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县古称(太康都城古称阳夏)
龙曲东、龙曲西、龙曲南
龙曲东、龙曲西、龙曲南三个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龙曲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传说宋朝时龙曲村西北有一水渠,水很清澈、渠特别深,水渠弯弯曲曲好似一条龙,人们以“渠”“曲”谐音命名为龙曲,村因渠得名龙曲村,后来人丁兴旺,因地理位置分为龙曲东、龙曲西、龙曲南三个村。
常西、常南、常北
常营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常营镇,村名的来历与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有关,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的部下名将常遇春曾在此地扎营,因此得名常营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常营西村、常营南村、常营北村三个村,简称常西、常南、常北。
北街村、东街村、西街村
逊母口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逊母口镇,原名兴隆镇。据传,西晋时期长沙公陶侃曾到此处寻母,又因宋代运粮河经过此地,在此地设有渡口,故名寻母口,后演变为逊母口村。因人丁兴旺,发展成为城镇,为方便管理,根据地理位置分为逊母口北街村、逊母口东街村、逊母口西街村,简称北街村、东街村、西街村。
西村、东村、北村
老冢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老冢镇,原名枣子集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隋朝末年,一位起义军将领战败而死,下葬于此,其冢大如山丘,故改名“老冢”。因地理位置分为老冢西村、老冢东村、老冢北村,简称西村、东村、北村。
朱口东村、朱口西村
朱口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朱口镇,原名葛岗村。北宋运粮河经过此地,在此设有渡口,有村民朱华在此摆渡为生,于是将此地改名为朱华村。后来此地人来人往,逐渐发展成为集市,称朱家口集,简称朱口。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朱口东村和朱口西村。
马头东、马头西、码头北
马头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因北宋时期运粮河经过此地,在村东设有码头,因而得名码头村,沿用过程中误传为马头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马头东、马头西、马头北三个村。
符草楼东村、符草楼西村
符草楼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符草楼镇,原名小王庄村。明末符姓先祖在此建楼一座,并在楼顶套建一栋小楼,村名因而改称“符套楼”,后演变今名符草楼。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符草楼东村和符草楼西村两个村。
马厂村
马厂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马厂镇,原名白秋集村。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在此安营扎寨,养战马数百匹,因而得名马场村,沿用过程中演变为马厂村。
张集村
张集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张集镇,原名邱岗集村,后因张姓增多,清咸丰年间改名为张集村,沿用至今。
清集村
清集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相传,明朝初年赵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清冢村,住在一棵清香树下。后来人丁兴旺,居民逐渐增多,兴起小集,称为清香集村,简称清集村。
大许寨村
大许寨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大许寨镇,原名土桥寺村。清道光十年(1830年)此地村民修筑城寨,因村民多为许姓,且村庄规模较大,故改名大许寨村。
西街村、东街村
杨庙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杨庙乡,因明朝时此地有一座杨家庙得名杨庙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杨庙西街村和杨庙东街村,简称西街村、东街村。
王集村
王集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王集乡,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姓先祖迁居此地,后来人丁兴旺,逐渐发展成为集市,名王集。
温良村
温良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张集镇,原名小桑庄,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朱温篡唐称帝后,因与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连年混战,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巩固统治地位,收买民心,便从江南征来一大批粮食赈济山东、河南一带灾民。运粮官押运粮船从南至北沿清水河道逆行运往大梁店(今太康县张集乡与马厂乡交界处)。当时,大梁店有一个较大的粮仓,在温良村东北六里处。粮食运到温良村西头时,前方无法行船,只好暂且卸船,存放在此村。运粮官到村后,村民端茶送饭,待如宾客,十分热情。粮食在该村存放多日,完好无损。运粮官很受感动。他问该村叫什么名字。地方官回答:“小桑庄”。运粮官听罢,认为“桑”与“丧”谐音,不吉利。他结合存粮该村多日的体会,便取用《论语》中描述人生处世准则的“温、良、恭、俭、让”中的前两字,将该村更名为“温良”,以示对村民的褒奖。又因温良村紧靠清水河,有一渡口,人们又习惯称该村为“温良口”。清咸丰年间,捻军四起,反抗清朝官兵。村民自保,在村四周挖壕修寨。寨门上书“温良寨”。因而人们有一段时间把该村叫做“温良寨”。一九五零年,村寨墙被扒掉。该村直到现在仍叫“温良”村。
独塘村
独塘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独塘乡,相传明朝初年,该村有一水塘,却不属村中雷、宋、潘三姓中任何一姓所管,故名“独塘”。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独塘中、独塘东、独塘西三个村子。
五里口
五里口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五里口乡,因距运粮河墩埠口岸五华里路程而得名五里口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五里口东和五里口西两个村。
高朗村
高朗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高朗乡,原名双阁村。清咸丰年间高朗集毁于水患,集迁于此,遂改名高朗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高朗东、高朗西、高朗北三个村。
转楼村
转楼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转楼镇,原名黄土岭,清朝初年,村民在村子西南建有一座转角楼,称转香楼,又称转角楼,村因楼而得名转香楼,后简称为转楼村。
高贤村
高贤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据史书记载,孔子七十二贤人中的高柴(字子羔)是春秋时期的魏国人,因魏国内乱,子羔逃难至此,以教学讲学为生。子羔死后葬于此地,村民未来纪念这个贤人,将村名改为高贤村,沿用至今。
芝麻洼东村、芝麻洼西村
芝麻洼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芝麻洼乡,原名董安镇,曾名吕洼。因地势低洼,生产芝麻而得名芝麻洼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芝麻洼东村和芝麻洼西村两个村。
聚台岗村
聚台岗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高贤乡,元末明初,并无“聚台岗”这个村名。太康县城西北“一溜十八岗”,这些都是丘岭状的大岗子,远古时候,先祖们选择高岗而居。元末明初有“栗半截,宋半岗”的说法。一个姓氏居住在一起,当时叫门。许家门、高家门、张拐、后赵、聂庄等村民分散居住在岗子上。由于历经战乱和朝代变迁,著名的南台大庙变成了废墟。当时聂氏家族在朝为官,势力很大,把南台改为聂家的亮马台。明朝中叶,聂氏家族败亡之后,重修南台大庙,下请帖邀请各姓氏都要参与,但是无法落款,需起个名字,最后按“村前有南台,后有岗”,就取村名“聚台岗”。
顾庄村
顾庄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大许寨镇,原名坟前顾,由太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少保端肃古都御史顾佐墓在村北而得名坟前顾村,沿用过程中简称为顾庄村。
车屋刘村
车屋刘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芝麻洼乡,村名来历都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传说东汉末年,王莽赶刘秀,途经太康县西北一带。一日,刘秀一行几十人来到一村庄,因疲惫不堪,想找一个安全地方住下来,这个村的多数人家房屋破旧,只有一姓杨的大户人家有一栋两屋小楼,刘秀便差人与杨姓主人商量,希望能借住一宿。谁知杨姓人家见刘秀一行人狼狈不堪,便将他们拒之门外,刘秀无奈之时,村中一刘姓人家得知落难者与自己同姓,便把放置马车的屋子腾出来,让刘秀一行人住下。刘秀人困马乏,又想即便王莽差人追来也不会搜这间破车屋,因此这一宿睡得又香又甜。第二天一大早刘秀被主人家的饭香唤醒,饭间刘秀想起昨晚被杨姓人家拒绝之事,心生感慨,顺口说出“楼不留,车屋留”。也许正应了刘秀的这句话,这个村子里姓刘的人家越来越多,而拒绝收留刘秀的杨姓人家,自此之后家境日趋衰败,不久便从这个村子里消失了。后来,村里人为了纪念刘秀,把村名改为车屋刘村。
后坡村、前坡村、东坡村
后坡村位于周口市太康县马头镇,据马头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始祖弟兄二人从山东省东昌府朝城县枣林庄徙居河南开封府太康县古家马头集南二里马蓬村。传说此地地荒人稀,有虎盘踞。他们率众人驱虎而奠其居,因此,马头王又称虎头王。老大王仲礼建业于马蓬村(现名后坡村),老二王仲智建基于前马蓬村(现前坡村)。后来王氏家族繁衍生息,宗支分居,传言此处为虎卧之地,卧必有坡,就把马蓬村更名为后坡村,前马蓬村更名为前坡村,从后坡移居马头东六里的东王庄更名为东坡,其寓意为一虎卧三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