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山归来(白龙山求神归来)

白龙山归来(白龙山求神归来)(1)

白龙山入口:功德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白龙山因为有白龙神,在兴、岚两县很出名。据说人们求子考学,消灾祈福,来祈祷敬香,多有验应。

我最近遇上了难事,自己一筹莫展,心不宁静,情绪低落。所以三上白龙山,百里求仙为拜佛,也捎带饱览白龙山盛景。

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白龙山脚下。仰头看山,白龙山高插青冥,浓雾弥漫,仙气飘飘。

正好阴天,不晒,还凉爽,很适合登山。

我们沿着“一线天”,走到“迎客松”,照了几张像,对着赵朴初题的“寿”字,遥遥鞠躬,意在表达对先生的崇敬。又在“醉仙卧石”上坐了一会儿,看了“饮马池,”就进了白龙庙。

白龙神像高大威严,面貌冷峻如山,我看了一眼,不敢看第二眼。想着这些泥胎,被塑成各个形状,便有了灵魂。

据说,白龙山内供奉的白龙神,是一位清官,原籍陕西米脂,姓李名大。在陕西任州官时,因私放无罪难民被贬为岚县县令。他体恤下情,爱民如子,深受当地百姓拥戴。

某年,因久旱无雨,寸草不生,县令率领民众遍寻水源。他立下誓言,找不到水不进饮食。两天过去,滴水不见,第三天来到大万山,忍着饥渴爬到半山腰,忽见石岩下的灌木草丛拖泥带水。县令大喜,忙与民众斩荆斫剌,撬石挖泥。挖至六七尺时,清泉汩汩涌溢而出,飞流直泄,翻岩穿谷,势若白龙。众人欢心,痛饮甘泉,撩水嬉戏,县令疲惫,倚石而眠。

过了很久,不见父母官醒转,急忙呼唤,竟没有反应。原来,心力交瘁的县令,已溘然长逝。

乡民悲痛之余,不忍立即埋葬自己的父母官,就在他坐化的地方搭起一个小棚,并传晓岚兴两县人民上山祭奠。百姓上山见状,痛哭失声,泪水涟涟,一批一批举行着庄严的祭奠仪式。

哭声震天,惊动天庭,天神下视,被好官良民的情谊感动,遂在山谷深处布云施雨。霎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注,旱情尽解,生灵得救。

县令坐化那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为了纪念这位好官,百姓把县令葬于坐化之处,上面盖了一间小庙,塑了神象。于每年的这天,岚兴两县民众纷纷上山祭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定期庙会。

白龙山归来(白龙山求神归来)(2)

赵朴初先生题的“寿”字

我们去的那天,虽然不是四月八,但在五一假期,来庙里进香的善男信女还不少。一路喧哗的人们,还有一直在我们后面,开着轻佻浮浪玩笑的那几个年轻人,一进入白龙庙外的院子,就缩手缩脚,再不喧哗,悄声敛口,不敢张扬,站在庙外排队。轮到谁了,进庙跪倒佛像前蒲团上,双手合十,默默许愿。

我没有读过佛经,对佛教谈不上信仰。我有个同学信佛,是真正的佛教徒。他戒绝烟酒荤腥,连鸡蛋牛奶都不吃,在官场得意之时,弃官大隐于闹市,追随彭泽县令而去。一次与几个同学朋友小聚,我大胆询问他弃官归隐的缘由,他说肯定有契机,但没说具体。

他说我面相善,有善根,与佛有缘,应该了解佛教,先从读佛经开始,建议我先读《心经》,我在网上搜到一个评论很多、许多人认为很好的网络版《心经》,看得很吃力,没看完就放弃了,想我终究是愚鲁之人。我的信佛也就肤浅,像大多数没读过佛经的人一样,只知道信佛就是做有德行之人,行善良之事,在困厄无助时,也能求佛照应。

跪在大殿,回顾自己的路程无大恶有小弊,于无声里听着自己的心跳。祈求白龙神,包容与原谅,再赐福。

白龙山归来(白龙山求神归来)(3)

白龙盛景

从庙里出来,回头看,善男信女排着一长溜,都等着神解决问题,我一小民,他能记住吗,犹疑之时,看他家背后的大树上挂满红布条,小聪明一动,便猜到那是什么,也要来红布条,上写着我的姓名,以及求白龙爷爷办的事,拴到树上,才放心。觉得我找到了这么大一个靠山,生活就充满希望。做事就充满力量!

也许,就像贾平凹先生说的:拜完佛,佛还是佛,你还是你,但总感觉释放了什么东西,生活之累就该少了下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