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七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

前言

刘坡公是民国时期的人物,有《学诗百法》和《学词百法》两本书。用简单明白的话语谈作诗填词的技巧。

已故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在清华讲解诗词创作时,专门推荐过刘坡公的这两本小册子。关于律诗的起承转合,刘坡公专门用四首诗作了简单讲解。

一、起笔突兀法

元代中期著名诗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讲到起承转合, 关于“起”是这样说的:

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捲浪,势欲滔天。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

刘坡公关于“起”,说得更详细一些: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

注:“骂题”,是从反面立论的意思。

刘坡公举了一个“明起”例子,即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刘坡公说,这首诗第一句就拈出“独有”二字,第二句用“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这就是明起,也是“起笔突兀法”。

杨载把起笔分成三种:赋、比、兴。赋是平铺直叙,比是比喻,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正题,多以写景起。

杜审言的这种起笔,也是杨载所说的“赋起”。

如何分析七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1)

二、承笔衔接法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到第二联的承,是这样说的: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證。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刘坡公是这样解释的: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刘坡公认为,全诗的主题思想,可以在这一联中体现出来。于是他在唐诗中选择了名将张巡的《军中闻笛》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刘坡公说,这首诗的颔联(第三、四句)点醒题意 :

写军中情状,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感,而全题之用意醒矣。

颔联,在首联的基础上展开。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安史之乱中最危急的时刻 。张巡拒绝了叛军的多次招降,未来是不是还有胜利的机会,唐朝是不是还能够延续下去,没有人知道。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正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形势。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张巡坚守睢阳不退,保证了江南粮道的安全,保证了唐朝主力军队的物资供应。张巡是安史之乱影响胜局的重要棋子之一。 唐军主力大捷以后赶到睢阳,张巡刚刚城破牺牲不久,他并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

不过,并不是所有诗的颔联,都要承担这个点醒题意的作用。正如杨载所说: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

如何分析七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2)

三、转笔呼应法

杨载在《诗法家数》谈到第三联的“转”时说: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證,与前联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其内容和“承”差不多,主要点明的是“变化”二字,不要和颔联(第二联)雷同。

刘公坡说的更详细一些: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关于这一联的“变化”,除了简单的情和景的变化外,还分了三种情况:进一层、推一层、反转。刘公坡说引用了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前面四句,景中见情,颈联转用赋笔直白道出,第五句说兵祸之久,第六句说家信的宝贵。

如何分析七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3)

四、合笔结束法

《诗法家数》说“合”: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刘公坡《学诗百法》中说“合”: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现代企业管理或者营销管理,经常讲的一个词叫作“闭环”。合,就是闭环在后面那一步。刘坡公举例的是刘禹锡的这首《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懔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尾联用曲笔写蜀妓被掳到魏国,暗示蜀国的灭亡。结合首联写先主的英雄之气,对比蜀妓的凄凉,兴亡自现。

如何分析七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4)

结束语

起承转合,是诗与文常常讲到的章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律诗都严格按照本文中提到的四联章法安排。作诗的时候,不必拘泥如此,可以多些变化。不过,开始学习时,按照这种章法练习,是正确的方向。

@老街味道

格律诗的偷春藏春蜂腰,以及宗楚客体无对仗体,有何区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