入,每集聚焦一字,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每个字的来源和流变。神奇的汉字世界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吧。
汉字的起源
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从语言到文字的跨越无疑是文明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早在五千多年前,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古埃及人在石碑和神庙中刻下了神文。数千年后,大多数古文字都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甚至被人们彻底遗忘。相比而言,中国创造文字的历史没有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么久远,但是中国的历史从未间断,不断演变的汉字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粘合剂。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按中国上古神话的说法,神农氏“结绳而治”,这似乎说明当时还没有正式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就是说,文字起源于黄帝时期,而具体创造文字的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淮南子》更是用一种夸张手法记述了那不平凡的一幕:“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当然,仓颉造字只是一种传说。也有人认为,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彩陶或甲骨上的刻划符号和象形符号,如半坡遗址中出现的五十多种刻划符号。这些符号整齐规范,已经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或许可以认为就是汉字的萌芽。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汉字是商朝时期刻在甲骨或铸在铜器上的文字。目前,考古学者共发现了16万余片甲骨,刻在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四千多个。这四千多字中,经学者考证认可的约三千字,其中释读一致、形成公论的有一千多字(其余不可释读或学者们释读时存在严重分歧)。
从逻辑上说,商朝文字已经相对成型,这也可以合理推测出,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应该远在商朝以前,即在夏朝甚至更早。尽管不能准确确定产生年代,但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无疑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多为图画文字演变而成。甲骨文之后的文字,是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时期的金文。狭义上说,金文和甲骨文都属于“古文”, 金文在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太大区别。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文字面貌更加规范,逐步脱离了图画的范畴。
《“字”从遇见你》视频截图。
西周末期,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在金文基础上别创新体,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通行文字“大篆”。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之上,它虽然与甲骨文、金文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但字形已经相对固定整齐,结构笔画也比金文更为圆转美观。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式微、诸侯割据,各国文字在字体、结构、笔画等方面也不尽相同。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中国的文字才算归于一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的演变过程其实也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秦朝时期,丞相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一次删繁就简、美化加工的改进,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小篆”(亦称“秦篆”)。小篆除了将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还将每个字的笔画固定下来。这时的文字逐渐成为整齐、和谐、美观的方块字体,为后世文字的规范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时的小篆固然规范,但书写起来十分繁琐。因此,当时民间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秦隶”的字体,这种字体将小篆改圆为方、改曲为直,书写上相对简便,所以在当时十分流行。
汉朝以后,由秦隶发展而来的“汉隶”,对小篆字体进一步简化,使得文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为提高。因此,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为隶书,毛笔书写成为当时的主流。在隶书的基础上,书法史上又有章草、今草和狂草的演变和探索。与此同时,糅合隶草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开始盛行。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初起于东汉,完善于六朝,成熟于唐代。在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的不断努力下,楷书将隶书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因其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在此后一千多年里都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此外,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还有“行书”,它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难识,因而也是大众常用的一种字体。
汉字的简化
近代以来,汉字字体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简体字的应用和推广,这一过程也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这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虽然半年后遭到部分人反对而收回,但其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80%为文盲。文化水平过低,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阻碍。为了迅速改变文化落后面貌,新中国随后开展扫盲运动,这也使得简化汉字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这既是当时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也是汉字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此前楷书简体字的集中整理和正式认可,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方案,有54个偏旁被简化,此外还将544个繁体字简化为515个简化字。
作为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此次简化汉字改革采用了社会上长期广泛流行并约定俗成的简化汉字,同时也规范了千百年来流行在民间的俗体字、减笔字、手头字等。方案公布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儿童识字、成人扫盲和日常书写,对缓解许多人识字难的困境和文化普及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文字由竖排改为横排,也来自于此次文字改革。(金满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