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的等级怎么区别(人参分类分级及鉴别方法)

  根据来源分类

  ●野生的人参叫作野山参。

  ●栽培的人参叫作园参。

  ●幼小的野山参移植到田间栽培,或园参移入山野生长,都叫作移山参。

  ●产于朝鲜者,其性偏温,叫作高丽参,或叫朝鲜参、别直参等。

  根据加工方法分类

  ●园参晒干或烘干,叫全须生晒参。

  ●园参除去小支根后,晒干或烘干,叫生晒参。

  ●人参经蒸晒干或烘干,颜色带红,叫作红参。

  ●园参除去小支根后,扎孔浸糖,晒干或烘干,或鲜参经冰糖闷制晒干,叫作白糖参。

  ●支根或须根经蒸后晒、烘干,叫红参须。

  ●支根或须根经晒干或烘干,叫白参须。

  商品分类

  *生晒参。由园参加工而成。9~10月间(秋季)采挖5~7年的栽培人参,称鲜人参或园参水子。防止折断须根及支根,洗净,晒干或烘干。加工品有生晒参和全须生晒参。支根和须根晒干或烘干,称白参须,又分白直须、白弯须、白混须。

  *红参。将刷洗干净的鲜参,除去不定根(艼)和支根,蒸3小时左右,取出晒干或烘干。支根及须根同法加工称红参须,有红直须、红弯须、红混须之分。

  *林下参。生长15~20年后采收。通常加工成全须生晒参。

  *边条参。生长8~9年采收,中间倒栽2~3次,整成人形。具有“芦长、身长、腿长”的特点,形体较美。

  *糖参。取鲜人参加工,包括顺针、浸糖等步骤。

  *红参片。取红参去芦头,蒸软、烘软或润透,切斜片、横片或段,干燥。

  *生晒参片。取生晒参去芦头,蒸软、烘软或润透,切斜片、横片或段,干燥。

  *白糖参片。取糖参去芦头,蒸软、烘软或润透,切斜片、横片或段,干燥。

  进口参

  *朝鲜人参。人参栽培品。参体粗壮顺长,芦粗短且多为双芦(习称双马蹄芦)。

  朝鲜红参:又称“高丽参”“别直参”。圆柱形或方圆柱形,芦短粗,长1.5~2cm,直径几与主根同。主根顺长,多单支。棕红色,半透明。气无,味甜、微苦。

  朝鲜白参:全体长约10cm。芦较细。白色,有不规则纵形褶皱,质轻泡。气无,味微甜、苦。

  *日本红参。日本红参又称“东洋参”,栽培品,芦较细。主根上部常有黄色粗皮,分枝短,常骤变细。饮片周边黄棕色。

  鉴别方法

  植物形态

  人参为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短,上有茎痕(芦碗)和芽苞;茎单生,直立,先端渐尖,边缘有细尖锯齿,上面沿中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花菩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头2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个,扁圆形,黄白色。

  人参为掌状复叶,通常一年生者生1枚三出复叶(习称三花),二年生者生1枚五出复叶(习称巴掌),三年生者生2枚五出复叶(习称二甲子),四年生者生3枚五出复叶(习称灯台),以后每年递增1枚复叶,最多可达6枚五出复叶(习称六匹叶)。六匹叶以上就称“棒槌王”了,叶子数也不再增加。

  生晒参

  主根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全须生晒参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的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地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

  或主根多与根茎近等长或较短,呈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长1~6cm。表面灰黄色,具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生晒野山参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支根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可称“雁脖芦”,上部具密集的茎痕,有的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习称“枣核”。

  生晒野山参与生晒参的区别要点:

人参的等级怎么区别(人参分类分级及鉴别方法)(1)

  林下参(常冒充野山参)

  *性状。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圆柱形、菱角形或人字形,长1~6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部或中上部有环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鉴别。林下参的经验鉴别,主要集中在芦头、主根、须条及纹点上,20年的林下参与野山参相比形似而嫩。

  芦头:十年以后的林下参进入增重期,芦碗长得硕大而显眼。二十年后,芦碗长得更大,表明林下参进入快速增重期,茎秆粗壮。形成整支芦头的芦碗由下至上明显增大,而野山参芦头的芦碗由下至上慢慢增大,大小不明显。

  林下参年限短,只有两节芦(圆芦和马牙芦),缺少象征年限久老的堆花芦。芦碗稀疏间距宽,是林下参性状特征之一。

  主根:林下参年限短,增重快,主根色白,体胖,质嫩,东北参农俗称“白胖小子”“白胖娃娃”。该丰满的地方都丰满了。而野山参年限长,增重慢,色黄白,体灵巧,质结实。

  林下参有灵体、顺体,太肥的土地也会出笨体。分腿自然,小腿显嫩,虽无野山参的锥形尖腿,但不臃肿而显顺长形。

  白白胖胖肉质嫩,是林下山参的性状特征之二。

  须条:十年以后林下参,主须清少,只有二三条,须长,但支须不清而茂盛,又细又软无韧性。远非纤维化,不像野山参的主须清,支须也清,极富弹性。

  主须稀少,支须多,细软柔和正旺盛,这是林下山参性状特征之三。

  其他

  艼:年限短,无,即使有也细如丝线,一烘干就脱落不见了。

  纹:年限短,无纹,即使有浅纹,也是在膀头,浮浅二三道而已,绝无野山参的铁线纹。

  点:年限短,须条上一般不会有珍珠点,除非生长在干燥的土层,这种情况很少见。

  无艼无纹无珍珠,是林下参的性状特征之四。

  林下参的年限识别

  十年:芦头挺直,主根胖而圆乎乎,虽已成形,但显稚嫩。

  十五年:芦头拐弯,参体开始横卧而生。主根胖而有凹陷,初见不规则的圆柱。

  二十年:芦头压缩成萦迂曲旋状的鹰脖芦,主根外表有凹有凸还有体须,体征逐年貌似山参。

  林下参的经验识别可归结成一句顺口溜:芦碗稀疏间距宽,白白胖胖肉质嫩。主须清少支须多,细软柔和正旺盛。无无纹无珍珠,林下山参老为贵。

  野山参

  *根茎。也称地下茎,即主根顶端细长部分,俗称“芦头”。每年秋季地上部分脱落,在根茎上留下一个茎痕,俗称“芦碗”,其数量随参龄增加而增加。根据根茎形态,可将根茎分为下列几种。

  马牙芦:根茎上茎痕明显,稀疏而大,形如马齿状,多在根茎的最上段。

  堆花芦:根茎上的茎痕排列紧密,形如堆花,多在根茎的中段或上段。

  圆芦:根茎上的下段茎痕,因生长年久而长平,表面比较光滑,形如圆柱,故名“圆芦”,多在根茎的最下段。

  线芦:根茎细长而较圆滑者称为“线芦”;较粗长而不太圆滑者称为“草芦”。

  竹节芦:根茎在一定间隔处呈环节状突起,形如竹节,多在根茎的中下部。

  二节芦:根茎上端形态是马牙芦,下段是圆芦或竹节芦者称为“二节芦”。

  三节芦:同一个根茎上具有马牙芦、堆花芦、圆芦(或竹节芦)者,称为“三节芦”。

  雁脖芦:根茎一般是直立的,因生长受阻等原因,从某部位弯曲,形似雁脖,称为“雁脖芦”,也称“回脖芦”。

  *不定根。即根茎上长出的支根,俗称“芋”。其形状为中间粗,两端细,呈枣核状,俗称“枣核芋”。根茎基部生的不定根,称为“护脖芋”;两个不定根对生于根茎两侧,称为“掐脖芋”;不定根(芋)和根茎(芦),统称为“芋帽”。

  *主根。山参主根称为“体”,根据其形状可分下列几种。

  灵体:体态小巧玲珑,支根(腿)匀称,明显可分,多为2条,分裆自然,体短粗而质坚,支根短粗,须根细长。根形呈菱角形、元宝形或跨海形,称为“灵体”。

  横体:主根短粗,两条支根分裆角度大,或有一条向横向伸展者,称为“横体”。

  顺体:主根较长,圆柱形,支根顺直生长者,谓之“顺体”。如为1条支根者,俗称“赶山鞭”。

  笨体:主根较长,支根2条以上,粗细不匀,主根和支根极不相称,体形蠢笨。

  疙瘩参:主根短粗,近似圆球状,支根两条以上,长短不匀称,明显细于主根者,谓之“疙瘩体”。

  *须。支根上生长的细根称为“须”或“须根”。老山参的须根上具有小疣状物,俗称“珍珠疙瘩”。须根可分下列几种。

  皮条须:即山参的须根粗细较均匀,细长,清晰而不乱,柔韧而不脆,似皮条样,中下部缀有明显的“珍珠疙瘩”。

  水须:在须根上生长的细小的吸收根,俗称“水须”,白色,细嫩而脆,多数在植株枯萎后而脱落,少数变为次生须根而继续生长。

  *皮。主根的外层表皮,称为“皮”。皮的色泽、老嫩程度与生长年限、地势、坡向、土壤、水分等条件有关。

  老皮:表皮粗糙,黄`褐色,无光泽。

  嫩皮:表皮鲜嫩而细腻,黄白色而有光泽。

  紧皮:表皮细腻,老嫩程度适中,外皮丰满,内在充实,黄色而无光泽。

  锦皮:皮肉质地坚实,皮紧细腻,黄白色或金黄色,外皮似锦缎,故称“锦皮”。

  *纹。主根上部外表的环状横纹,俗称为“纹”。生长年限越久,横纹数目越多,越紧密;生长年限较短,其横纹浅而稀。根据主体上的纹理,可分如下几种。

  螺旋纹:横纹仅密环于主根上部,纹理细密而深,呈螺旋状,称为“螺旋纹”,为纯山参基本特征。

  浮纹:横纹浮浅而稀疏者,称“浮纹”。生长年限短的山参,多显浮纹。

  断纹:山参经移植后,横纹断开,断续延散到主根下部。

  野山参的质量以生长年久、芦长、碗密、带圆芦、体丰满、纹深而密、螺旋状、枣核、带珍珠疙瘩、须根坚韧不易断,五形俱佳者为上品。具体可概括几句:“芦碗紧密相互应,圆膀圆芦枣核。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下,具此特征野山参。”

  山参商品化标准

  无论是野山参、移山参、籽趴、苗趴、老池底还是老栽子上山,只要它们生长的年限相同,其有效成分就相差不大。但是作为商品参要求却因五形不同,而价格各异。因此为了培育具备山参形状的林下参,就必须首先懂得什么形状的人参栽苗有培育的价值,以便按要求正确选择园参栽子和老栽子。所谓山参五形,即分为芦、体、须、皮、纹。

  *芦。芦有竹节芦、碗芦、圆芦、线芦、雁脖芦、堆花芦(蹲脖芦)等之分。

  竹节芦:芦似竹节状,是同年生人参中芦头较长的一种。这种参年头少,土壤覆盖的深,一般形体比较好看。

  碗芦:碗芦也叫草庐,这种芦芦碗比较粗大,而且芦端而密。有的参芦从上到下全是碗,同样的参,碗芦比竹节芦参价格稍贵,因为它的年头要比竹节芦参长。如果圆芦、线芦和雁脖芦上头有几个碗,那就是标准芦。

  圆芦:参芦的下部无竹节和碗,只有上端生有3~4个芦碗。圆芦的周围有些小米粒大小的珍珠疙瘩,芦长一般在7cm以下,这是山参的标准芦。

  线芦:芦细而长,举而不起,一般都在8cm以上,它是圆芦的一种,一般都是在树根里边长出来的。所以这种参的体重比同龄参都轻。雁脖芦是线芦的一种,它只是弯曲得像大雁脖头一样。

  堆花芦(蹲脖芦):堆花芦参大都生长在大乱石窖中的大石头上面。石头上面土层太浅,甚至只有青苔覆盖拔不出长芦,这样年复一年的在参的膀头上挤成一堆形成疙瘩状芦,这种参个别参贩虽然不喜欢,其实它却是一种好参。

  *体。林下参移栽关键是选择什么样体形的参栽子,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样一棵野山参因体形不好就会降低销售价格。野山参的体形从广义上讲有灵体、笨体、顺体之分。作为商品参以灵体为佳;从狭义上讲灵体参又分菱体、人形体、蛤模形体等,总之不超过4根侧根的,体灵而怪,美观好看则为好。

  *须。野山参的须根少,清疏而细长,老而坚韧,人们叫它为皮条须,须的全身有小米状的珍珠点。

  *皮。野山参皮细而紧,皮老光滑有光泽,因为生长的土壤不同,有的皮呈金黄色,有的皮呈黄褐色。

  *纹。野山参的横纹细而深,连续呈螺旋状,最好集中在主根(参体)的膀头上,不超过主根的三分之一。

  *野山参与老池底参的鉴别。见下表。

人参的等级怎么区别(人参分类分级及鉴别方法)(2)

  人参的其他加工品特征

  *白参。主根长3~15cm,直径0.7~3cm。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断续的环纹,下部有2~3条支根,全体可见加工时的点状针刺痕。味较甜。

  *红参。全长6~17cm。主根长3~10cm;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可见环纹,下部有的具2~3条支根。根茎上有茎痕。质硬而脆,折断面平坦,角质样。气特异,味微苦。

  *糖参。上端有稀疏粗横纹,下部有支根2~3条。全体淡黄白色,有点状针刺痕及白糖结晶。断面黄白色,疏松,味甜。

  *白参须(生晒参须)。有直须、弯须、混须3种。上端直径约0.3cm,下部渐细,长短不一,最长达20cm。弯须则弯曲而细乱。混须则细支根占50%以上,须根占40%以上。

  *红参须。长条形或弯曲状,棕红或橙红色,有光泽,半透明。断面角质。气香,味苦。

  *饮片

  生晒参片:外皮灰黄色,体轻质脆,切面灰白色,显菊花纹,皮部有黄棕色小点。香气特异,味甜、微苦。

  红参片:长椭圆形斜片。切面红棕色,半透明,中央有浅色圆心。质坚脆。气香,味甜、微苦。

  *白糖参。上端有稀疏粗横纹,下部有支根2~3条。全体淡黄白色,有点状针刺痕及白糖结晶。断面黄白色,疏松。味甜。(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名贵中药材的识别与应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