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毕加索齐名的画家有哪几位(他与毕加索其名)
艺 术 · 点 亮 黑 夜 中 的 那 一 盏 灯
保持童心,不是拒绝成长。
环顾四周,
有着原始的粗砺岩石,
充斥着美丽的光。
这是一个避难所,
艺术家在这里,
可以平静地唤醒梦幻的艺术。
这里是胡安·米罗(Joan Miró)
位于马略卡岛的工作室,
“嘘!……”
虽然米罗是一个音乐迷,
但他在工作时需要保持绝对安静。
1978年春季的一天,
米罗的孙子庞耶,
第一次进入这个画室,
“当我看到他的作品,
我仿佛看见了自由。”
“我真的无法将这种自由,
与祖父85岁的年龄相匹配。”
庞耶感到非常奇怪,
祖父为什么会有如此天真的一面?
飞翔与变形,冥想的鸟儿迁徙,
以及星座和银河的流动……
这是属于米罗的梦境,
也是他在嘈杂的世界里,
所保持的赤子之心。
他以独有的姿态,
去对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
用自己无限的童趣和探索欲,
去弥补这个世界的不完整。
米罗《加泰罗尼亚景观》,1924年
米罗《荷兰室内景一号》,1928年
小时候,
一根棒棒糖就能使我们破涕为笑;
一场简单的游戏,
就能让我们玩到忘记吃饭,
但我们长大后,
似乎对世间的一切司空见惯,
很难有什么事业以外的东西,
能让我们兴致高涨乐此不疲。
除非天下奇观,人间美味,
或是天下掉下个大馅饼。
而米罗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
保持童真地画画,
以至于你在欣赏他的作品的时候,
只管去看它是否漂亮就好了。
米罗《蔚蓝的金色》,1967年,巴塞罗那米罗基金会藏
米罗1893年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
父亲是一位金匠和珠宝商,
母亲出身于细木匠家庭。
或许是由于父母两个家庭传统技能、
工艺设计的影响,
米罗自小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
但他性格内向,腼腆寡言,
他的父母并不以为他会有很大的出息。
但内向的人,难道从小就应该
被打上失败的标签吗?
答案是:不。所谓内向的人,
就是从自己内心获得力量的人。
你越是瞧不起,我便更要加倍努力,
于是米罗年仅14岁时,
就展示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
父母也真正开始重视他的艺术梦想,
把他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学习。
米罗《蓝色二号》,1961年
来到巴塞罗那后,
米罗那颗长期受到压抑的
内心也随之释放,
于是少年米罗给学校的老师
留下了“捣蛋愚莽”的糟糕印象。
三年后他从美术学院退学,
灰溜溜地回到了家中,
出于对家庭的责任,
17岁的米罗帮着父亲打理生意,
当上了一名商业职员。
然而米罗的内心,
始终默默孕育着一颗艺术的梦想。
枯燥的工作让他抑郁不乐,加上过度的劳累,使他第二年患上了重病。
父亲把他送到蒙特洛伊镇附近的农村疗养,好在生活这个宁静的农村,米罗可以俯瞰金色的海滩、粗犷的断岩、坚石叠成的农舍、环绕村落的橄榄树和葡萄园……
米罗《蜗牛的轨迹》,1940年
在农村静心疗养的这段日子里,
米罗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是继续重复枯燥的机械生活,
还是应该重拾自己的艺术梦想?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米罗《静物和旧鞋》,1937年
于是身体康复后,
米罗又回到巴塞罗那,
通过与校方的多次沟通,
又回到了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学习,
主修桑特·鲁克艺术团体开设的课程。
该团体在建筑上的杰出创造性,
激发了年轻米罗的热情,
并给予米罗很深远的影响。
也是在这个时候,
米罗开始了绘画的创作。
他用最错综复杂、最抒情的构图,
和最优美最华丽的画面,
漫不经心地在画布上,
自由弯曲伸展游动……
毫不考虑的美学规则、
血红色的线条、
和突然爆裂出来的各个色块,
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
交织相间着的点、线、面,
像爆炸四溅的宇宙流星,
带着浓烈的浪漫和自由。
米罗《小丑狂欢节》,1925年
米罗《华丽翅膀的微笑》
西班牙人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
还有他对生命的乐观与热情,
在米罗的画作里得到完全展现。
无论这些画看起来用色再多、
结构再乱,都不会让人产生
一丁点儿的不舒服。
正如米罗自己所说,
这些画是他“梦里的颜色”。
因为康定斯基,
我们知道尺子和圆规;
因为蒙德里安,
我们时刻在打趣着胶带,
对绘画史做出的贡献;
而因为胡安·米罗,
我们明白了实现梦想,
还得靠徒手去“耕耘”。
但对于一个怀有雄心大志的画家来说,
巴塞罗那的天地实在是太狭小了。
此时,米罗的视线盯上了
有着艺术家天堂之称的——巴黎。
经过艺术变革的巴黎,
对米罗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
于是1919年他离开家乡,
首次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
这个时期的巴黎艺术家荟萃,
美术馆和博物馆珍品如云。
即使家境还算富裕,
米罗却不拿家里的一分钱,自力更生。
所以当时的米罗还只是一个贫穷、
而并无盛名的青年画家。
即便如此,
他也随时保持着体面的着装,
美丽的西服搭配着精致的手工皮鞋,
看起来像一个律师或银行家,
甚至一个英国贵族。
米罗每天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他的画在巴黎无法卖出。
但精神的富足,
是金钱所难以买到的。
米罗过得落魄的同时也在巴黎
认识了许多艺术界的朋友,
甚至是来自他祖国的画家毕加索。
毕加索买下了他的一张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也一直被珍藏着。
毕加索与米罗
但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毕加索性格外向,米罗性格内向,
毕加索的外在表现就像一座火山,
而米罗则是内在像一座火山。
思想决定了人生,
而圈子决定了命运。
通过毕加索的介绍,
米罗结识了更多云集在巴黎的艺术家。
也许我们会有偏见,
但是命运没有偏见。
1925年,米罗参加了在皮埃尔美术馆
举行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展览。
从这之后,他的作品就被人们
称为“梦幻绘画”。
米罗《黎明前的星座》,1941年
很多人在见过米罗本人后,
纷纷惊叹眼前这位传统克制的艺术家,
居然能在画布上释放出,
如此惊人的视觉能量,
平时的米罗总是戴着一副面具,
只有回到工作室时,
他才会脱下面具,
变成野兽、魔法师、色彩魔术师。
他既要生活,也要梦想。
自1930年后,
米罗的作品就一直定期在纽约等城市展出。
作为超现实主义领袖人物之一,
米罗在世界画坛上的名望仅次于毕加索。
甚至有媒体评价,
除了毕加索和马蒂斯之外,
他比当代欧洲的任何大师都更为知名。
许多人说米罗的画,
表达了人类最强烈的情感,
热爱、仇恨、信任和恐惧。
他本人是否也与他的画作一样敢爱敢恨?
米罗承认自己对女性的魅力十分着迷,
可以说除了绘画之外,
他终生探讨最多的也是
女性和男女两性生活。
但在生活中,
米罗从不寻花问柳,
他一生只爱过两个女人:
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
晚年的米罗,来到了马略卡岛,
在这里,他可以俯瞰地中海,
看着成群的海鸥,
在海空之间自由翱翔……
当时人们认为,
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
米罗已经退休,
在马略卡岛等待死亡。
但他并不害怕死亡,
也不害怕失败。
他害怕的只有一件事:
丢失自己。
所以米罗始终没有放弃绘画,
反而随着年纪的增长,
风格越来越强烈、越有表现力。
米罗始终像个孩子一样画画 ,
不讲究任何手法,却能深得人心,
因为看第一眼就喜欢,这就是艺术。
1983年12月25日,
米罗在他的画室去世,
享年90岁。
即便是在去世的前一周,
他仍然像个老顽童一样,
对世界充满着好奇,
对生命保持着敬畏,
纯真地爱着这个世界。
我们总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虽然岁月无情催人老,
但只要我们的心不老,
只要我们能保持天真、
那份属于大人的童心,
再加上一个海纳百川的心胸,
谁又能挡得住幸福的脚步呢?
保持童心不是拒绝成长,
更不是幼稚的为人处事的借口,
而是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创造力,
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希望,
就算这个世界并不如你愿,
但你也要做自己的王子和公主。
愿身处尘嚣的你,
能够在心底的某个角落,
为自己保留一个童心的位置,
依旧可以像小时候无畏的自己一样,
带上盔甲,披上战袍,
迎着漫天的黄沙,
不理会世俗的烦恼和喧嚣,
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