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诡异之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地名考论)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诡异之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地名考论)(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寓意之文,还是纪实之文?现多认为《桃花源记》系寓意之文,且认为陶文是虚构之故事,其桃花源亦误认是湖南武陵。考当时社会与史籍,实不尽然。近代史家陈寅恪先生据史详加求证,“纪实立说”,指出《桃花源记》之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现将《桃花源记》一文中有关新说申述如下。

一、《桃花源记》之桃花源应在北方弘农或上洛一带

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四起,社会动荡,中原之民纷纷避难,远离故土。当时,中原地区人民迁往他乡者大致是:往东北则托庇于慕容之政权;往西北则归依于张轨之领地;东奔则侨寄于孙吴之故土。而不能远离本土迁往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盗、贼之侵扰。值此战乱,坞遂逐渐发展起来。袁宏《后汉纪》及《后汉书》皆有坞名的记载。《说文》云:“坞,小障也。一曰:庳城也。”其地用坞名之,较早时期以在西北区域为最多,如董卓的坞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诡异之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地名考论)(2)

(今陕西省眉县)就是最显著的例子。城讲究商业交通,而坞由于是宗族或乡党屯聚之地,故坞的特征一般为:一可自给自足,二可防盗贼之侵扰,三可躲避战乱。可以说,《桃花源记》就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古县名,在今河南省灵宝)。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于旧函谷关地置,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为郡治,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或上洛(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分京兆郡置。在今陕西商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地区)。据《水经注·洛水》云:“洛水又东,迳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

又据《水经注·河水》云:“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巷以济潼’矣。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郭缘生纪》曰:汉末之乱,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今际河之西有曹公垒。道东原上云李典营。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西征记》曰:沿途逶迤入汉谷道六里有旧城,城周百余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姚氏置关守峡,宋武帝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大小七营,滨河带险。姚氏亦保据山原陵阜之上,尚传古迹矣。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河水又东迳阌乡(今河南省灵宝)城文化广场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地名考论李新桂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迳皇天原东。《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源,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也。西征赋曰:咸徵名于桃原者也。《晋太康记》曰:桃林在阌乡南谷中。史籍对桃源的记载显著了然。《元和郡县图志·虢州阌乡县》载:“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华州。山高二千丈,周三百余里。桃源,在县东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陕州灵宝县》载:“桃林塞,自县以西至潼关皆是也。”据史载,陶渊明与征西将佐素有交游。《陶渊明集·赠羊长史(松龄)》诗序云:“左军羊长史,御使秦川,作此与之。”依此,陶公直接或间接有得知戴延之等从刘裕入关途中的所见所闻。可推其《桃花源记》之作即取材于此。因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前军于义熙十三年春二三月抵潼关。宋武(刘裕)以首夏至洛阳。其谴戴延之等溯洛水至檀山坞而返,当就在此时。《桃花源记》中所谓“土地平旷”者与“皇天原平博方可里余”相合;所谓“太守即谴人随之往,······不复得路”者与刘裕派遣戴延之等溯洛水至檀山坞而返相似;所谓“山有小口”者,与郗鉴峰山坞的“峰孔”相同;所谓“落英缤纷”者,亦与戴延之被派以四月入山的时令相应。《白氏长庆集》中有《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附序中有谓:“大林穷远,人迹罕到,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泉犹短。”山地高寒,结候较晚,四月正是落英缤纷之时。这是戴延之之所见,而被陶公记入《桃花源记》中,可说是寻常之事。

二、《桃花源记》中之秦乃指苻

《桃花源记》中所述避秦人之子孙亦为桃源或檀山之上“坞聚”中所居之人民。至于所避之秦,推论应为苻生、苻坚之苻秦,并不是秦始皇、胡亥之赢秦。这只是传述此事之人或是陶渊明自身因伪成伪,以及修改所致。苻氏割据关陕达四十年,其间虽有治平之时,而人民亦屡遭暴政、争战的蹂躏。翻检史籍,苻生之政治残暴,民不聊生的情景历历在目。《晋书·苻生》载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入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故当时避乱之人虽“问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者,这是陶公的寓意而特加点缀文章之妙笔。

三、《桃花源记》之桃花源被移于湖南武陵,实是牵连混合之故事

桃源被移于湖南武陵,是因采入了刘驎之入湖南衡山采药的故事。据《搜神后记》(旧题为陶潜撰),其中杂有元嘉四年陶潜死后之事,故皆认为是系伪托,然此书乃随事杂记之体,全书没有系统。书中当有后人增入之文,但不能以此断定该书全系伪托。陈寅恪先生认为,即使该书是伪托,要之必出于六朝人之手,由抄录编辑西昔人旧篇而成。此书卷一第五条就是《桃花源记》,第六条记刘驎之(刘子骥)入衡山采药,见涧水南有二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诡异之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地名考论)(3)

(古代一种圆形的粮仓),刘氏迷失道路,经问路才得以回家。又一说是中尽是仙灵妙药,刘驎之欲再寻求,可是已不知其去处。《晋书·隐逸传》中亦载其事。依此,《桃花源记》是将桃花源一事与刘驎之采药故事牵连混合。桃花源虽在北方弘农或上洛,由于牵连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之缘故。这就是桃花源移于湖南武陵的原因所在。现在多以为桃花源是在武陵,实不知其中原因。苏东坡《和桃花源诗序》云:“世传桃源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物久矣!尝意天壤之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此序文虽未将寓意与纪实言明,然可说明在宋朝东坡苏学士就对桃源进行过考证。即使《桃花源记》中的秦不是指苻秦,但没有坞壁,又如何言《桃花源记》?在纪实上,《桃花源记》是当时坞壁的真实反映;在寓意上,《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对当时社会认识的一种思想流露。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诡异之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地名考论)(4)

文章作者:李新桂

文章来源:《前进论坛》 2012年 第6期

选稿:甄艺涵

编辑:刘家瑶

校对:罗舒平

审订:徐省之

责编:吴雪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诡异之处(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地名考论)(5)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