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龙湖和西湖谁的面积大 看水脉与文脉的交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君 刘晓阳 沈剑奇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中传唱的龙湖,蒲苇多姿,荷叶田田,数千年生生不息,静静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淮阳人。

6月24日,淮阳县龙湖,湖面浮光跃金,鱼戏荷间。驾船穿行荷丛的李全良,像唱渔歌一样和船上的游客介绍淮阳荷花:“下月荷花节,再来会更美!”

淮阳龙湖和西湖谁的面积大 看水脉与文脉的交融(1)

然而,穿越千年的龙湖,世代更替中,也曾走过弯路。曾经,靠山“吃”山,靠湖“吃”湖,面积相当于三个西湖的龙湖被迫成了淮阳人繁衍生息的“土地”。

数不清的“小格子”,把龙湖“拆”成了块块“补丁”,当地村民借以养虾种藕,维持生计;环保意识不强的村民,把龙湖边变成了“垃圾场”,生活污水和垃圾被随意排放到湖里;临水而居的渔民,有的私搭乱建“湖景房”,有的填湖造宅……

龙湖在呻吟。被破坏的生态,如同枷锁,束缚着淮阳发展的脚步。回过神儿的淮阳人,更视这碧水如珍宝,守护“母亲湖”,关乎淮阳发展的千年大计,整改在行动。

拆“格子”,让被分割的湖面合拢起来。龙湖水面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综合旅游开发、鱼虾养殖和蒲荷种植,净化了湖水,美化了环境。曾经的渔民转换身份,李全良和300多名乡亲或当起了驾驶员开游船,或当起了保洁员维护龙湖环境,成了公司“上班族”。

补水源,把被挥霍掉的湖水充盈起来。两次引沙颍河水补给,萎缩的龙湖重现烟波浩渺,恢复了千年来补给的“自给自足”。

除违建,把“蚕食”掉的湖景“拿”回来。违建的“湖景房”被一一清除,修建的排污管道将污水直接送到污水处理厂,沿湖搭起绿色长廊……

龙湖在欢唱。湖脉通了,湖面美了,如何把龙湖的水脉和文脉相交融?

太昊陵、弦歌台、陈楚古街……名扬天下的二月二庙会敞开胸怀,一年一度的荷花节盛情绽放,天南地北的游客纷至沓来,观湖、赏景、阅史……

毕生态修复之功,成大美新龙湖。

良好生态的回馈,往往是意想不到的。忙了一天的李全良算了笔账:“今天开了6次船,能挣100多块钱,一个月的收入比过去打鱼一年的还要多。”

鲜嫩味美的龙湖鱼又游回来了。慕名前来品尝的游客让村民应接不暇,龙湖沿岸的渔家乐一条街应运而生。东湖渔家的老板史树民笑得合不拢嘴:“旺季时,所有房间都要提前两天预订,一晚上饭店能翻三次台!”

暮色四合,喧闹散去,渔家乐的服务员王华丽下班后一拐弯,三两分钟就走回了家:“靠着俺这儿的好水好空气,就能尽早脱贫,真好!”

当朝阳在湖面上再次升起,李全良又载着一批游客驶向荷花深处;筹划着扩大规模的史树民打开门店,满怀憧憬迎接新的客人。漫步湖边,清风徐来,荷香扑面。赖于淮阳人的守护,这座千年古城正散发着新的动人气韵。

记者手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千百年来,正是龙湖的一泓清水,孕育并延续了淮阳文脉,使之代代相传。淮阳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唇齿相依的关系,因而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龙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旅游、扶贫融合在一起,得到了生态与经济双重馈赠。

龙湖故事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只有守住生态命脉,才能掌握发展的命脉,造福自己,也泽被后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