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人工智能专题日(华为大佬再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昨天闭幕,实现25个人工智能代表性产业项目重磅签约,总投资近150亿元。
大会不变的是人气。三天大会,121场活动,500余位海内外科学大咖与企业大佬带来智慧碰撞,200余参展企业秀出最新产品与前沿科技,大会全网在线观看总人次破6.38亿。即便闭幕式结束,数据智能等多场论坛仍在进行,人群久久不散。
变化的则是与会者的感受。与上届一样,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去大会展馆实地逛了逛。去年,他觉得“冷”,因为酷炫的展示少了,多是“AI 实体经济”等看似不够时髦的主题。今年则是“看不到”,“因为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应用得越来越深,已深入生产流程,真正化有形为无形。”胡厚崑在大会开幕式上说。
变与不变中,五届大会,究竟给上海带来和留下了什么?
技术与资源
2018年中,当上海宣布将于9月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也立下了要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志向。
当时担任商汤科技总裁的张文,强烈感受到上海的决心与力度。他主导了商汤与上海大规模合作项目落地,包括商汤中国总部暨全球研发总部落户上海项目。被上海沃土滋养,商汤于去年12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今年初,作为亚洲最强算力的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建成运营。
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建成运营。
但张文转眼于2019年自立门户,创立壁仞科技。短短三年,壁仞刷新了半导体界融资规模和融资速度纪录,公司原创架构大算力AI通用GPU芯片BIREN100创全球最高算力,并摘得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大奖。
张文发布BIREN100。
正是冲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地”这块招牌,大量像张文这样在海内外“壮志未酬”的牛人大咖,锚定上海,并如磁场般,引来了团队、技术与资本。仅2020年至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大项目签约就达191个,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各路英雄用足了上海产业链、人才、创新资源和政策优势,在此迅速蝶变壮大。
厚积薄发。去年以来,黄浦江畔有17块芯片成功点亮,其中地平线、黑芝麻等车规级智能芯片有望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局面;算法上,上海基本形成了AI全栈技术产业链,逐步从低阶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决策智能跃迁;在智能终端新赛道上,上海机器人产品已实现批量出海,深兰科技与韩国LG签下的“三年万台”服务机器人协议,创下机器人采购订单世界纪录。
智慧与生态
就在本届大会举办期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首部省级地方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除此之外,全国首个地方性的人工智能五年规划、首个地方性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首个人工智能地方标准技术委员会、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等,诸多“第一次”也都诞生自上海。
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启首年,也被公认为国内AI企业创业潮起之年,大批企业选择上海作为“梦开始的地方”,包括这年12月成立的瀚博半导体。本届大会上,瀚博刚刚发布了国产7纳米云端GPU芯片SG100,多项性能完胜海外巨头的主流芯片。创始人兼CEO钱军感慨,“我们做算力芯片的,在上海被唤作宝贝,我们也确实被宠成宝贝。”
瀚博半导体创始人兼CEO钱军。
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呵护的确肉眼可见。比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支持政策持续更新,上海已累计开放621条1299.4公里测试道路,向26家企业颁发458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测试道路里程数、企业数、牌照数均居全国首位。8月31日,浦东金桥启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这意味着,测试道路从相对偏远地带的“边缘试探”,第一次开放到了中心城区。
浦东金桥启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
而这些政策创新,都离不开历届大会对于AI法治、安全、治理等论坛智慧成果的积淀。五届大会,已发布超过百部AI专业领域重磅报告或倡议,涵盖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行业落地、规范治理各方面,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高端智库平台。
上海氪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朱明杰,中科大少年班出身。因看好上海的产业生态,2018年,在上海市经信委支持指导下,朱明杰联合上海交大成立了AI青年科学家联盟·梧桐汇,并发起“A班计划”,对20至30岁AI方向的博士生进行培养,现已汇聚20余名顶尖AI学术及创业新星,为全球AI顶尖人才创业设立上海地标。
同时,凭借金融中心优势,上海不惜重金助力AI企业。于2019年成立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对外直投已累计超过17亿元,通过子基金撬动的社会资本更高达500亿元。上海还积极帮助优秀AI企业上市,目前已有云从科技等5家AI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联影医疗还成为科创板开板以来仅次于中芯国际和百济神州的第三大IPO。
底气与韧性
五届大会,升起又落幕,给上海AI产业带来底气,留下韧性。
即便面对各类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仍逆势同比增长14.7%。在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达闼、擎朗智能等千余台服务机器人在临港、国展中心等方舱医院大规模落地,上海服务机器人“服务租赁 系统集成”的创新模式真正跑通了规模化应用与系统化部署。
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311家规上企业产值已达3056.8亿元。按照目前增速,实现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的目标,似无多大悬念。
达闼自研人形机器人Cloud Ginger1.0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会现场,身着京剧服饰表演《大闹天宫》中的选段。
达闼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新发布人形机器人Cloud Ginger2.0,2.0版全身柔性关节从34个增加到41个。
有如此自信,是因为上海已从五年前的AI技术创新试验场,变为而今的产业应用实践地。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学术名词,而是与电力、互联网一样的通用技术,以胡厚崑所言的“看不见”的方式,深入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各领域。
这样的自信,从浦东新区科经委党组书记范金成的真实感受中也能读出。在“中国芯”等六大硬核产业集聚的浦东,范金城接触了太多AI芯片企业,“多是成立三四年的企业,越年轻就越有潜力,创始人团队往往背着书包、带着支票和贷款而来,但过几年就能拿着自己企业的股票出去。这,就是在产业高地上的上海速度。”
来源:作者:李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